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大伯 //www.sinovision.net/?2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大伯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医古籍:百病自测

已有 3121 次阅读2012-3-15 09:53 | 中医 分享到微信

基础篇:观发识病

人们常以发乌须黑来评定身体健康程度。的确,如果能经常注意毛发的各种变化,确能察知有无疾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医家很早就运用观察毛发状况了解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毛发与肾有密切关系,肾气盛则毛发黑亮而有光泽,弹性强,蓬松而柔软;肾虚寒则发枯,易脱落。古称“肾之盛衰,其华在发”。说明肾气是具有促进毛发发育、生长的作用。

正常人的头发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生长到自然脱落,一般为3~4年时间。只要人体正常进行代谢活动,毛发就不断生长,以保持人类特有容姿。但毛发的生长和发育并不是以同一速度进行的,既有生发,也有脱发。一般情况下,生发在自然情况下进行着,脱发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从表面上观察,毛发似无大的变化,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内脏有病,毛发脱落会增快,或显示出分布不均、稀疏等情形。所以,从毛发的色泽、光亮度、柔韧性等来判断是否有疾病存在是有根据的。近代研究证明:人的黑发是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还含有十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铜、铁等。医院和医疗研究单位从人类头发所含氨基酸种类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来判定疾病,如通过测定头发含锌量,了解儿童是否缺锌而影响发育,男性成人是否因缺锌而出现性功能减低和精子成活率低等。由上可见,除了利用头发的性质、色泽变化来窥探内脏疾病的发展变化之外,还可利用测定头发所含物质,从微观上探讨疾病的种类和变化情况。

临床上常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初步自测:

脱发。指在短时间内毛发脱落过多,有如秋风扫落叶之势,这多见于肿瘤、贫血、营养不良、伤寒病后期、严重神经衰弱和药物中毒等。

毛发色泽变化。人到中年以后头发逐渐变白属正常现象,表明人的衰老。如在青少年出现白发,则应考虑有无遗传因素,有无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严重的神经衰弱等。再则应注意胃肠疾病,结核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色泽变化的另一极端是毛发突然增黑,应注意身体有无潜在性癌肿,尤其像黑色素瘤类的恶性肿瘤。

头发性质变化。头发脆性增强、干燥、易断、缺少光泽,提示是否患有甲状腺癌病,或者患发癣类疾病。

毛发分布变化。祖国医学认为毛发稀疏是肾气虚的征兆,也有因脂溢性脱发而变得稀疏,或者患有糖尿病。男性前额脱发或头顶脱发为肾气虚所致;女性多以稀疏脱发为主,提示有肾脏疾病。有的脱发突然发生在某一局部,不痛不痒,在不知不觉中脱落,俗称“鬼剃头”,可能为重症神经衰弱。


视目诊病

视目诊病也有很长的历史。汉代的《内经》就对眼诊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灵枢·大惑论》记载:“目者,心之使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中医学认为眼睛的特定部位与人体的脏腑有着密切关系,这对人体内一般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该书还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也就是后代医家沿用的五轮学说,即二两眦血络属心(血轮),白珠属肺(气轮);黑珠属肝(风轮);瞳仁属肾(水轮);眼泡属脾(肉轮)。因此根据眼睛不同部位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不同的疾病。


视口辨病

口腔是食物的通道,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食物能给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的需要。如果摄入的饮食不洁,则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如饮食不当,过多地食入肥甘厚味,久而久之则成大患,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如能遵循古人的教导,“饮食有节”,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说明口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如患疾病也能通过察形观色作到有病早防。


观舌诊病

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明显,犹

如内脏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各种情况。在近代医学中舌诊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诊断手段。观舌诊病有以下几种意义:

①能判断人体的功能状态。如舌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说明健康无病。

②判断病位和病性。如舌质正常、苔薄白滑,病在表,为轻症:舌质红绛、苔厚黄干,病深在里,病情重。

③判断疾病的轻重进退和预后。观舌最好采用日光,舌自然伸出口外,两侧展平,充分显露舌体,细心观察舌质、舌苔的各种变化,来自我检测疾病。


观鼻识病

鼻子是呼吸通道,是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门户。祖国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鼻为肺之窍。人体有许多穴位分布于鼻部,鼻部血运丰富,皮色红润,呈高而直的隆起,即显示健康;当人体有疾病时,鼻部的色泽和形态发生改变,故观察鼻部的微小变化也能自查疾病。


观面探病

人的面部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得人的容貌新鲜、有光泽。健康人的面部容光华润,同时面部又能表达人的情感。

可见,面部是人体内部器官和情感的一个窗口,所以观面可以了解人体疾病情况。正常人的面部表情自若,色泽自然,两眼活动自如,有光采、有精神、反应灵敏,表示气血充盈旺盛。当人体内脏某器官发生疾病时,往往也能反应在面部上,细心观察便会了解病情。


颈部肿块

颈部是人体裸露部分,既是人体美的征象,又可作为健康的标志。尽管颈部的长短、粗细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但对每个个体来说其比例恰到好处,仍不失健康之美。

颈部是淋巴组织的汇集区域,主要收集头部和全身各处的淋巴。这些区域的炎症、肿瘤等疾病,以及全身各部的疾病,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因此颈部常出现肿块,这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颈部本身也有许多疾病造成局部出现肿块,如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


观皮辨病

皮肤是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它保护着体内的各种器官。皮肤具有感觉、排泄、吸收、调节体温等重要功能,又是服务于人体健康的“信号员”,机体某些疾病和许多皮肤病,在发病前及病变过程中,皮肤会随时向人们发出各种疾病信息。


望体察病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美的体型,青年人体型健美,使人觉得潇洒、强壮,充满朝气;中老年人体型健美,则使人感到稳重、健康,洋溢着青春常在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健美的体型呢?专家认为,健美匀称的体型应该是:男性肌肉发达、平衡;女性体态丰满,无肥胖臃肿之感。

人的体型不仅是衡量健美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人体健康的象征,而体型臃肿、消瘦或身体各部分比例失调,就失去了人体外在的美感,而且往往预示着体内隐藏着某种疾患。

下面介绍一些望体型察疾病的方法:


血液辨病

人体的血液基本成分为两大类:血浆,是液体成分,血浆占血液的55%,内含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非蛋白氮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血细胞,是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人血液约占体重的8%,也就是说,每千克体重约有血液80ml,这个数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相对恒定,一般相差±1%,都属正常范围。男性每公斤体重血量一般比女性略多,身体强壮者比瘦弱者略多。人体的血液广泛地存在于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中,随时随地将营养物质、氧带到人体细胞中,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血液被人称为“生命之液”。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的血液颜色、血型和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血液的颜色、血型来辨识疾病。


看胸识病

胸廓,俗称胸部,它包括颈以下和腰以上的部位。主要由胸骨、肋骨、肌肉组织等组成。正常的胸部两则对称,前后径较左右径短,呈扁平圆桶状,胸部肌肉丰富而富有弹性,显示出一种体型美。胸廓异常,不仅难看,同时还提示有病灶存在。常见有以下几种变形的胸部:


分泌物辨病

古人说:“凡病必察其下”,也就是说,医生看病不但要查病人的“五脏”、“六腑”,也必须观察病人的大小便。古人的经验已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承认。现在的医生通过化验病人大小便诊断疾病,在医疗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诊察手段。

其实,不仅是大小便,人的其他很多分泌物、排泄物,如痰涎、呕吐物、带下、鼻涕、耳垢、汗液、气味等等,都能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只要留心观察它们的变化,就能对自己或别人的健康状况,做到胸中有数。


一、尿液

尿液是泌尿系统排出的代谢物,也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终末产物。尿中95%以上是水分,其大部分是废物,如尿酸、肌酐等。正常人一天尿量为1500~2000ml,正常尿液呈淡黄色,尿色来自尿黄素,呈透明状。尿液的性状和组成,可反映机体代谢情况,特别是泌尿系统疾病,对尿液成分影响更大,因此尿液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便于日常自我识病,下面将辨尿诊断疾病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1.观察尿颜色

无色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大量饮水的缘故,另外有可能是慢性间质性肾炎,或糖尿病的发病信号,两者应注意鉴别。

白色尿。白色尿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和盐类尿,含前列腺液尿、精液尿等。

脓尿的出现常表示泌尿生殖系统或邻近器官或组织有感染病变存在,尿液呈乳白色。脓性尿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肾脓肿、尿道炎或者严重的肾结核等。

乳糜尿是丝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由于胸导管阻塞或肾周围淋巴管引流受阻时,肾淋巴管内淋巴液淤积,压力增高,致使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随尿排出,使尿白如牛奶。

如果成年男子偶尔有白色粘液从尿道中排出,这是正常现象,当有性冲动时可刺激尿道后端膀胱颈处的前列腺,从尿道中分泌出白色粘液样的前列腺液,如果经常有白色粘液从尿道口排出,或在排出白色粘液时伴有其他症状,这就是不正常现象,常见的原因有:

淋病。是由于不洁的性生活或与患有淋病患者共同用一个浴盆洗澡,或在公共游泳池游泳等而引起的一种性病。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最早的症状为尿道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或白色粘调液溢出,并伴有排尿灼痛及尿道痒感、尿道口红肿。如果发现患有淋病,应及时治疗,禁去公共浴池或游泳池,以防交叉感染。

非淋菌性尿道炎。多是由砂眼衣原体引起,是80年代最流行的性病之一,据资料统计,约占性病传播疾病的50%,多发于25岁左右的青年。其表现为尿道刺痒、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有少许白色粘液性分泌物,但不少病人,症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女性患者缺乏典型症状,以至延误治疗,会引起盆腔炎症,导致不孕症。

前列腺炎。一般常见于未婚青年,此症与酗酒、受寒、过度手淫和性冲动有一定关系,其表现为:急性发病急骤、高烧寒战,恶心呕吐,腰骶部及会阴部疼痛,常有尿频、尿痛及直肠刺激症状,并有少量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或将尿道口粘合。

黄色尿。指尿呈黄色或深黄色,其原因常见以下几种:

食用红萝卜或胡萝卜、服核黄素、金霉素、痢特灵、山道年、中药大黄等,都可出现尿液变黄,一旦停止服用,症状随即消失,不必担心。

另外,急性发热或吐泻症状的病人因水分随汗液或粪便排出,尿就会浓缩减少,而尿色素没有改变,这样小便的颜色就显得很黄。

如果小便黄得象浓茶,就不是上述原因,而应警惕是否肝脏或胆囊有病变。因为胆汁向外排的道路有两条,一条从尿里排出,一条从肠道排出,当肝或胆有病,胆汁不能正常的从肠道排出,就只能从尿里排出,尿液因胆汁含量增加而呈深黄色。肝炎早期,在没出现黄疸时,尿色往往也象浓茶似的,这就提示可能患了肝炎。

此外,黄色混浊的脓尿则是泌尿器官化脓的表现。

蓝色尿。常见于霍乱、斑疹伤寒等。但这种尿多与服药有关,如口服美蓝,注射亚甲蓝针剂、水杨酸之后均可出现,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这种因药物而引起的蓝色尿液属正常现象,无需多虑。

棕褐色尿。常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肾脏挤压伤、溶血性贫血、错型输血均可引起。

红色尿。一般指尿中混有血,红细胞很多(在显微镜行高倍视野中红细胞超过3个)。尿中混血尿呈红色,肉眼可见者,称为“肉眼血尿”;红细胞增多,但肉眼不能见其颜色改变者,称为“镜下血尿”。一般来说,健康人尿中不含或有时含有微量红细胞(偶尔有2~3个)。如尿中经常出现红细胞,即使是极微量,也就提示人们加以注意,因为血尿常常是泌尿系统及其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的一个信号。

血尿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好多疾病可以引起血尿,要想得到正确的诊断并不那么容易,不过,只要细心观察,人们也能根据血尿时伴随的症状和出血的先后、色泽、形状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血尿伴有全身症状,如鼻、牙龈、皮肤出血等,要警惕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恶性网状细胞病等。

血尿伴有发热,周身关节酸痛,皮肤损伤多见缔结组织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播散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肤炎、风湿性肾炎等。

血尿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者多为泌尿系统感染或结核。

血尿伴有排尿不畅、费力、小便滴沥排出,在老年男性,多为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在中年男性,则要考虑尿道狭窄、尿道结石或膀胱肿瘤。

中老年人出现无痛性血尿,或者说没有任何症状出现血尿,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重要信号,尤其应高度警惕。这是因为,泌尿道癌症多好发生在40~60岁之间,最早的症状就是无痛性血尿,肿瘤部位多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所以如果中老年人一旦发生无痛性血尿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血尿与年龄的关系。小儿血尿以先天性畸形,膀胱结石,肾小球肾炎为多见。中年以结核性炎症多见,老年人血尿病人肿瘤占据半数。

血尿与性别的关系。女性因尿道短、会阴部易感染,多为尿路逆行感染,特别要注意与性生活的关系。初婚者易生发所谓“新婚性膀胱炎”。如果是未婚女性,应考虑血行播散之特早性感染、结核。50岁以上之妇女常出现无菌性更年期膀胱三角炎,男性则多考虑血行播散感染,青壮年以慢性前列腺炎为多见。

最后提示一点,尿液变为红色,并不都是血尿,因为有一部分口服药或其他原因也能引起尿液变红,如服用泻药酚酞、大黄、利福平、痢特灵、山道年等药物都会使尿液变红。

另外,妇女在月经期间,由于尿液受经血的污染,也可为红色。

2.观察尿的性状

有泡沫。尿中泡沫长时间不消失,提示可能为蛋白尿,这是由于尿中有蛋白质,表面张力变大,而使尿中泡沫不易消失,另外肝脏病患者的尿液,常冒出黄色泡沫,残留时间很长。

看透明度,正常尿液澄清透明,如排出的尿呈混浊状,静止后均匀沉淀多半为盐类尿,除与饮食有关外,注意是否伴有砂粒状物,如有的话,就是结石。尿呈脓样混浊,多伴有絮状物,称脓尿,是泌尿系统感染的征象。

闻气味。正常新鲜尿液有特异的气味,静止一段时间后,尿分解而放出氨,故有氨臭味、为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的表现。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呈苹果样气味。此外,有些食物和药品,如蒜、葱、缬草等,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这里要注意的是辨别尿的气味应用新鲜尿液,尿液放置过久,由于细菌繁殖,尿素被分解后便产生氨味,会影响观察效果。

3.观察尿量的变化

健康成人每24小时排尿量在1000~2000ml之间,尿量一般与摄入的水量成正比例,许多情况如饮水、饮食、气温、环境、精神紧张、劳动或运动、疼痛等均能影响尿量。夏季出汗多,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时,可因大量出汗而使尿量减少。另外,冬季出汗少,饮用大量水分、浓茶或咖啡后,尿量增多。许多病理的情况也能影响尿量,如糖尿病、尿崩症时,尿量增多。在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及少尿期,则尿量减少。如每日尿量持续超过2500ml时称多尿;24小时内尿量少于1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称为少尿;24小时内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者称为无尿。

多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理性多尿,另一种是病理性多尿。

生理性多尿常见于大量饮水、或食用水分较多食物,寒冷刺激、饮酒、饮茶、输液、大量服用利尿剂。

病理性多尿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胰岛功能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上喜甜食而肥胖者,其特点为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一昼夜尿量可达3000~10000ml,由于多尿失水,因此饮水也多。

尿崩症是由于丘脑——神经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此病多见于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尿多、尿比重低,一昼夜尿量可达4000~6000ml,甚至10000ml,如限制饮水,尿量也减少,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皮肤干燥、口干、便秘、头痛、失眠、精神焦虑等症状,如给予足量饮水,症状可暂时缓解。

此外,多尿还可见于肾炎时尿浓缩功能障碍及粘液性水肿,肢端肥大症、脑或脊髓肿瘤等疾病。

夜尿。正常成年人日尿多于夜尿。一般人夜间排尿1~2次,尿量约为300~400ml,或夜间不排尿。如果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超过白天的排尿次数,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夜尿是由于大量饮水、喝茶、喝咖啡,吃大量含有水分的水果所造成。

病理性夜尿常见于肾脏病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

少尿。少尿和多尿一样,也分为生理性少尿和病理性少尿两种类型。

生理性少尿常见的是饮水少,大量出汗,食盐过多等。

病理性少尿常见于急性肾炎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炎。此病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偶而也见于老年人。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咽峡炎、扁桃体炎等,在1~3周内出现小便量减少,而比重增高,颜色深而混浊、或血尿。

同时眼睑部、头面部,晨起浮肿明显,下午则下肢浮肿明显,更甚者出现胸水、腹水,大多数病者有高血压或头痛。

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和电解质失衡等而发生的临床症候群,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者较少见,但病势迅猛,临床上以少尿、很快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中毒和尿毒症为主要表现,常由大出血、各种严重创伤、严重的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引起。

慢性者较多见,为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引起肾脏严重损害的结果。早期表现有夜尿、多尿、尿比重减低等,晚期尿量逐渐减少,发生高血压、贫血、尿中毒或前列腺增生、宫颈癌压迫两侧输尿管等原因造成的尿路梗阻的病人。

注意排尿的次数。正常人日间排尿次数为4~6次,夜间排尿0~2次,每次约250~300ml,如一天排尿在10次以上,严重时半小时甚至几分钟即要排尿一次,这就是尿频。尿频可分为生理性尿频和病理性尿频两种。

生理性尿频常见的有:如饮水,大量吃西瓜,或喝了大量利尿饮料,如红茶、咖啡、汽水等都可以发生尿频,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病理性尿频常见的有:膀胱结石或尿道结石可引起尿频;膀胱患结核病或膀胱肿瘤,使膀胱的容量减少而引起尿频。更年期妇女和神经质的人由于植物神经失调也可以发生尿频。

注意排尿的其他异常变化。

尿痛。最常见的疾病是尿路感染,结石,肿瘤,尿道、膀胱细菌感染发炎,尿道粘膜充血肿胀,排尿时疼痛难忍。膀胱尿道结石引起的排尿疼痛大多向下腹部或骶尾部放射。

尿道感染非常多见。在感染性疾病中,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

尿路感染较多见于妇女,由于女性解剖与生理原因更易患尿路感染。男性和未婚女性较少见。特征很明显,常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膀胱炎),感染到肾盂时一般可伴有寒战、发热、腰酸或腰痛等(肾盂炎),尿有改变,出现白细胞、脓球、红细胞等。尿急,是指有尿憋不住的感觉,稍有排尿的意愿已排出尿液,时常与尿频、尿痛同时发生。尿急多因膀胱或尿道前列腺等炎症所引起,膀胱容量显著减少也可出现尿急,有时与精神因素有关。尿失禁,指尿液不受控制,自动经尿道流出,产生尿失禁。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膀胱括约肌失去控制功能,尿液自动流出;膀胱的神经传导受阻或神经功能损害;产妇和老年妇女,尿道括约肌退行性病变,重症肌无力以及会阴手术、分娩等使括约肌损伤或负重,行走、咳嗽、大笑等情况

 

 

二、痰液

痰液是呼吸道(支气管、气管、喉、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粘膜分泌少量粘液,起到保持呼吸道湿润的作用。沾液还可以起屏障的作用,它可以粘住侵入呼吸道的病菌和灰尘、异物等,因为粘液中有大量的“溶菌酶”,可以杀死病菌。

正常人一般是不咳痰的,只有少数人清晨起床可有少量痰液咳出,其色清而透明,属正常现象。当呼吸道发生异常改变时,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痰液量、质、味等就发生改变。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观察这些变化,就可以辩别疾病。

1.望痰的颜色

如果病人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并咳铁锈色痰,提示患了大叶性肺炎。

如果咳痰色黄或黄绿,有继发感染的可能。

绿色痰咳出,多见黄疸、干酪性肺炎、肺部绿脓杆菌感染;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黑灰色痰,见于肺尘沉着症;棕褐痰、巧克力色痰为血和脓的均匀混合物,见于阿米巴肺脓肿。

2.望痰的性状

白色或无色粘稠痰多见于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的初期和支气管哮喘等;浆液性痰、稀薄而有泡沫痰见于肺郁血。

如果分层痰,即痰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泡沫,泡沫下为脓性成分,中层为混悬粘液,下层为坏死组织,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3.望痰的数量

如果痰液少,但比正常时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早期等症。

如果痰液多、量大,常见于肺脓肿、肺结核并发空洞、肺水肿等。

 

三、大便

大便是经肛门排出的由人体消化过的食物残渣,健康人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成形不燥,内无脓血粘液和未消化食物等。观察大便色质的异常变化,主要可以了解脾胃肠的病变,因此,大便就象一面“镜子”可以反映人体消化道各个脏器的功能状况,同时为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证据。

1.望大便的颜色

健康人大便为棕黄色。大便的颜色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①白色便。如胆道阻塞时,粪便呈灰白色。

②血便。日常大便出血,人们往往想到是痔疮,或肛裂,而忽略了大肠癌的可能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逐步趋向高脂肪、低纤维素,从而使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趋向年轻化。因此,大便出血首先要警惕癌肿的可能,这对中老年尤为重要。为了便于大家自我判断疾病,简单分析一下血便特点,帮助大家鉴别:

黑便或大便内有红色血液均为消化道出血所致,但月经期的妇女,排便后有时亦可见血液;口服某些中草药、活性炭、铁剂等,大便也可呈暗褐色或黑色;食用过多的肉类、猪肝、动物血,大便可变暗褐色;口服酚酞制剂,大便有时也呈鲜红色。肛裂便血、血量少、鲜红,血见于粪便表面、便纸上或便时滴出,可伴有肛门剧痛。痔的便血,特点是无疼痛,血色鲜红,便时出现,出血常为间歇性。便秘,粪便干硬、大便次数增多。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是痔出血的诱因,病人有痔块脱出、疼痛、瘙痒等表现。直肠息肉,也是便后出血的主要症状,出鲜血,量不多,血常染在粪便之外。早期直肠癌并无症状,但有少量出血,肉眼不易察觉,癌肿表面破溃后,便时肉眼可见鲜血。晚期便血较多,粪便常混有脓液或粘液,有特殊的腥臭味,伴有便条变细,同时可出现轻度腹泻,里急后重,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细菌性痢疾,便血量少,伴有脓血样或粘液脓血样便,血为鲜红。阿米巴痢疾,大便呈暗红酱色、粘液较多,下腹有压痛。

由此看来,便血都是病理性的,而且不同的血便与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特殊联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注意观察大便的色泽,及其伴随的症状,及时看医生,及时治疗。

2.望大便的性状

大便清稀,可见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同时有粘液、脓血则应考虑急性肠炎。

大便带脓血、粘液,则以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为多见;大便呈血水或洗肉水样,可能为嗜盐杆菌感染或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大便呈米泔水样,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大便内含有大量脂肪及泡沫,多气而臭为胰腺疾病或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若大便呈糊状,一般为功能性腹泻所引起。

3.大便的次数

正常粪便量的多少和食物有关,进食肉类及蛋白质者量较少,素食者量较多,健康人每日有1~2次通畅的大便,成条形状,松软适中,有臭味。如果超过正常次数,就是异常表现。

①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杂有脓血、粘液者,常可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腹泻常见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某些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此外,饮食不当,着凉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均可产生暂时性的腹泻。

根据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可以进行自我鉴别,初步了解腹泻的病因。其方法是:腹泻伴有腹部肿块,多见于结肠癌和增殖型肠结核等;腹泻伴随里急后重,一般来说病变在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如细菌性痢疾、直肠癌等;腹泻伴随发热,多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如果起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一般为急性腹泻;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多为慢性腹泻;腹泻伴随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杆菌食物中毒;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右下腹疼痛,多为阿米巴痢疾和肠结核;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腹泻后绞痛不缓解者,多为痢疾;腹泻后腹痛能缓解者,多为肠炎、肠结核;如果腹泻伴随呕吐、腹痛,常见于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②便秘。正常成人每1~2天就应该大便一次,如果2~3天以上仍不大便,粪便干燥,坚硬,不易解出,称为便秘。

便秘分功能性便秘和病理性便秘。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便秘以功能性居多。

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常见的原因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食品中缺少水分及粗纤维;生活无规律,缺少一定的活动量,肠蠕动减弱,致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粪便干结、坚硬和排便不畅;某些药物如吗啡、阿托品、普鲁本辛等,均可引起驰缓性便秘。痉挛性结肠性便秘,一般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横结肠、降结肠部位产生痉挛而引起便秘。梗阻性结肠性便秘,是由于肠内或肠外的机械性肠梗阻,使肠内容物运行障碍所致。

肠内梗阻常见于结肠癌、增殖型肠结核、不完全性肠套叠、肠扭转及结肠狭窄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肠道梗阻。肠外压迫性梗阻常见于手术后的粘连、结核性腹膜炎(粘连型)、妊娠等。

便秘伴随症状可见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者,多考虑为肠结核、结肠过敏、结肠肿瘤等。如果使秘伴消瘦、贫血、粪便偏小呈带状,表现带血丝或鲜血便者,多考虑结肠癌成直肠癌等。如果便秘伴有偏食,活动过少或无定时排便习惯者,应考虑习惯性便秘。如果便秘伴有腹痛、腹胀、呕吐或腹部肿块,多考虑肠梗阻。

在日常生活中,诊断便秘并不难,但确定其便秘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常用的方法是,首先要分清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可从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检查。从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着手,试一段时间如有效果,可以基本确定为功能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可以结合自己的年龄、性别考虑。是否有过腹泻,肠本身是否有过疾病,腹部是否有肿块等,可依此初步诊断为器质性便秘。


 

视觉辩病一、辨色失误

正常人的眼睛能辨别多种不同的色调,但当人体患某些疾病时,就可能出现辨色失误,看东西发生色彩改变。常见于以下情形:

1.虹视

指眼睛看亮着的灯时,在光源周围出现彩虹一样的光晕。

青光眼患者在眼内压升高时常有虹视现象。老年人若出现虹视,就应当警惕是否患有青光眼。此外,长期接触短波光线的人也可能出现虹视现象。白内障初期或眼部有炎症致使眼角膜表面附着有分泌物时,都可能出现,但这都是暂时现象,症状消失,分泌物除去,虹视现象自然消失。

2.紫视

多见于视网膜脉络膜炎。另外,毒品“大麻”中毒的早期也有紫视表现。

3.绿视

多为癫痫发作的早期症状,此时,应让患者停止一切活动,立即转移到安全区或静卧休息。另外,采用某种药物治疗也可出现绿视,如乙胺碘呋酮,但停药后会自动消退。

4.黄视

某些药物直接作用于色觉的视锥细胞即可产生黄视,例如,洋地黄中毒,山道年过量,双氢克尿塞以及抗结核药乙胺丁醇等。中毒症状治愈,黄视也会消失。

祖国医学论“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开窍于目”,眼部的疾病常常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眼能维持正常功能,就是各脏腑的精气源源输注的结果。而各脏腑的功能状态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眼的活动,即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因某种因素作用而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眼病的发生。


 

二、复视

即指人的两眼看任何物体都呈双影。两眼运动不能协调一致,物像不能投射于双眼底的“对应点”上,以致视物成双。眼外肌麻痹,眼神经系统疾病,眼眶外伤,眼肌手术等情况,凡累及眼外肌或其支配神经时,都可能产生复视。有一种情况尤当引起重视,就是当复视起初是由一定方位出现,后又发展到任何方位都能出现。最后两侧眼球的位置已明显不对称时,复视却有减轻,甚至消失,这往往是脑肿瘤的信号。小儿嗜铬细胞瘤在眼部症状常出现复视。


三、视力下降

视力,通常是指黄斑区的视功能,又称中心视力。中心视力又分远视力和近视力,前者是辨认远距离最小目标的能力,后者是辨认近距离目标的能力,而且也反映了眼的调节机能。

所说的视力下降,其主要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中老年人视力突然下降,要警惕是否患了糖尿病、白内障、脑肿瘤、重症沙眼、沙眼急性期或沙眼后遗症及并发症。表现为眼干涩、发痒、眼摩擦和异物感,形成沙眼性角膜血管翳。严重的血管翳象一层肉膜状,遮盖瞳孔区影响视力。因此,单纯的视力下降也应及时得到重视,尽早的查找病因,及时治疗。另外,当视力下降时也应考虑到是否患了视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并应到医院眼科去检查一下眼底,可见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静脉曲张及渗出等体征,球后视神经炎病变常侵犯视乳头黄斑纤维束,早期眼底基本正常。

所谓视力“好转”,一般指视力下降后又出现视力恢复,甚至正常,并为此而感到高兴。但是,在此须指出,这对老年性白内障并非是一个好兆头,这是白内障从初发期进入膨胀期的表现,容易并发青光眼,所以有这种“好转”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应及时请医生做检查,对症治疗。


四、视物变形

好发于成年男性,多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胳膜病变。有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能自愈,但易复发,并留有后遗症。


五、弱视

指远视力和近视力都不好,即使戴眼镜进行矫正,也常常达不到正常的视力。到医院专科进行检查,也很难查出眼的病变。妇女患有子宫疾患,例如子宫出血时,可呈失血性视力障碍及弱视。患有精神病的人常伴有严重的视力障碍,因为这种病人若要把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在大脑中组成图象或信息是很困难的,他们往往不能分辨出周围事物的存在和差别,表现目光呆滞,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所以对成人来说,弱视往往是精神病的早期信号。


六、视力疲劳,斜视,幻视及其他

眼睛时常出现疲劳,感觉眼内发胀、发酸、灼热或同时伴有头痛、头晕以及影响注意力集中时,应当警惕是否患了近视,此病多见于青少年。眼睛疲劳也叫视力疲劳,长时间的做近距离工作,使眼睛的调节过度紧张,睫状肌呈持续收缩状态。如果能够让眼睛充分的休息一下,看看远处,看看绿色植物,视力可以得到恢复,如果不能复原,最后失去了调节的灵活性,甚至向远处看也看不清楚时,医学上称为“假性近视”,此时应及早矫正治疗,避免发生近视。

斜视,发生在儿童期为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可自然恢复正常。先天性脑积水的眼部症状有严重的视力障碍,重症双目失明,眼睛运动出现眼球受压,向下旋,眼球向外。

向下移位,出现内斜视。成人眼球发生不自主的外斜或内斜应注意以下几种病:外斜可见于癌症和一氧化碳中毒,单眼外斜可见于糖尿病;出现内斜且见双眼,多为脑溢血发生的前兆。

幻视,对病人可有一种真实感,并可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当正常人在极度疲劳、极度恐惧或长期处于孤独境地时,容易产生幻视。司机应当注意休息好,以免出现幻视造成不良后果。另外,精神病患者可出现幻视。

视物发花俗称“老花眼”,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易出现这种症状。

眼前发黑是一时性视力低下,多由于大脑后动脉栓塞引起,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维生素A的缺乏可引起夜盲症。

如眼前出现“飞蚊”症状,示有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等。高度近视者眼前也会出现“飞蚊”。


味觉异常辩病1.嗅觉减低或消失

嗅觉,即人体能觉查出来的气味,这在人体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可以敏锐地觉查出各种物质发出的气味,这样人们才可以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祖国医学宝库《内经》就有关于气味辨病的记载:“肺气通于鼻,肺和则知香臭矣。”可见,肺主气,若其功能正常,则鼻窍通利,气体出入无阻,且香臭可辨。若肺脏气机失调,则致鼻窍闭塞,不知香臭。所以,当人患感冒、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鼻塞流涕时,则出现嗅觉障碍,嗅觉减低。当上述这些疾病经治疗好转时,嗅觉又可逐渐恢复正常,说明鼻子内没有大的毛病,但若较长时间嗅觉减低,或者根本嗅不到什么气味,则为嗅觉丧失,便是有较重的疾病存在,如萎缩性鼻炎、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瘤等。所以发现嗅觉稍有异常,就应详细进行检查。


2.嗅觉锐敏失常

嗅觉对于正常人来说基本是恒定的,对周围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经常发生的气味都能正常的反应出来。但是,嗅觉有时敏感度降低,如居住在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工区,明明那里有一种不好闻的气体存在,可是居民们都居然无所反应,这说明人们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环境,本来很敏感的嗅觉器官变得嗅觉功能降低,这是特定环境终年作用的结果,一旦改变这些人的居住环境,嗅觉又会恢复,这不是什么疾病。还有一种具有特殊敏感嗅觉的人,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特殊气味,神经衰弱、精神不稳等神经质的人,也可能有此情况。


3.幻嗅

即指根本不存在的某种气味,而像梦幻一样的嗅到。如有的人说嗅到烧猪皮味、腐味或者有特别难闻的气味,而同在一起生活的其他人闻不到这种气味,这时就应该注意凡是与众不同的嗅觉异常,也是一种病态,如常见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重症神经官能症,脑肿瘤(大脑海马回沟区垂体部)等。总之,幻嗅的出现应引起重视。所以,当有的人或自己出现与众不同的嗅觉,或伴有其他特殊的症状时,先不要过于紧张,自己细心体味一下平时所熟悉的各种气味,如香油、酒精、醋等气味有没有异常,如有异常,证明嗅觉出了毛病;如果所试的各种气味都如正常存在时,再体会一下还有没有幻嗅的气味,或寻找那种物品是否真的存在,如根本不存在,别人又都与自己不同时,则证明是患有幻嗅症,再去医院进一步验证和详细体检。


味觉异常辨病

味觉,即人对味的感觉。味觉产生于舌表面的味蕾的味觉感觉细胞。当舌头受到味的刺激时,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兴奋,经过综合处理,再把味觉兴奋返回,产生味觉。正常人的味觉对于已经生活习惯了的酸、甜、苦、辣、咸等了如常态,只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味觉习惯罢了。这里所指的味觉异常,是指正常人或包括平时已经形成的味觉感觉发生异常,这是一种疾病的信号。自我觉查出来异常,应进行寻其异常的原因。常听人诉说出有以下几种异常:


观手辨病

祖国医学在古代就认识到人体经络的存在,并创立了经络学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观察到人体有十二条经脉走行,分布到全身各处,内联五脏六腑,外联躯体及四肢百骸。

当然,人的手也是经络汇集之处,手与其他部位的生物群体一样,也贮存着整个物象的全部信息。自古以来,人们就运用人体这个外露窗口——手,窥测人体的生物原变化,用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古罗马、印度,以及中国的古医家都运用看手相寻查疾病,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观手辨病是自我检查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当然,如果把看手相认为是能够全部探知疾病的微小变化,或者把它摆在一个与现代先进诊断仪器的同一水平,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详细观察人手的形态、颜色、纹理及功能状态的变化,就能从客观上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个辨别疾病的小技巧,早期预测,以求健康。


指甲诊病

指甲诊病是以观察十指的血气形态、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或病变程度的方法。用观察指甲血气色彩变化来测知疾病同观察耳廓、指纹、以及舌诊、面诊一样,是属于祖国医学中望诊的范畴。

指甲诊病的特点是通过对十指指甲的血气形态及其色泽变化,同内脏组织器官病变的联系加以探讨。如当人的某一脏腑、器官发生病变,血气会以不同的符号相应地反映在指甲的一定位置上,并且将病变的程度,即病情的轻重,以不同的色泽表现出来。就是当指甲某部位出现了特定的血气符号和色形,就可预测机体内某脏腑器官发生了病变。这是自我检查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内科:咳嗽、咳痰

咳嗽、咳痰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患者咽部干燥,有瘙痒感及不适感,并由此刺激发出阵阵咳声。自己对着镜子张开嘴可发现咽后壁粘膜表面粗糙,有许多扩张的小血管,严重时会有透明的小白泡,应怀疑为慢性咽炎,尤以单纯性为多见。如果患者干咳,但伴有声音嘶哑,感到喉部发痒,火辣辣疼痛如针刺,应怀疑为慢性喉炎。

如是中年以上的患者,经常咳嗽,咯出或多或少的粘液痰,在清晨醒后加剧,每于冬春季发作,夏季减轻或缓解,严重的或时间较长的患新发现胸廓增宽,应怀疑为慢性支气管炎。

如果咳嗽反复发作,喘气时喉间如拉锯,同时病人感觉到胸闷,呼吸困难,每于深秋、冬季及初春寒冷季节或气温突变时发作,或接触某种过敏物质诱发,应怀疑为支气管哮喘。

如病人咳声低微,咳痰带血或咯血,感到浑身无力,饭量减少,身体日渐消瘦,午后或夜间体温增高,睡觉时出汗增多,时有心慌,同时伴有两颧部发红,应怀疑为肺结核病。

咳嗽、咳痰不仅见于上述疾病中,还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出现。不论是何种原因的咳嗽、咳痰,都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和呼吸次数增多,常见于多种疾病中。

如发生于深秋和冬春季,过去有类似发作者,伴有咳嗽,喉间有拉锯声,不能平卧,以清晨为剧,则多为支气管哮喘。

如夜间睡眠中突然憋醒,喘不上气来,不能平躺,口唇发青,咳嗽,咳出粘痰中带血,浑身汗出,心前区闷痛,多为左心功不全或肺水肿,病人常有多年的心脏病史。

如患者感觉呼吸困难,心慌阵阵,不能平卧。嘴唇发紫,尿量明显减少;同时发现下肢浮肿,颈部血管增粗,有搏动感,在右侧肋弓下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则多为右心功不全。

患者呼吸困难,呼吸的动作较大,呼出的气体闻到氨味,多见于尿毒症;病人无其他病史,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伴有剧烈胸痛,口唇青紫,多为自发性气胸;如突然感到呼吸困难,伴有阵阵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则多为气管异物。

呼吸困难是常见的危重症状,病因不同,治法亦不同,故应引起重视,及早到医院就诊,对因、对症治疗。


紫绀

紫绀是指皮肤粘膜呈暗紫色的现象,以口唇、鼻尖、耳廓和甲床部最为明显,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

年龄较小的患者,突然出现紫绀,伴有吸气时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多为呼吸道异物;如出生后或幼年时出现紫绀,且颜色较深,呈暗紫色,发现手指、脚趾尖端增粗如杵头状,多为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皮肤粘膜呈灰色,发生于四肢末端,按摩或轻微加温则减轻或消失,伴有昏迷,目合口张,手撒不握,面色苍白,二便失禁,多见于休克病人;如轻度紫绀,持续时间较长,在肺部感染和劳累后颜色加深,则多为心肺疾患。

由于紫绀病情较重,病因又极其复杂,故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及早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胸痛

有的患者经常感到胸痛。时轻时重,时短时长,应仔细自我鉴别,以利于治疗。

病人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饱餐后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持续时间短,疼痛向双肩和左臂内侧放散,病人有压榨感或窒息感,甚至有濒死或恐惧感,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缓解,应怀疑为心绞痛;如感到心前区与胸骨后闷痛、压榨痛,如针刺刀割,放射到左肩或左臂内侧,少数放射至颈、背、上腹部、右肩,持续1~10小时,也可持续数天,伴有口唇、四肢皮肤青紫,则应怀疑为急性心梗;心前区疼痛剧烈,有紧压感,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左肩胛区、背部、颈部、下颌部及剑突下,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咳嗽,深吸气,举臂时可使疼痛加剧,多见于急性心包炎;胸部一侧或双侧烧灼样疼痛,伴有咳嗽、咳痰,体温升高,呼吸时疼痛加剧,多为肺炎;感觉胸部肋间如闪电样一过性疼痛,局部有压痛,则多见于肋间神经痛。

胸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由于胸痛的剧烈程度不一定和病情轻重相一致,故发现胸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常能为诊断提供正确的依据。


咯血

患者初起有喉痒感,继之咯出泡沫状混有痰液的鲜红色血液,咯血后数天内仍常有血痰咯出,为咯血;如初起有胃部不适,恶心感,继之呕出混有食物的暗红色如咖啡样血液,易凝成块,呕血后数天内病人常发现排黑便,则为呕血。因此,咯血与呕血应仔细区分,不能混淆,作出正确诊断,利于治疗。

中年以上的病人,有长期的吸烟史,出现咯血,咯血量小或痰中带血,反复出现,感到浑身乏力,饭量减少,身体明显消瘦,多见于肺癌。

青壮年患者,如在咳嗽一阵后,咯出鲜血,血量或多或少(与血管损害程度有关),病人感觉疲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午后或夜间体温增高,睡觉时出汗,心跳加快,心慌,常发现双颧发红,多为肺结核病;如病人有较长的咳嗽,咯痰病史,在晨起或卧床后咳嗽加剧,咯痰增多,合并感染后出现发热、咯血,血量一般很少,如震破较大血管则引起大咯血,血量每次达300~500ml以上,色鲜红,多见于支气管扩张;咯血,伴有高热、胸痛,铁锈色痰,为大叶性肺炎;伴红色胶冻样痰为肺炎杆菌肺炎;常接触粉尘的病人出现咯血,伴有咳嗽,上不来气,胸痛,多为矽肺,属于职业病。

幼年患者反复大量咯血,伴有双颧、口唇青紫,活动后尤甚,多为先天性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咯血的死亡率较高,其原因是血液淹溺阻塞气道,使病人憋死,不论咯血多少,均可发生,甚至几口血因病人无力咯出而憋死。因此,病人对咯血必须充分重视,及早就诊,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往往可以使病人转危为安。


便秘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排便时通畅,粪质软。若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数日一行,粪质紧硬,排便困难,称为便秘。

中年以上患者,尤其是喜欢吃辣味的病人,便秘持续加重,粪便呈扁条带状,时有黑便,发现口唇,四肢爪甲色淡,身体逐渐消瘦,多为结肠癌或直肠癌;如突然出现便秘,伴有腹痛、呕吐、腹胀。其腹痛为阵发性绞痛,开始时较轻,逐渐加重至高峰,然后逐渐减轻以至消失,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度发作,部位多在脐周围。发作时常能听到肠鸣,并能看见肠型和肠蠕动波,往往自觉有“气块”在腹内串动。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发病前所进食物或胃液,进食或饮水均可引起呕吐。以后可呕出十二指肠液、胆汁或粪便。腹胀是较迟出现的症状,有轻重不同,有时全腹胀,叩之如鼓,有时腹部出现不对称局部膨胀,应怀疑为肠梗阻。便秘,伴有腹部疼痛,且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多为结肠炎,结肠结核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腹泻时,往往都能重视,积极到医院治疗。对便秘往往不予重视,尤其是老年习惯性便秘更易被忽视。殊不知经常便秘,会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导致脑出血或因粪便在肠管内堆积时间过长,阻碍肠内气血运行,使其发生多种病变,故应对便秘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到医院就诊治疗。


水肿

机体组织间隙过多的液体潴留称为水肿,表现为颜面、四肢、腹部肿大。

水肿患者首先发生在下垂部位。非卧床病人首先出现于下肢,尤以踝部明显;卧床病人首先出现于骶部,病人同时感到心跳、气短,颈部血管增粗,多见于心原性水肿。患者起床时发现眼睑、颜面水肿,渐至四肢及全身水肿,伴有尿血、尿量减少、头晕,多为肾性水肿;如患者有长期肝病史,出现全身水肿,感到恶心、腹胀,触之肝区发硬,多为肝原性水肿,严重时出现腹水,皮肤黄染。

初产妇,妊娠24周以后,水肿往往明显,可为全身性,感到头晕,眼睛视物模糊,多为妊娠中毒症;正常妊娠中期以后,孕妇也常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这主要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皮肤水肿,增厚,干而有鳞屑,按压时凹陷不明显,多见于颜面及下肢,病人同时感到全身乏力,怕冷、反应迟钝,毛发脱落,应怀疑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患者四肢的末端出现肿胀,皮肤青紫,用手摸之发凉,伴有锥心样疼痛,痛不可忍,多为静脉阻塞。

水肿为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发现水肿应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机会。


腰背痛

腰背痛是常见症状,见于多种内、外科疾病中。中年以上患者出现慢性腰背痛,每因外伤或某些体位受凉等因素而加剧,经长时间休息后或关节不活动时(于夜间或凌晨)疼痛较明显,多为增生性脊椎炎;20~40岁患者出现腰背痛,每于阴雨及寒冷时加重,常有微热、疲乏、身体消瘦、肌肉萎缩、手指呈梭形,多为类风湿性脊椎炎。

病人在搬重物、举重、弯腰提水、肩负重物等体力劳动中扭伤后,突然出现腰痛和一侧坐骨神经痛,疼痛如撕裂样,咳嗽、喷嚏、腹部加压时均使疼痛加剧,卧床时疼痛缓解,同时有腰部弯曲,不能后伸,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如在弯腰屈髓伸膝姿势下搬运或抬起重物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腰肌剧烈酸痛,伴有压痛及肌肉痉挛,也可伴有反射性腿痛,多为急性腰肌劳损;急性腰肌劳损治疗不彻底,患者感到间歇性或持续性腰肌周围酸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不剧烈,但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多为慢性腰肌劳损。

患者突然出现腰部阵发性绞痛,感觉体温升高,饭量减少,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尿量减少,腰部肾区叩痛明显,多为肾结石;腰部酸痛,伴有会阴部不适感,尿道灼热,排尿次数增多,夜间失眠,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

女性患者腰骶部疼痛,伴下腹部重坠感和压痛,白带增多或出现臭味,腰部活动自如,多为盆腔炎。

有的患者在腰背疼痛轻微的时候往往不予重视,待疼痛加重,不能忍受时才到医院就诊,结果治疗较为困难。故为了个人健康,为了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腰背痛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由于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首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声音嘶哑等,或有全身畏寒、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有时出现刺激性干咳,咳痰很少。经过1~2天后,咳嗽时吐粘性脓痰、或为黄色痰,咳嗽多在早晨起床吸入冷空气或活动后加重,当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有哮鸣音,咳嗽时伴有响声,可见,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尚轻微;如出现咳嗽、吐黄痰时,可能有支气管炎症,及时治疗,症状很快消失。但如不及时治疗,或早期症状轻微而忽略,则可转变慢性支气管炎,持续多年不愈,严重影响休息和工作。

气管炎是肺病中的最轻一种,咳嗽伴痰,还应注意有无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癌等可能,所以发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作X线检查,以免误诊。


支气管哮喘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和胸闷等,如得到有效的治疗,症状会减轻或免于发作。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出现症状,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而出现哮喘。病人被迫呈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咳嗽多痰或干咳,严重时在口唇处出现紫绀。发作时胸廓饱满,颈部血管怒张,吸气时呼吸辅助肌显着突出,呈一种特殊的喘息状态。经对症治疗后,症状会很快缓解,但极易复发。每遇冷空气、灰尘、药物、化学物品等各种因素的刺激均可引起哮喘发作。久而久之,可形成哮喘病,年久不愈。应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妥善处理,严防反复发作。


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症。祖国医学称为“消渴症”。由于病情程度不同,表现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无任何异常表现,一般呈单纯体态肥胖,而食欲、体力正常,本人无患病感。这时期的主要症状是饭后尿里有少量糖,细心的人如能及时去医院作尿糖化验,就能了解病情。

多数病人是在症状明显时才去就医,如多饮、多食、多尿。如每天尿次数增加,每次排尿量也增加,一般每天排2000~3000ml尿液,因尿里含有糖分,尿有特殊气味,在野地里撒尿时,附近的蚂蚁都会集中到尿液淋湿的地面。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去医院作尿的检查。由于排尿量增加,失水也增多,便出现口渴,不管天气冷热,也一味地饮茶、喝冷水,饮而复饮,许久不肯罢休。食欲亢进,多食善饥,尽管如此,饮进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身体逐渐消瘦、易疲劳、虚弱、无精神,在临床症状明显时还会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低、阳萎、月经不调、视力障碍等。

总之,不论出现多尿、烦渴、多饮、消瘦等典型症状与否,如有上述某一症状出现,就应想到糖尿病,便能及时诊断,以求早期防治。


小卒中

小卒中就是颈动脉或椎基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的缺血,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小卒中的原因不是脑血管痉挛,多数人认为是微血栓引起的脑栓塞,主要原因是小动脉硬化的早期征候。在脑动脉硬化部位的血管内膜上有小血栓形成,微型栓子常栓塞于小血管的分枝处,但由于栓子小,稍有血液流动或酶的作用,栓塞即能解除,症状便很快消失。也有认为是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液动力的改变,出现暂短的脑缺血。

小卒中的特点是起病突然、历时短暂,多数是呈一过性,闪电般的发作,随即消失。一般在5分钟以内,通常只1~2分钟,但可反复发作,发作越频,症状越明显,则提示可能发生脑栓塞。

早期如在颈内动脉系统,则出现病侧上肢麻木感,对侧下肢轻瘫,眼内辉暗点,同侧偏盲,咽下困难及不完全失语,或有尿便失禁。如在椎基动脉系统,发作时双侧性缺血性发作时,出现站立性头晕、眩晕、视力障碍、闪光、咽下困难、两侧肢体麻木、轻瘫、一过性错乱、记忆力消失等。

小卒中在中年人发病率最高,由于症状轻微易被人忽略。

在发作后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早期治疗,预防脑溢血和脑栓塞的发生。


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病症。

心绞痛发病比较急。怎样才能自测出是发生了心绞痛病呢?主要是根据心绞痛特点进行自测,如平素有冠心病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病,但遇到突然发生的疼痛,一般在心前区(左胸部2、3肋间),出现针刺样疼痛,呈阵发性,向肩部、上肢、颈部、背部放射,心前区有压榨感或是紧缩感,一般持续1~5分钟,同时出现面色苍白、焦虑不安,有时额出冷汗。


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的发生是出于冠状动脉的强烈痉挛或闭塞,引起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的结果。发作起来表现剧烈胸痛,心前区刺痛,持续数小时,面色苍白、焦虑不安,全身乏力、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搏细而快,节律不齐。心肌梗塞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威肋病人的生命。那么怎样事先就能知道会出现心肌梗塞呢?这种病的发病突然,但也与其他事情一样,必然有一个过程,我们认识这个过程的特点,就可以预防心肌梗塞发生。心肌梗塞在发病前有时有诱发因素,比如负重劳累、强烈精神刺激、暴饮暴食、饮酒、吸烟、寒冷刺激等,有了这些不利因素,心脏负荷加大,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不能随之相应增加,则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心肌梗塞的发作。一般在发作之前有三种征兆:

①原来有过心绞痛,但心肌梗塞时又使原来的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增加,疼痛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②原来无心绞痛发作史,心前区突然剧痛,持续加重。

③少数人无心绞痛发作,只表现胸闷不适,稍活动即心悸气短,全身乏力。

上述三种心肌梗塞早期征兆到发病这段时间是预防和救治心肌梗塞的黄金时间,无论原来有无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和发作史,均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旦有感觉就及时到附近医院检查,不要免强去较远医院,以防在途中出现意外。由于活动而加重病情,以致造成死亡的病例是举不胜举。如果原来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或原来有过发作史,就应绝对避免上述那些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和尽力调养,以防发病。


中风

中风病即突然发生的脑缺血或脑溢血,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的局部损伤,脑溢血、脑血栓形成的急性发生,皆为中风,也叫卒中。中风的发生一般是有预兆的。如能掌握这些特点,积极预防将有特殊的意义。

中风早期征兆有以下几点:

①同侧局部或肢体出现麻木、软弱无力、嘴角歪斜、流口水,这是因为暂短的颈内动脉供血不全的结果,也是中风的第一信号,有了这个信号、约有1风。

②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偏盲,单眼黑朦,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全,影响了皮层的语言和视觉中枢。

③突然感到眩晕、足底发轻、站立不稳,睁眼时觉得周围物体摇晃、旋转、四周物体有跳动感,或突然两腿发软,猝然跌倒,但倒后症状又减轻等变化,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④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⑤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尤其是局限性的剧痛,伴有恶心或呕吐,多是脑动脉内压突然升高、脑出血的前驱征兆。

总之,上述这些症状,不管持续的久暂,都是脑中风的早期讯号,不可忽视。当出现症状时,应尽量安静下来,卧床休息,寻求解决办法,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特发性浮肿

特发性浮肿是以中年女性为多发的原因不明性浮肿,本症以浮肿单独存在为特征,而不伴有其他疾病。本症的另一特点是,在站立时尿中钠排泄减少。浮肿加重。在卧位时钠排泄增多,浮肿减轻。

特发性脬肿几乎全部发生于女性,男性很少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浮肿多发生在月经初期和闭经后,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浮肿也呈周期性。病程进展缓慢,常可持续数年、数十年后自然消退。浮肿常伴有神经官能症,头痛,精神抑郁,指端凉冷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及变态反应性改变,有时伴有口渴、便秘、腹泻等症状。

特发性浮肿呈可凹性浮肿,当晨起时颜面和手指发紫,肿胀感,晚间小腿及足背部肿胀明显,浮肿的程度有轻有重,变化比较快,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一天里也有不同的变化。一般午后较午前肿胀明显,白天尿量减少,而夜间排尿多增加,并且浮肿也可因为长时间站立、运动,食盐过多而加重。而当平卧、安静、食盐减少、冬季等会有好转。

当发现浮肿病因不清时,应去医院检查,看有没有心血管病、肾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低蛋白血症、静脉及淋巴管性疾病,如没有这些实质性疾病,预后会很好的。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

这种病的发病率很高,特别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域患病者更多。病人多有急性气管炎的过程,由于没有及时治疗,或症状反复,逐渐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咯痰,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痰量增加,多数情况下,痰呈白色泡沫样,比较粘稠不易咯出。若遇伤风、感冒时,症状迅速加重,有时还会出现黄痰或痰中带血,但用消炎药后,症状又会好转,但久而久之,随着病理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则会转变成终年咳喘,呼吸不畅,症状上反反复复,年复一年,终年不愈。在北方地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相当多,因为是慢性,很多人并不注意,所以疾病的发展得不到相应控制。慢性支气管炎固然对生命暂时并没有什么危险,但是病程太久就会导致肺气肿、肺心症等肺原性疾病;另一方面,慢性支气管炎出现咳嗽是比较普遍的症状,但也必须提防肺部有无其他疾病存在,如肺癌,发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慢性气管炎的症状所掩盖,所以应当尽早提防,以防误诊。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疾病使管壁损坏,以及支气管扩张变形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往往有慢性气管炎、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患了这些病之后,将造成支气管管壁的损坏,导致支气管扩张,其典型症状就是慢性咳嗽。咳脓性痰,量比较多,反复出现咯血,有时还会有呼吸道感染,此时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咯出的脓痰有一个特点,即把这种痰置于玻璃瓶内,经数小时后可分成四层,最上层为泡沫,下悬有脓性成分,中间一层为混浊粘液,下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

但也有的支气管扩张病人咳嗽很厉害。咳痰比较少,但有时咯血量比较多。

支气管扩张的病人除了咳痰、咯血症状之外,还会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潮热,饮食欠佳,盗汗,贫血等症状。不同病人,不同情况,全身症状也不相同。

支气管扩张症,自己在早期自测比较困难,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咯痰量比较大,又多以脓痰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咯血,这就应及时作胸部检查,预防咯血的出现。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肺脏充气过度,终末细支气管的远端部分,如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或者破裂的一种病理损害。

肺气肿这种病实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所以经过比较缓慢。在终年不愈的情况下出现咳嗽、咳痰,多在冬季发病,或在伤风感冒时症状明显。病人咳痰量不多,痰多呈粘性,不易咯出,症状上反反复复,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相似,但有时伴有呼吸困难,呼吸不畅,有时出现喘息,症状时轻时重。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慢性经过,咳嗽、咯痰、肺换气功能障碍的症状逐渐加重。

肺气肿病除了咳嗽、咯痰症状之外,细心看一下病人的呼吸状态就可以知道,如呼气延长,胸廓前后径增大,外呈桶状,即俗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慢。肺气肿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体征,早期呼吸困难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加重,病理损害的加深,则会出现呼吸困难,同时也可出现心脏方面的损害症状。早期发现这种病并不难,主要是防止病理损害的进展。


心律失常

心律是指人的心脏有规律的跳动,来维持生命活动。人的心律以窦性心律为主体,在不同年龄心律也不相同。婴儿心律为130~150次人心律的特点。除了心律快慢有不同之外,节律也有时发生变化,即人们常说的心律失常。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心律越过了同年龄组的正常心率的范围。成年人心率超过100次过正常范围,这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见于人们的心情过于激动,运动之后,饮酒,饮浓茶、咖啡,或应用某些药物,如阿托品、甲状腺素等。这种心律快,人们容易觉查出来,因为都是人为的因素,可以预防。应当提防的是疾病引起的心动过速,如中毒、高热、贫血、败血症、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原因,将危及病人的生命,应当及时追查原因。

2.窦性心动过缓

这种心律与心动过速相反,心率过慢,低于60次重影响心、脑等主要脏器的供血而出现头昏、眼花等症状。多见于血管神经性昏厥,高颅压,粘液性水肿,阻塞性黄疸,洋地黄等药物中毒。

3.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是心率快、慢显著不等,有的心率快慢随呼吸呈周期性变化,一般是吸气时逐渐增块,呼气时减慢;有的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有的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高度的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窦性静止

人的心脏有节律的跳动,是由传于心脏的叫做窦房结启动的,有了冲动才出现心脏跳动。如果因为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乙胺碘呋酮,乙酰胆碱等)则会出现窦性静止。其他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出现窦性静止,这是一种危险的心律失常,发现病人无脉搏或血压明显下降,应及时请求急救。

5.病窦综合征

这种心律失常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各种心律失常的特殊表现,既有窦房结的起搏功能障碍,又有窦房结传导障碍。病人多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失眠、反应迟钝等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


冠心病

冠心病,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唯一供给心脏血液的血管,其形态似冠状,故称为冠状动脉。这条血管也随同全身血管一样的硬化,呈粥样改变,造成供养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即为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多数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工作、学习、生活均如常,但常有心肌缺血的征象,如感到心前不适,或者乏力的症状,虽症状很轻微,但若及时作心电图检查,会发现心肌缺血情况,可以尽早预防。这多数属干隐性冠心病。有的病人症状比较明显,经常出现胸骨后或左心区疼痛,多呈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说明心脏已有供血不足的情况。如急性发作时则心前区剧痛,脉微,大汗淋漓,口唇发绀等症状,说明有心肌梗塞,应急救处理后再由医院抢救。所以中老年人应经常检查心电图,防止发生意外。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指心肺部,胸廓和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其原因在肺,由于肺脏的慢性损害而导致的心脏病。所以绝大多数病人有十几年、几十年的慢性咳嗽、咯痰病史,或由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或由支气管扩张症,或哮喘病的反复发作,而出现心脏病的症状。这种病自己能够觉察出来,如原来有长期的咳嗽、咯痰症状,又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即心悸、气短症状,由于长期的肺换气功能障碍,逐渐使胸廓的前后径增大,而呈现桶状胸。肺气肿病人,其胸廓形态与常人显着不同。病人也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口唇发绀,杵状指等改变。

如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进一步加重或遇感冒时,则会导致心肺功能丧失,出现比较明显的紫绀、心悸和胸闷,严重时出现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精神错乱等症状,若合并右心衰竭时,则紫绀加重,心率增快,浮肿,少尿。

总之,上述任何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都表明心肺功能障碍,如不能及时发现、或不尽早治疗都将预后不良。


急性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常侵犯心脏和关节部位。这种病在发病之前均有二周左右时间患有咽峡炎或扁桃体炎,呈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后才出现心脏和关节部位的风湿性改变。

自己最先看到的是皮肤的改变,如发现四肢和躯干有环形红斑,初起时较小,以后迅速向周围扩大而中心消退,周边稍隆起。这种红斑压之退色,不痒不痛。也有时会发现肘部、膝关节附近出现皮下结节,其大小、数目不等,触之较硬,但不痛。

自己发现红斑或结节时,对早期发现风湿热有好处,能及时得到治疗。病人另一症状就是发热和关节痛,大部分病人会有发热(多以轻度或中度发热,反反复复,不易消退),同时又会出现关节痛,常有膝、肘、肩、腕、髋等大关节痛,这种关节痛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游走性,即今天这个关节痛,过几天又出现另一个关节痛,有时再回到原来的关节处,且疼痛不定,不是始终固定在一个关节痛,这与风湿性关节炎和一般的骨关节疾病不同。另一个特点是关节肿痛之后,能恢复如初,没有后遗症。

风湿热的最大危害是侵犯心脏,引起心肌、心内膜、心瓣膜的风湿性病理损害,既使心肌炎治好了,心脏的损害也不能恢复,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的铁缺乏,影响红细胞合成所引起的贫血。

铁这种元素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铁,铁是人体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质。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0~15mg的铁就能够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自然界中的铁分布很广泛,每天食进的食物中含铁量也相当多,但由于人体内胃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肿瘤等疾病,影响铁的吸收,食物中的铁不能被利用,所以便出现了因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缺铁病人多表现面色变白,眼结膜、口唇粘膜变白,头晕,全身乏力,易出虚汗等症状。皮肤干燥,发皱和萎缩,毛发干燥,无光泽,易脱落;指甲扁平、不整,脆薄易裂,甚至反甲,也是其特点。自觉面色发白,指甲色浅者,应到医院作一个血化验检查就能确诊。当然贫血的原因不止是缺铁性,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胃及消化道肿瘤引起的贫血等,都要经过详细检查才能明确。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相当高,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了胃病,其中多数是慢性胃炎。病因非常复杂,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一般都在发病后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病理损害情况不同,可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原性胃炎等等,但病人都自觉有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饱胀感,吃饭后比较明显,常有嗳气、恶心等症状,也有饭后上腹部隐痛,疼痛,伴有恶心或呕吐,长此下去逐渐出现饮食不振,消瘦和营养不良,有时也可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病久了会出现贫血,头晕,乏力,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有了上腹隐痛,饭后痛加重,以及消化道症状时,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这种病比较少见,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内在缺陷所引起的慢性溶血性贫血,可伴有与睡眠有关的间歇性血红蛋白尿发作和全血细胞减少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青壮年,20~40岁的人易发病,大多以隐袭性发病。常见的症状是贫血和较轻微的出血倾向,即睡眠后发生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病人的尿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同时伴有发热。血红蛋白尿一般每月发作1~4次,有时连续发作好几次,但也有的发作次数比较少,一年发作1~2次。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也越频繁,症状也越发明显。

这种病在起病之前往往有诱发因素,如某些药物(铁制剂、阿斯匹林、维生素C、氯丙嗪等)以及感染、输血、过度疲劳、情绪波动、饮酒、预防接种、手术等原因。

除血红蛋白尿症状之外,还有腹痛、腰背痛、头痛,伴有寒战、高热。

应当明确的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尿色深红,但如只查尿中见不到红细胞不要忽略了血红蛋白尿。尿中血红蛋白的增多,则提示这种病的可能,如果知道自己患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应尽量避免其诱发因素。


三叉神经痛

这是一种神经功能的症状群,即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暂短剧烈疼痛,而神经功能尚正常。

三叉神经痛发病极迅速,有如闪电之势,而疼痛性质剧烈,呈钻刺样、刀割样、火灼样撕裂样剧烈疼痛。疼痛虽然剧烈,但其范围严格限定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一般不能越此范围。发作时病人为了减轻症状,往往试图用手施压,用毛巾用力按压患侧面部或用手掌按摩患侧面部,以减轻疼痛症状。或想各种办法来减轻症状。疼痛严重时常伴有患侧面部出现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同时出现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涎。

本病发作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几秒钟,或1~2分钟自行停止,在间歇期无疼痛及任何症状,但病人精神状态异常紧强。经过一次强烈的疼痛刺激,将给病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同时间歇期之后又会出现典型的疼痛症状,如此反复无常而且越发作越频、症状越加重,给病人造成极严重的痛苦。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非常明显,一般人都会自测出疾病的性质。三叉神经区域内有许多敏感点,如上、下唇,鼻窦外侧,舌侧缘等,如不注意触碰这些部位时便会引起剧烈的疼痛。

另外,三叉神经痛的发作也有许多诱发因素,如说话、洗脸、剃须、刷牙、寒冷刺激等均可引起发病。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功能异常,本身没有病理性损害,但也必须注意检查,排除外脑膜瘤、胆脂瘤、血管畸形等病。


面神经炎

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周围面神经麻痹称Bell氏麻痹。

这种病非常多见,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发病较多,以一侧为最多。通常发病很急,表现出一侧面部突然瘫痪,不能活动,而且进展非常快,在极短时间即可变成完全性瘫痪。发病早期的信号是在病前几天时间,会有同侧的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的轻度疼痛。很多病人在清晨发现口角歪斜、肌麻痹、前额部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有病这一侧则出现闭眼、露齿鼓气和噘嘴等动作。进食时,食物常残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有流口水、流泪。有少数病人出现味觉障碍,舌部味觉消失或者减低。而听觉过敏、病侧乳头部疼痛,以及外耳道或鼓膜中出现疱疹。

面神经炎是可以恢复的,面部的瘫痪症状一般经过1~2周可以恢复,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也有少数人留有后遗症,关键在于早期治疗。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主要是髓内有胶质增生与空洞形成。

本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脊髓空洞的病损区域内,单侧或双侧节段性痛觉、温觉消失;而触觉、振动觉、位置觉仍存在,呈分离性感觉缺失。空洞症的首发症状与发生部位、范围有密切关系,不同部位可以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在颈胸段脊髓空洞症:最初出现手部感觉异常,接着发展成同一侧或双侧上肢和胸背部的温、痛觉消失;手部的肌肉呈进行性无力和萎缩,其范围也可逐渐扩大。在其神经支配的区域内不知痛,不知温冷,而且局限内有皮肤增厚、出汗异常、营养障碍;腰骶段脊髓空洞症主要表现为下肢、足部、会阴部、生殖器的温痛觉消失,轻触觉、深感觉仍存在,下肌和足部肌肉萎缩。

脊髓空洞症多呈慢性进展,其发病非常隐蔽,多数人不易觉察。多是由于外伤,特别是洗澡淋烫时局部被烫出水疱,但本人并不觉得痛;有时外伤皮肤已破裂,也不知痛,才发现有异常出现。也有病例在新婚时发现性交缺乏性感、射精障碍而来院求医。


癫痫

癫痫是脑部兴奋性过高的某些神经元突然过度的重复放电引起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由于过度放电神经元的部位不同,临床出现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植物神经等的功能异常。

癫痫在大发作之前,病人先自觉有上腹部不适、眩晕、心悸和各种幻觉,也有的病人出现局部小的抽搐或头眼向一侧转动,或表现出异常恐惧、濒死感等等。这些先兆症状只持续几秒钟或瞬间,即有大发作出现,全身性肌肉强直性收缩,颈部和躯干部自前屈转变为反张,肩部内收,肘、腕、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双腿伸直,足内翻。由于呼吸肌强直性收缩,呼吸暂停,则出现面色青紫,双眼上翻,持续二十几秒钟则出现自肢端逐渐呈现微细的震颤,而后出现一张一弛性交替抽动,形成阵挛,约经1~3分钟后,抽搐暂停,则口吐血沫,有时后部和颊部被咬伤。再经过1~2分钟,病人进入昏迷或昏睡状态。有时病人尿湿衣裤,经过短暂时间后病人由昏迷、昏睡、意识模糊而转为清醒,此即一次大的发作结束。发作后病人常感到头痛、头昏、全身酸痛和乏力。发作间歇期一切症状消失,如同常人。但一遇到某些原因又可发病。

癫痫这种病症,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主要在发作后尽量作详细的检查,排除大脑的器质性疾病。同时也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和控制发作,作好预防。防止发作引起外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蛛网膜和软膜间的蛛网膜下腔,可伴或不伴颅内或椎管内其他部位出血,统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脑外伤原因引起之外,绝大部分是脑血管疾患,在血管破裂之前,有前期症状,如局限性头痛、颅神经——动眼神经麻痹和视觉障碍;另一先兆是头痛、颈痛、背痛、全身乏力、畏光,先兆之后便突然发病。多在白天正常活动时,或大便、抬举重物或性生活时发病。最早、最突出的症状是剧烈的局限性撕裂样头痛,疼痛始于前半头部、后枕部、颈肩、背腰、四肢等处。病人可表现出面色苍白、身出大汗、寒战、高热、眩晕、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有的病人怕光、怕声,拒绝搬动。也有的病人出现全身性抽搐。

同时也可表现出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谵妄等症状。发病后病人项部强硬,活动受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能够检查出来的,但如果怀疑是这种病,千万别乱搬动病人,如果起病时就有明显项强者,可能是枕骨大孔扁桃体疝存在,随时可出现呼吸停止,千万别动病人和作穿刺检查,否则将导致病人急死。这是一种危重病,应尽量在当地救治。


重症肌无力

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病在10~35岁的人发病最多,其中女性20~30岁发病最多,男性以40~50岁最多。重症肌无力的首发症状是肌肉极易疲劳,如走路、站立或抬手时间稍长,本来是非常正常的活动,但患者有异常的疲劳感。休息一下又会有所好转,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病情缠绵不断,朝轻夕重。发病时常以一组肌群开始,如颅神经支配肌群最先受累,出现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眼球运动障碍,尤其是儿童几乎都以这些为首发症状,发病之后约经过1~2年时间逐步累及面肌、颈肌和四肢肌肉,造成这些肌群的运动障碍,表现出构音困难,吃饭呛咳,不能多说话,语音降低,无咀嚼力,面部无表情,闭口不紧,吹气漏风,有咳咳不出,再进一步加重时出现呼吸肌运动障碍,肺部不能换气,则病人出现危症,表现在肢体方面的是运动障碍,如两臂上举困难,下肢的蹲起困难,逐渐出现不能自己梳头、洗脸。多数病人在下肢受累之后,逐渐发展成全身无力、有时进展很快,危及病人的生命。


外科: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这种病是肠炎中最多的病,发病特别急骤,最多出现的症状是腹痛。在疾病初期,脐周或左中上腹部有阵发性绞痛,逐渐加剧,并转为全腹性疼痛。腹痛时伴有腹泻,其粪便初期为糊状,以后为黄水样便,再以后为淡水样便,甚至有鲜血便或血块,粪便少,呈恶臭味。此病一般没有痢疾那样里急后重的排便感,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只1~2天,长者可1个月以上。呕吐物呈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这时全身出现高热,一般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一周左右时间,腹部胀满。脐周和上腹部有压痛,严重时腹部不敢让人触摸,呈全腹硬痛的状态。有的人发病很急,便血次数多,便血量也大,再加上中毒症状,病人很快便出现休克症状,如身出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等,总之,若发病很久,腹痛,血便,很快陷入休克状态的病人,千万别以为是普通的肠炎,应认真请医生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

这种病也叫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血性粘便是结肠炎的主要症状,粪便中混有脓和粘液,轻者每日泻2~3次,严重者可达十余次。腹泻的同时出现腹痛,以脐周痛和左下腹痛为重,排便后腹痛才能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时,有腹胀,腹部不适,食欲减低,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体力下降,日渐消瘦。


食道癌

食道是联接咽和胃的管道。在这里长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道癌也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一样,早期发现是很困难的。食道癌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胸骨后不适,灼热感或疼痛,多数是在食后被察觉,尤其是食干硬的食物明显。表现有食物摩擦感,一般发作短暂,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②正常人进食时没有什么异物感,一般通过顺利。而食道患病时,在食道有一种持续性异物感,有时与灼痛混在一起。

②进食时自觉食物在食管内有停滞的感觉,口内食物要作几次吞咽动作,还觉得食物没有被咽下去。正常人有时吃过于干硬的食物,粘性食物或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也可出现吞咽困难,但一旦食物通过后,无任何不适感。若患食道癌时,在上述各种因素下会出现梗噎现象,不但通过困难,通过后也会有隐痛。

食道癌出现胸骨后隐痛、不适、异物感及停滞现象并不是持续不变的,由于病变局部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水肿块等病理性改变反复加重与减轻。病程进展比较缓慢,一般要经过2~3年症状才明显加重。所以,食道癌早期阶段比较长,只要认真体会自觉症状,并进行详细检查,早期诊断是可能的,预后也较好,但多数人忽略了早期症状,延误了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肾盂肾炎

本病是指肾脏及肾盂的炎症,大都是由细菌感染所致。一般呈急性和慢性两个过程。

急性期:发热、高热、寒战,体温多在38~39℃之间,同时有全身酸痛和头晕、头痛症状。肾盂肾炎主要是泌尿系症状明显,如尿频、尿急、排尿痛、腰痛,多以酸痛为主,尿液混浊,有时尿血或脓血尿症状。一般都在出现尿路刺激症状,才意识到肾盂肾炎这种病。

慢性期:症状趋和缓,但仍有腰部酸痛、乏力、低热、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这些症状反反复复,多数情况是尿液混浊。当发现有尿频、尿急和排尿痛时,应引起注意,尽早作出诊断。早期积极治疗,争取治愈,否则,急性期迁延,症状反复,转变成慢性期,会使肾实质遭到损害。


乳腺肿物

乳房疾病比较常见,乳房上的肿物也很多,自己注意检查,便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乳房肿物自查的方法主要是看和触摸,即经常注意自己乳房体积变化,整个乳房有无增大或减少,乳头有无内陷和抬高。有的可见多乳头、多乳房症,这属于先天畸型,多是遗传原因。如果看到乳房明显下垂,增大、沉重或有隐痛,又没有红肿和剧痛,多见于巨乳症,应进一步查清是否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单侧或双侧乳房迅速增大、肿痛,伴有发热者,大半是乳腺急性感染的结果,多见于初产妇的哺乳期。

观乳诊病只是乳房自查的一个方面。另一更重要的方法是触摸。触摸检查是发现乳房肿物的重要方法。自己掌握检查的要领,对尽早发现肿物,尤其对早期发现乳癌更有意义。其方法是左手叉腰,用右手触诊左侧乳房,然后再用左手触诊右侧乳房,双侧交替进行,将手平放在乳房上,轻轻移摸。不要用手指捏,以免将捏起来的乳腺组织误认为乳房肿物,造成精神负担。另外,用手触摸时,上下、左右等各个部位都要仔细摸,同时也要摸一摸乳晕部分,用手轻轻挤一下看有无分泌物,如果乳头有血性物溢出,常常是乳管内肿瘤、癌的特有征象,也可能是乳腺囊性增生病。

如果发现乳房肿块也不要紧张,因为肿块对大多数青年妇女主要是炎症、结核、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症;对于那些伴有发热、疼痛、肿块时大时小者,且肿块质地软,有触痛者,多数是炎症;如果疼痛多在月经前出现加重,多考虑是乳腺增生症;对那些不觉疼痛,而且发现增大快、触摸较硬的肿物,要多考虑肿瘤,尽早去医院检查。乳腺病并不是妇女的特有疾病,男人的乳房也可能出现肿块,有时比妇女的乳房疾病更具有隐蔽性,容易忽略。如果是增大快,触摸时疼痛可能是炎症,也有无任何症状,但乳房部分出现肿块,很可能是男性乳房发育症,这种病也可以恶性变,也应及时就医治疗。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疾病。以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关节为好发部位,病情一般较轻,一旦侵犯到心脏、大血管、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病情较重。

本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好发于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关节、心、大血管、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

口腔损害主要是溃疡,占99%散在分布于舌尖和舌周边、齿龈、下唇或上唇内侧和颊粘膜处。单发或成批出现,开始可感觉是结节,很快发展成溃疡,从米粒大小发展至黄豆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深浅不一,基底部有淡黄色覆盖物,周围红晕。多于两周左右恢复,反复发作,早期可每月发作一次。

皮肤结节性损害,多发于小腿,有时在上肢,多数是蚕豆至胡桃大,深浅不一的皮下结节,自觉疼痛及触摸痛,呈皮色或淡红,暗红或紫红色,质地偏硬,几个至十几个,呈散在性分布,一般一个月左右消退,但极易复发。

生殖器损害主要是溃疡形成,除见于龟头、阴道、阴唇和尿道口等粘膜外,阴囊、阴茎、肛门和会阴等皮肤亦可发生。溃疡小,且疼痛剧烈,进展慢,反复发作。

眼的损害,早期可见有角膜炎、角膜溃疡、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胳膜炎、球后视神经炎及眼底出血等。

关节损害主要在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多发,主要为酸痛和疼痛,遇寒冷时加重,长期反复发作,但能自行缓解。

总之,一旦发生无原因的口腔粘膜、皮肤、眼、生殖器的上述损害时,就应想到是否为白塞氏病,及时去医院检查,不然此病继续发展,不断的反复侵犯到心脏、大血管、神经系统等,则病情将进一步加重,出现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等。


胆囊炎与胆石症

急性胆囊炎首次发作病情轻微,以后由于屡次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胆囊炎。我们常见的急性胆囊炎往往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胆石症可能继发于胆囊的炎症,也可能是有胆石症后又引起胆囊炎,两者可互为因果。

右上腹部疼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是胆囊炎的常见症状。一般来说,无结石梗阻的单纯胆囊炎起病缓慢,病人常觉疼痛不剧烈,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如有胆囊管梗阻时可有剧痛,如结石嵌顿,可引起典型的右上腹部绞痛,多发于饱餐后,特别是高脂肪饮食之后,在晚间或半夜发作,病势急骤。如梗阻解除,则症状随之缓解。否则绞痛如刀割样,病人辗转不安,可随呼吸运动加剧,疼痛常向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处放散。病人呕吐有时可较频繁,呕吐物内有黄绿色胆汁,呕吐后腹胀减轻。

病人可有高热,体温在39℃以上,伴有寒战,如果出现全身发黄、脉搏细弱甚至摸不清、意识不清等则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去医院诊治。

胆石症病人的结石如在胆囊内可无特殊症状。病人偶尔自觉上腹部有闷重感和消化不良现象。当结石进入胆管时可以嵌顿而发生绞痛,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病人坐卧不安,常将身体向右侧弯曲,以减轻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黄染等。

待结石退回胆囊或排出胆囊后,疼痛缓解,如合并有感染时,还可出现高热寒战,黄染加深,大便呈灰白色,尿色深黄等,此时也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慢性胆囊炎病人的症状常类似慢性胃炎,自觉右上腹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食物,饱食后常感上腹部不适,经常感到肩胛下痛,右肋下或右腰部隐痛等。

“B超”对胆囊炎及胆石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简便、无痛,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危重的疾病。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42℃,有的疼痛较剧烈。向腰背部或右肩部放散。常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不思饮食,神志淡漠,烦躁,谵妄甚至昏迷。

病人的脉搏增快,每分钟可达120次以上,腹部膨隆,血压下降,如果检查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常可达20×109L(2万mm3)以上。

对有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病史的病人,一旦出现高热、寒战、黄染,右上腹部疼痛,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或烦躁,神志淡漠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病人突然感觉上中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多为阵发性绞痛,有向上钻顶的感觉。此时病人常屈膝捧腹,坐卧不宁,汗流满面,痛苦之极。剧痛可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有的发作频繁,间歇时间短,多数病人在此期间都是疲倦欲睡,打不起精神。疼痛可向腰部、背部、右肩部或右肋部放散,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一般为胆汁,有时可吐出蛔虫,这一点对诊断很有参考价值。

早期病人可无发热,在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对于胆道蛔虫病的病人,在预防感染前提下,应用中药安蛔驱虫效果较好,如应用乌梅丸等。


急性阑尾炎

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表现,病人常自觉腹痛起始于上腹胃部或脐周围,多为阵发性或伴有轻度的恶心和呕吐。经过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后,疼痛即转移到右下腹的阑尾所在部位(即医生所说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然后疼痛转为持续性。

这种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

腹痛的性质与轻重程度和阑尾炎病变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单纯性阑尾炎病人常自觉隐痛或钝痛;化脓性、梗阻性阑尾炎多呈阵发性加剧的胀痛;坏疽性阑尾炎开始多呈持续性跳痛,病人难以忍受。腹痛突然减轻并不一定是病情的好转,也可能是由于阑尾穿孔而腹痛可暂时减轻。故单纯的腹痛减轻并不一定是病情好转,还要看伴有症状是否同时减轻或消退,如体温、脉搏、右下腹阑尾区的压痛等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病人可无典型的转移性腹痛或疼痛开始时位置不定,如位于腰部、腹股沟部等。但最后一般都出现右下腹的固定性疼痛。

病人常因为右下腹疼痛而出现弯腰行走,而且往往以双手轻轻按在右下腹部。如果躺在床上右侧大腿常呈屈曲状(中医称之为“缩脚肠痈”),这是对急性阑尾炎病人右腿常呈收缩屈曲状的最好描述。

右下腹的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病人常可自我觉察到的体征。压痛的程度可因人腹壁的薄厚、阑尾位置的深浅、病变的轻重和病人的敏感与否而不同。一般来说,肥胖和腹肌发达的病人,或发炎阑尾位于腹腔深处时,局部的压痛往往不明显,此时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体温一般在37~38℃之间,若进入化脓或坏疽阶级体温可升高到38~39℃。少数坏疽性阑尾炎有高热、寒战则提示病情较重,应尽快去医院诊治。小儿阑尾炎常可引起较高的体温,相反老年人的阑尾炎即使阑尾已化脓或甚至穿孔,其发热等其他症状和体征也不十分明显。所以对小儿及老年人的急性阑尾炎应特别重视。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与腹膜炎

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病人中,大多都有长期的溃疡病史。在穿孔前,多数病人自觉溃疡病有复发和加重的现象,或有暴饮暴食、进刺激性食物、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作为诱发因素。穿孔后症状突然剧烈,其疼痛性质也是突然发生显着改变。

突然出现的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的剧烈腹痛是穿孔后最初、最经常、最重要的表现。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多为持续性、很快扩散到全腹。有的也可引起右下腹疼痛。由于疼痛十分剧烈,难以忍受,病人常出现面色苍白,神情恐惧,自觉如大祸临头。出冷汗,四肢发凉,脉搏细而快等。与原来的胃痛的性质和程度截然不同,所以病人往往很清楚地记得这次剧痛突发的时间。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一般经数小时后,腹痛可稍有减轻,再往后就演变为腹膜炎。

腹膜炎的病人因为腹痛不敢深呼吸,也不敢翻动或扭动身体。如用手按压腹壁则引起疼痛,按压后如果很快地将手抬起,则疼痛在抬手的一瞬间突然更加明显,称之为“反跳痛”。同时腹壁紧张发硬,称之为“腹肌紧张”。如是腹膜炎较重的病人可出现高热、脉快、四肢发凉、心慌气短、血压下降等而呈现感染性休克等危重证候。

由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后,胃肠内的空气进入腹腔,所以在做“X”射线透视时,膈下有游离气体的存在是诊断的有力证据。

对于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肠梗阻

肠梗阻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梗阻的程度及病理改变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肠腔,则是各类肠梗阻一致存在的。所以肠梗阻的特征就是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这四个主要症状。

肠梗阻的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腹痛。腹痛的第一个特点是阵发性,每次发作时常是先轻后重,以致达到高峰,然后又减轻而消失。如此反复,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一。腹痛的第二个特点是病人常觉有气体在腹内窜行,而窜到一定部位受阻,此时也是疼痛最难忍受之时。气体如果通过,可随即由肛门排出,腹痛可立即显着减轻或消失。腹痛的第三个特点是同时伴有腹内肠鸣,又称为“气过水声”,不但病人自己可感觉到或听到这种声音,有时站在病人身边的人也可以听到。如果腹痛发作突然,剧烈腹痛后有持续隐痛,则可能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存在;如果腹痛不剧烈,腹胀特别明显,而且波及全腹,又无“气过水声”,则可能是麻痹性肠梗阻,这二种情况应急早去医院诊治。

腹胀与呕吐也是肠梗阻早期的主要症状,这与梗阻的位置有密切关系。梗阻的位置高,则腹胀范围小,呕吐出现得早,呕吐物可有胃内的食物残渣或胆汁;梗阻的位置低,则腹胀明显,呕吐出现较晚。

在肠梗阻发生后,如仍有大便及气体排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如不再有大便及气体排出,则称为完全性肠梗阻。但是,在梗阻以下的肠腔内如有残留大便,在完全梗阻后也可有一两次排便。

肠梗阻的病人如果出现高热,或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提示病情较重,需尽早去医院。

 

肠梗阻

肠梗阻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梗阻的程度及病理改变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肠腔,则是各类肠梗阻一致存在的。所以肠梗阻的特征就是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这四个主要症状。

肠梗阻的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腹痛。腹痛的第一个特点是阵发性,每次发作时常是先轻后重,以致达到高峰,然后又减轻而消失。如此反复,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一。腹痛的第二个特点是病人常觉有气体在腹内窜行,而窜到一定部位受阻,此时也是疼痛最难忍受之时。气体如果通过,可随即由肛门排出,腹痛可立即显着减轻或消失。腹痛的第三个特点是同时伴有腹内肠鸣,又称为“气过水声”,不但病人自己可感觉到或听到这种声音,有时站在病人身边的人也可以听到。如果腹痛发作突然,剧烈腹痛后有持续隐痛,则可能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存在;如果腹痛不剧烈,腹胀特别明显,而且波及全腹,又无“气过水声”,则可能是麻痹性肠梗阻,这二种情况应急早去医院诊治。

腹胀与呕吐也是肠梗阻早期的主要症状,这与梗阻的位置有密切关系。梗阻的位置高,则腹胀范围小,呕吐出现得早,呕吐物可有胃内的食物残渣或胆汁;梗阻的位置低,则腹胀明显,呕吐出现较晚。

在肠梗阻发生后,如仍有大便及气体排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如不再有大便及气体排出,则称为完全性肠梗阻。但是,在梗阻以下的肠腔内如有残留大便,在完全梗阻后也可有一两次排便。

肠梗阻的病人如果出现高热,或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提示病情较重,需尽早去医院。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病人常觉剧烈的腹痛起始于上腹部,同时伴有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绞痛,并向左肩,腰背部放散。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有的可在上腹部或左上腹部触及包块。

一般来说,轻型的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到医院检查血和尿的淀粉酶增高及腹膜炎体征(腹部的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重型的胰腺炎则在轻型的上述表现基础上,还有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脉搏加快,呼吸加快,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出冷汗,手足冰凉,尿少等。检查白细胞可超过20×109(2万Lmm3时应该立即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血钙、出凝血时间、血糖及做胰腺B型超声等。用以区别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胃肠炎及急性肠梗阻和冠心病发作等。

重型胰腺炎的病情常可突然恶化,应高度重视,予以监护。


 

胰腺肿瘤

胰腺肿瘤的病人80%以上年龄为40~70岁。胰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症状。初发症状大多是上腹部疼痛、黄疸和消化系统症状。上腹部疼痛部位有的可偏左或偏右,开始为隐痛,常牵引至背部肩部。夜间或侧卧时为重,逐渐发展,疼痛加重。严重的可日夜无休止,干扰病人休息及睡眠和饮食。

病人出现黄疸,也是胰腺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如是壶腹部及胰腺头部肿瘤,黄疸常出现较早,而且黄疸一般是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可伴有皮肤瘙痒。在合并有胆管炎症时,黄疸可稍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加深,严重的可大便呈灰白色。

胰腺肿瘤的病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有的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

合并有胆道系统感染的可出现发冷、发热。如果是胰体或胰尾部肿瘤,还可见有糖尿病的症状或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一般来说,凡年逾40岁,有黄疸,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疼痛和消瘦者,都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如做胰腺B型超声,以排除胰腺肿瘤。


 

嵌顿疝

常见的可发生嵌顿的疝是股疝和腹泻沟斜疝。

股疝的病人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一般在一侧大腿根处(医学上称为卵圆窝)有一半球状的囊性突起,平卧后可消失或变小,有的在咳嗽时或长时间站立时患处有轻度的胀痛感。如发生嵌顿疝,除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外,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病人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表现。

腹股沟斜疝的病人是自觉腹股沟部(外环处)出现一肿块,开始时肿块可不明显,常无其他症状,偶尔有坠胀痛。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

男性肿块可降至阴囊内,女性可向大阴唇突出。在咳嗽时用手按住肿块,可随咳嗽有种冲击感。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方向推送,肿块即可还纳回腹腔而消失,咳嗽或站立后肿块又重复出现。腹股沟疝发生嵌顿大多都是在强力劳动和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然增高时,病人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并有明显的疼痛。平卧后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还纳,而且有较明显的触痛。嵌顿的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局部疼痛常较轻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和便秘等肠梗阻症状。

无论是股疝还是腹股沟斜疝,一旦发生嵌顿,自行还纳的机会很少。多数病人的症状会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所以,有股疝和腹股沟斜疝的病人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后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主要侵犯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疾病。病人大多数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与长期吸烟及外伤有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起病较隐匿,病情发展也较缓慢,一般要经过4~5年才趋严重。患部(一般多见于下肢疼痛是最早出现的表现。疼痛的程度不等,轻者休息时减轻和消失,行走时又重复出现或加重,这种现象称之为“间歇性跛行”;重者疼痛持续而剧烈,尤以夜间为重,称之为“静息痛”,常可使病人屈膝抱足而坐,彻夜难眠。患肢(趾)发凉、怕冷也是早期常见的表现,而且着凉后疼痛加重。同时患侧的肢(趾)皮色苍白或发紫或潮红,还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及变形和生长缓慢;小腿肌肉松弛萎缩、变细,趾(指)变细,约有一半的病人可反复出现游走性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游走性部位多为足背和小腿浅静脉,后期可出现趾(指)发黑,干瘪,称之“干性坏疽”。如果趾(指)有溃疡形成,合并感染时,称为“湿性坏疽”。湿性坏疽的疼痛往往更加剧烈,同时伴有发冷、发热等。病人自己触摸足背动脉或胫动脉和尺或桡动脉的搏动,常常是减弱或消失的。如不及时治疗,病变可逐渐向上漫延,造成更大范围的坏死。


 

直肠癌

直肠癌在早期缺少症状,病人无明显异常改变。当肿块达1~2cm时,由于肿瘤的侵蚀,肠粘膜遭受到肿块的异物性刺激,分泌物增多,因此在排便时也有少量的粘液排出,多数在大便的前端或于粪便的外面附着。随着肿瘤的增大,分泌粘液也增加,有时随着排气或突然咳嗽腹内压增加,可有粘液从肛门流出。当肿瘤增大,形成溃疡或有坏死合并感染时,便会出现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出现排便次数和粪便性质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每天2~3次,呈粘液便,稀便,粘液血便。常被误诊为“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但是,直肠癌腹泻症状并不象结肠炎那样,来势急,好转快;也不象痢疾那样典型的出现里急后重症状。直肠癌的直肠刺激症状是既缓慢又逐渐进展,在合并感染时刺激症状明显,一经对症处理也可以暂时好转,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仍有粘液血便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病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去医院做详细检查。

①大便习惯异常,排便次数增加,同时出现少量粘液性便、粘液血便,经治疗不好转者,或经治疗后好转而复发者,应及时确诊治疗。

②既往有粘液便、腹泻病史,但症状轻微者突然增重,与原来排便次数、排便的性质发生变化时,也应再次复查确诊。

③无明显原因的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经短期治疗无好转者,在胃部经过钡剂透视未发现异常时,应去医院做直肠部位的检查。

④排便费力,排出的大便有压迹,呈槽沟状扁条状、细条状……一定要做直肠指诊。

以上四种情况有任何一项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请外科或肛肠科医生检查。


 

黑痣变癌

中年人长痣人皆有之,有的是先天胎生时就有的,有的是中年后期随着皮肤的退化性改变而新生的。人体上的痣又是颜色多样,形态结构、位置各异的,其颜色有黑色的、蓝色的、白色的;其形状有斑块状、疣状、巨大块的;按组织结构可分为血管痣;皮脂腺痣、结缔组织痣。痣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发生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痣叫交界痣;生长在真皮下方的叫皮内痣;发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和真皮下都有的叫混合痣。其中最常见的是呈黑颜色的交界痣。这种痣初起时,表面光滑、无毛呈淡色或深棕色,为扁平或隆起性斑点、斑块,中年人一般对这种痣并不介意。但交界黑痣有25%~30%发生恶变——恶性黑色素瘤,属于癌症一类。这种黑痣在中老年期最易发生恶性变,所以中年人必须高度重视自己身上的黑痣变化情况。一般认为从黑痣发展转化为癌瘤并不是朝夕突然变化的,约需几个月到数年时间的慢性过程,而且黑痣恶变时也有许多征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颜色变深。在痣的某个局部颜色变深,由浅棕色转为棕色或棕黑色,并在痣周围出现放射状或星状色素斑点,表明黑痣有增重。

②痣块增大。如交界黑痣发生恶变时,由于瘤细胞过度增殖,致使瘤块明显增大、变硬,隆起明显。因此身上长黑痣的人,应把痣的大小、形状作个记载,经一定间隔时间再复查一下,看有否增大,以及判断其增大的速度。有时虽大小变化不大,而增长的速度很快,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③瘙痒疼痛。恶变后的黑痣浸润性也增强,使痣周围皮肤红晕,出现瘙痒、隐痛等症状,因搔抓使痣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④破溃出血。痣恶变后明显增大、隆起,高出于皮肤表面,顶端变硬、变脆,尤其位于手掌、足底、腰部、臀部、阴囊、口唇等部分位易受到摩擦,或因瘙痒而抓破、流血,或从痣体处有液体流出,这时自己不应盲目处理,以免癌瘤扩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⑤黑痣本身虽无明显变化,但局部淋巴结肿大。

表皮癌前病变

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化,在皮肤上出现各类病理损害,如色素痣、老年斑、疣疙瘩、皮赘、乳头状瘤、白斑等。其中有些是老年人的皮肤象征,勿需特殊治疗;而有些肿物是皮肤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性改变,逐渐会发生癌变,医学上把这类的易发生癌变的组织叫癌前病变。对于这种病变一定要引起重视。一般认为40岁以上的人,皮肤上的肉赘、斑块、硬性肿块、白斑、黑痣、黑色素瘤等均属于癌前病变。对于久治不愈的溃烂、质地变硬、周边有隆起、并有向外发展的趋势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请医生作详细检查。常见的癌前病变有以下几种:

①疣。这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物,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呈孤立的散在性分布,色灰黄,表面粗糙,角化,基底或宽或有蒂,不痛不痒。如果发现增大迅速、周边有隆起、色素增多、周围有可见的表皮血管时,应切除一个作病理检查。一般疣癌变机会较少,忽需全部切除。

②乳头状瘤。这种肿瘤开始瘤体较小,但可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有的有蒂,有的根基宽,顶端好似乳头状,故称乳头状瘤。一般单独发生于头部、四肢、阴囊等处皮肤。有蒂的乳头状瘤则易恶变成为乳头状癌,如果乳头状肿物一旦增长块,底盘增大、硬韧时,要考虑是否有恶变。

③皮赘。多是皮肤角化增生后形成的肿物。常见于颈部周围、腋下、股内侧、眼睑等处,一般柔软、带蒂,大小不等,极少发生恶变。如在暴露易摩擦部或长在特殊部位如颜面、阴茎包皮处均应早期手术切除。

④日光性角化病。本病为少见皮肤良性损害,在颈项、颜面、手背等暴露部位。一般呈鳞屑性损害、棕黄或黑色,扁平、略高出皮肤,触之粗糙。如皮肤斑片角化过度、增厚变硬,或呈菜花样增生、皮屑不易剥脱,或触之易出血,就应考虑是否有癌变。

⑤增生性红斑。本病常伴有慢性冠性沟炎或龟头炎。表现为冠状沟潮红,并有黄白色的鳞屑,如在龟头部常出现边界清楚,略高于皮面的红色或淡红色的斑块。如病变质硬,转变为疣或溃破,逐渐变成鳞状上皮癌。

⑥类柏哲忒氏病。本病女性多见,常分布于肛门周围、会阴部、外生殖器和腋窝等。多为单发,略高于皮肤,呈淡褐色或褐色,边界清楚,中间潮红或糜烂,有脓痂覆盖,伴有瘙痒或轻微疼痛。病程进展缓慢,有的瘤体隆起或形成破溃,逐渐可以演变成皮肤癌,确诊后应早期手术切除。


破伤风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经常会被玻璃划伤,被铁钉扎伤,尤其是较深的或被污染严重的伤口,好发生破伤风。

两侧腮部酸痛是破伤风的早期特征症状,此外患者还感到有头晕、乏力、头痛、局部伤口疼痛。由于缺乏特异性,往往不易引起注意,使破伤风发作。患者开始感觉咀嚼不便,腮部由酸痛转为刺痛,张口困难,面部呈苦笑状,严重时腰部前凸,头和足后屈,形如背弓。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声、光、震动、饮水等均能诱发其发作。由于破伤风发作后,常能引起多种并发症,故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破伤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方法有:生活、工作中尽量避免创伤;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提倡新法接生,有条件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药疹

打针吃药,本为防病治病,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有的人用药后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密集的红斑,更大些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多不融合,以躯干四肢为多,脸部较少;有的人用药后全身皮肤大片潮红,水肿,尤其是皮肤皱褶部潮红,渗出更为明显,随之皮肤呈叶状或小片鳞屑状大块剥脱,同时伴有恶寒、高热、恶心、呕吐、纳呆、腹痛;有的人用药后皮肤出现红斑或风团,此起彼伏,反复发作,伴有发热、腹痛、关节痛等;也有人用药后出现针头大小的瘀点或较大的出血斑。

这些由用药后引起的皮肤诸多改变统称为药疹,它是一种过敏反应,故每个人都应记住自己对哪种药物过敏,防止再次服用。一且出现药疹,则应及早治疗,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气性坏疽

引起气性坏疽的病菌大多数在泥土中,故本病多见于战伤或被泥土污染的农业劳动时所受损伤。

伤口突然有剧烈的“胀裂样”疼痛,而又无一般红、热等感染表现,局部迅速肿胀是气性坏疽的早发症状。晚期则伤口周围水肿,皮肤苍白,紧张和发亮,随后皮肤色泽转为紫红色,最后变成灰黑色,并出现内有暗红色液体的水泡,轻压伤口周围皮肤可得“捻发”音,并可见气泡逸出;同时,患者感到极度软弱,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出冷汗;有时烦躁不安,但神志清醒;有时出现昏迷、休克。

由于气性坏疽病情发展迅速,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待出现局部典型表现和毒血症状时,诊断虽不难,但病情已往往较晚。因此,在发现早期症状后,就应积极到医院谋求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胃癌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肿瘤学会统计,占男性各器官肿瘤的第一位。国内统计,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第一位,全身癌肿的第三位。男多于女,约为3∶1比例。

因为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是由于癌性溃疡出血,梗阻及癌转移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此时多进入晚期,失去了根治的机会。所以,对胃癌早期的自觉症状尤应重视。

胃癌的早期多有自觉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腹胀等。其疼痛及反酸与溃疡的节律性疼痛不同,而且服用碱性药物疼痛症状不能缓解。随着病情发展,胃部的症状日渐明显,上腹疼痛,可为持续性胀痛,食欲明显下降,而且出现消瘦,体重减轻,还可出现呕吐、黑便等。严重的还可有呕血、穿孔。同时可有低热。如果病人较消瘦,有时自己还可在上腹部摸到肿块。

一般来说,对于40岁以上者,如果以往无胃病史而出现上述早期消化道症状,或者以前有长期胃溃疡病史而近来症状明显或疼痛规律性改变者,对于有胃癌前期病变者(包括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都应去医院详细检查或隔期复查以及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