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7.45君道臣忠 父慈子孝
新编《论语》详解•七 谋政
侯工 编著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杨伯峻: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钱穆: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哪吃得呀!”
详解:
历来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误解最深。黑孔者将其曲解为“等级森严”,不是文化低就是故意毁谤。
孔子从来没有认为国君高人一等,也没有要求臣民对国君无条件服从。
孔子在1.24《以道事君》里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主张,大臣以道事君,坚持道的原则,国君无道,就要下台。
当季子然问“然则从之者与?”孔子回答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孔子强调对国君不是无条件服从的。
孟子对孔子的君臣关系进行了诠释,在《孟子·离娄下》云:“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只是阐述了两者关系,并没有触及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于君臣关系,孔子认为除了互为条件,对等平等外,臣对君还有制约的责任。
本章是《以道事君》的发明。
首先要了解本章的背景。孔子到齐国宣讲仁政,当时齐国实行霸道,反对仁政。在去齐国的路上,孔子因一件事就对齐景公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也是事出有因。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泰山是齐国鲁国的边界,所以叫齐鲁大地。此文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春秋时代诸侯违背周朝仁政的残暴本性,对无道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高税的当政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但齐景公反其道而行之,在他治下民不聊生,所以孔子要教训他。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齐景公:(?―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治国霸道又贪图享乐。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一个君,是国君,第二个君,是做到标准的国君,标准的国君就是循道而行,仁政爱民;标准大臣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标准父母就是家庭和睦,教养子女;标准子女就是孝敬父母,好学上进。
——国君要做有道之君,大臣要做以道事君之臣,父母要做慈爱正道的父母,子女要做孝顺好学的子女。
——孔子暗讽齐景公无道,苛政猛于虎。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好啊!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纵有再多粮食,我能得到吃吗?
——齐景公听出话里有话,却敷衍应付,令人捧腹。
本章孔子教训齐景公为正以道,要以民众生活为重,不要施苛政,也不要追求享乐,家庭应以和睦为道,家和万事兴。——君道臣忠,父慈子孝。
白话文: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
孔子说:“国君要做有道之君,大臣要做以道事君之臣,父母要做慈爱正道的父母,子女要做孝顺好学的子女。”
齐景公说:“好啊!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纵有再多粮食,我能得到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