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疫录》:不想让张伯礼露脸,是因为太不要脸!
作者 子归明 福建草药师
导读:从世卫组织考察团中没有中医专家,到西医界对中医抗疫的集体失声,再到这次的疫后总结中缺失中医元素,我们担心的事情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瞎了眼的全景纪录片《中国战疫录》
3月30日,中国新闻社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纪录片《中国战疫录》,第四集是专讲医生战疫的,名为“医者大爱”。
看完这9分多钟的视频,只有一个感受:
猴子又要下山摘桃子了。
西医杀人无罪,中医治病无功。17年前抗击非典后的荒谬故事,又要开始了。
诚然,在这次战疫中,不管中医师还是西医师,能救人的都是英雄。但也毋庸讳言,中医和西方医疗利益集团之争,其实一直都存在。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视频,看看西医的吃相到底有多难看,战疫完败只好耍嘴皮子了。
《中国战疫录-医者大爱》简介:
从发热门诊,到重症病房,在己亥末的武汉,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时速。从耄耋院士到巾帼英雄,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争分夺秒,也曾有最无助、最崩溃的经历。冬去春来,时光为证,他们曾在凛冽寒冬谱写平凡人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从简介可以看出,这一集是单单讲医生的,有两个亮点是耄耋院士和巾帼英雄,这一点也可以从视频中得到验证。
视频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记录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战疫经历,但其实暗藏心机。
视频中虽然没说中医和西医在战疫中哪个发挥的作用大,但给了特写镜头、标注了明显职务的都是西医生,选用的视频画面和文字旁白,都是CT、血液注射、气管插管等等西医治疗的场面。
9分多钟的视频,不但只字未提中医,甚至都没有一帧服用中药和中医治疗的画面。
如果对这次中医战疫功绩不甚了解的人,单单看这个视频,一定会认为,这次战疫全都是靠的西医,而根本没有中医什么事。
下面按出场顺序和视频中标注的头衔,罗列一下纪录片中出现特写镜头的人:
1.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护士,喻银燕
2.武汉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
3.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周晓阳
4.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5.“又一高龄院士”,李兰娟(视频中未正式标注其头衔)
6.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赵英明(经查,为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
7.天津第四中心医院重症科护士,黄颖
8.火神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静(经查,为解放军海军军医)
9.辽宁援助湖北医疗队,黄建宁(经查,为辽宁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10.武汉协和东西湖人民医院产科主任,代淑兰(为确诊的孕妇接生)
11.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视频有这么几个看点:
1.视频中虽然没有标注谁是中医生谁是西医生,但我们单单看头衔,再结合镜头中出现的各种医疗器械,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都是西医生。
白描的手法,但寓意很明显。
2.视频中有名字、有特写镜头的,一共11名医生,但只出现了一名中医生,张伯礼。而且,实际上,他不是以中医生的形象出场的,而是以中央指导组专家组领导的身份出现的。
3.再看视频的亮点和标签:耄耋院士、巾帼英雄。为打造这两个亮点,视频编排得极其用心,不愧为“匠心之作”。
巾帼英雄当然要赞颂,医务人员本来就是女性较多,而这次援助湖北医疗队伍,也有三分之二的女性。
重点看看耄耋院士这个标签,特别有意思。
耄耋(mào
dié),如果按80岁算,就只有钟南山。如果按高龄算,那么称得上“耄耋院士”的应该有3个人: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72岁的张伯礼。
第4个出场的中南山,是这样介绍的:
第一个给出“病毒人传人”论断的中南山院士,提醒大家避免去武汉,自己却再度返身入鄂,这位84岁的抗非典战士,17年后又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斗士。(中南山说)“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图像配的是,多角度多场合的高清无码照片。塑造了一个敢讲真话、勇敢逆行的战疫斗士形象,结尾是给武汉人民鼓劲。
紧接着第5个出场的李兰娟,文字介绍:
另一位高龄院士,李兰娟,一头扎在武汉,参与会诊、授课,还亲赴ICU查房,一个74岁(虚岁)的老人,走出危险的“红区”,脱下口罩,脸上露出的压痕,震撼无数国人。
图像配的是,多角度多场合的高清无码照片。塑造了一个不惜以身涉险、战斗在一线的高龄医生的形象,结尾部分是给医护人员鼓劲。
第11个也最后一个出场的张伯礼,文字介绍:
(3月10日,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因过度劳累,将胆囊留在武汉的院士张伯礼,在这一刻有些激动,(张伯礼说)“方舱医院今天是最后一天,完成了历史阶段的任务,今天是应该值得纪念的一天”。
以上截图均来源于中国新闻社《中国战疫录》
图像配的是,穿着厚重防护服,挥起手势做总结讲话,没有露出一丁点儿脸的特写镜头。塑造的是一个没有年龄标签、没有医生的职业标签,只是因为劳累过度引发胆囊疾病的中央指导组领导的形象。
视频中张院士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在方舱任务结束后,作为领导到一线进行总结讲话。
事实上,张伯礼72周岁,只比李兰娟小一岁,也算“高龄院士”,他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但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武汉疫情十分危急,西医束手无策、一直在强调没有特效药时,张伯礼第一时间带领中医国家队奔赴武汉,成立中医治疗专区,广泛深入地推广普及中医治疗方案,并连续作战,快速高效地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让患者成批成批地治愈出院。
而这些战疫场景,一丁点儿都没有进行展现。
我们知道,武汉是全国战疫的主战场,是任务最重、风险最高的战疫前线。但极其讽刺的是,中南山只在武汉待了两天就跑了,却在视频中大书特书。而反观张伯礼院士,从1月27日抵达武汉,两个月来一直战斗在抗疫的第一线,却只给了他一个不露脸的镜头。
张伯礼院士为什么会劳累过度,导致胆囊炎发作?张院士忙碌的场景,怎么一丁点儿照片和视频都没有呢?
其余10名医生都有露脸的高清镜头,为什么就单单不给张院士露脸的镜头?
张院士就这么见不得人吗?
这个视频到底想表达什么?到底想引导什么?到底想掩盖什么?
这到底是哪门子的“全景纪录片”?
这是瞎了眼的全景记录吧!
这太不正常了。
而且,如果你知道了中医战疫的真实数据,那么,你会觉得,这何止是不正常,这个视频简直是太恶心,太无耻,太不要脸了!
在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昱司长介绍了中医药参与抗击疫情的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全国有97个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了救治工作。
李昱还在会上提到了《光明日报》3月13日刊登的一组数据: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武昌区,1月28日疑似病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比例高达90%以上。2月2日,实行了隔离点集中中医药干预,到2月6日,这个确诊率就下降到30%多,到3月5日,就只有3%了。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医药早期干预的效果极其明显。疫情爆发早期,中医药在武汉被无视和边缘化,造成了极其惨痛的后果,付出了许多血的教训。
3月11日,武汉地区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后,张伯礼院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曝光了这样一些数据:
江夏方舱医院(武汉唯一由中医接管的方舱医院)收治的564例新冠肺炎患者以宣肺败毒汤和清肺排毒汤为主,配合颗粒剂随症加减,有的辅以太极、八段锦和穴位贴敷等,截至目前没有一例患者转为重症,没有一例患者出舱后复阳。而另一个方舱医院收治的330例患者,几乎未予以中药治疗,后有32例患者转成重症。
可以算一下,中医的重症转化率为0,西医的重症转化率近10%。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观察统计,截至3月17日,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达到了91.05%。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所有的中药方剂都显示出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药在这次战疫中的独特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各“主流媒体”最初的报道却常常偷换概念、遮遮掩掩,直到中医治愈人数成批成批增长,媒体才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报道。
媒体对中医的态度,也形象地勾勒出了中医中药在当下的中国所处的尴尬境地。
其实,国家级媒体早在3月初就推出过中医战疫的纪录片,但鲜为人知。
17年前抗击非典时,中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非典结束后“主流媒体”却几乎都在宣传西医。如果不是武汉这场疫情,有多少人还能想起17年前的往事呢?
我国已故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曾悲伤地说:非典时期,中医治疗后实现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没有一个人有股骨头坏死的。这不骄傲吗?全世界的冠军,却没有人宣传。
3月3日,人民日报记者在武汉专题采访张伯礼院士时,张院士说了这样一段话: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疫情过后也别遗忘了中医药,还是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这段话透露着失望和无奈,意味深长。
截图来源:央视《面对面》栏目
这一次,我们应该记住这位中医战疫英雄。
经过此战,所有受惠于中医的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多多宣传和推广中医,我们绝不能再重蹈覆辙,让中医人又操心,又寒心。
这一次,我们不仅要赢得这场民族大义,我们还要打赢这场网络论战。
向所有英勇战疫的中医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