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纽约堂叔
历时两个月的CCTV第15届青年电视声乐大赛于5月19号落幕了。我跟踪观阅了比赛的全程。这次的比赛规格与水平之高, 令人震撼。于是有了一些感想,想借网络这块宝地一吐为快。
这次比赛分为美声组,民族组以及流行组。在这里,我想请读者先看一段今年春晚上的视屏:宋祖英和席琳翁对唱《茉莉花》(谢天谢地,终于有老外唱中国歌了)。
她们的演唱其实不必以 好坏来区分。一个是融入了西洋因素的民族唱法,一个是典型的西洋唱法。听众可以仔细地分辨一下她们的声音:宋的声音是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因而中国味很足;而席琳是以声带字(她显然是使用英文拼音,故实际上是英文演唱),虽然大气和新颖,声音空灵,但还是洋味十足,并不完全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这就说明,其实西洋歌唱和中国民族歌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语言的差异。
所谓的美声唱法是西洋唱法的一种,它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歌剧艺术,发源于意大利,流行几百年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人的民族唱法是由以京剧为代表的戏剧,民间歌曲和说唱艺术组成的,与西洋歌唱方法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且其本身并没有完整的理论系统。
上世纪50年代初,西洋声乐理论技巧和美声唱法一起被大量地引进中国。早期的美声歌唱者留学海外,他们用外文演唱。在声乐界,有人把美声狭义地理解为“美好的声音”,使得人们只重视自己的声音,认为声音高于一切,这使得中国的声乐事业走了一段弯路;并在声乐教育中出现误区,成为一个颇为纠结的问题。
经过了长期的摸索,中国的歌者和音乐教育界终于认识到,中国人对美声法的掌握,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用美声法的某些理论和技巧,来唱好中文歌曲,即所谓的“洋为中用”。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民族声乐被西洋声乐改造了,并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力。
本届大奖赛,大家不无高兴地看到,虽然所有的参赛者以不同的演唱风格,方法和曲目被分成上述几个组,但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手几乎不见,歌唱者都无不纯熟地运用着西洋方法包括美声的风格和技巧,以求更加完美地演绎着歌曲本身,虽然他们在“字正腔圆”的传统技巧方面尚待提高。
正如大赛的评委之一的李光曦在他的一次点评中谈到的,西洋唱法和美声技巧很好地融合在这次大赛所有参赛者的歌唱之中。他还举例提到青年歌唱家韩红,说韩红可以熟练地演唱西洋经典歌曲,中国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就是一个证明。
从歌唱的演变历史来说,乐音是语言的载体,歌唱只是语言的延伸,是语言的艺术化表现。因而声乐的本质就是语言。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是否可以说,不管歌者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大部分的中国歌曲,包括民歌,创作歌曲,以及民族歌剧,就只能归之于民族唱法;而只有当歌者用外文演唱西洋歌曲时,才被真正,完美地归类于西洋唱法和美声唱法。前者必须在良好充分的共鸣和清晰委婉的吐字之间找到平衡。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今后比赛的归类标准就要有所改变。
以上的思考,是一个非专业和职业声乐爱好者的感受和思考,今天在这里冒昧地提出来,以期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