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7.29以身作则 不杀为政
新编《论语》详解•七 谋政
侯工 编著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12.19》)
详解:
有人对我说,难道你的古文比朱熹还厉害?
——厉害不厉害,自有公论。关键在于朱熹已经接受了【帝】王招安,并且【帝】王对他的《四书集注》大力推崇,后来还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朱熹对【帝】王的宠爱当然会用心报答的了。朱熹明知《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是不符合【帝】王心意的,但是【帝】王又要打孔子这张牌,这就给朱熹出了个难题:如何能够既迎合【帝】王心意,又能够忽悠住这帮读书人呢?
在这方面,朱熹还是有办法的:
首先必须满足【帝】王的要求,不能有任何违逆【帝】王意志的观点出现。
要做到(1),唯一办法是巧妙地曲解,抽去孔学以道一以贯之的精髓,然后将孔子塑造成为对【帝】王愚忠而且一心想做官的与朱熹一类的迂腐小人。
朱熹(1130~1200),宋朝理学家。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投怀送抱应诏上封事,得到宋孝宗赏识。1163年10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当面出谋献策,为接受招安递上投名状。
后来他的《四书集注》得到【帝】王首肯,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考试标准答案,朱学定为科场必修科目,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几百年来朱学遂成为巩固【帝】王【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朱熹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孔子。朱学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帝王專制】社會的变革,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朱熹在以下几方面违背了孔子学说:
一.以“理”取代道。道是万物之宗,是自然规律。“理”是道的解释,包括人类对道的认识和理解。道理道理,没有道就没有理,这是基本常识。然而朱熹却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孔子早就指出:“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的道是有根源的,就是伏羲《周易》之道,而朱熹的“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先验之论,显然是离经叛道的歪理邪说。
二.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朱熹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可见“格物致知”也是排斥道的。
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具体事物上,那就如同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朱熹文集》)这就否定了孔子立足当下,直面承担的精神,同时将天理与现实割裂开来,从而将朱学确定为专为【帝】王服务的工具。
三.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这就否定了孔子实践第一的观点。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实践教导你,依道实践而使你有智慧啊!然后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实践——智慧——再实践——新智慧’这种不断增长智慧的方式去反复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智慧,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啊!”
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行就是实践。前人的理论来自前人的实践。《易》之所以成为真理,原因就是《易》来源于伏羲的实践,因此“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
四.在人性问题上,朱熹认为“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
但由于人体形成之时,各人的气有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因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以及性格上的差异,这是明显的忽悠人的先验论。
一个人还未出世就已经注定他的善恶了,实在太荒谬了。
孔子早就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13《习分善恶》)
意思是说:单纯针对人性来讨论其善恶,就会互相纠缠在一起,混沌不清啊;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人的善恶,才可以分得一清二楚啊。
本章孔子明确反对法家依靠严刑峻法杀人立威的治国理念。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季康子:鲁国大夫。问:请教。政:为政。于:向。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说: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如:如果。杀:杀掉。以:用来。就:成全。何如:怎么样。
——如果杀掉无道的,来成全有道的,怎么样?
——季康子企图以道的名义杀人。
孔子对曰
——孔子回答说:
子为政,焉用杀
子:您。焉:哪里。用:需要。杀:杀人。
——您为政,哪里需要杀人?
子欲善而民善矣
——欲:做到。而:那么。民:民众。
——您循道做到善,那么民众跟着就善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之:的。德:品德。风:像风一样。小人:民众。草:像草一样。
——君子的品德像风一样,民众的品德像草一样。
草上之风,必偃
——上:上面。风:风吹向哪个方向,必:一定。偃:倒。
——草上面的风吹向哪个方向,草就一定倒向哪个方向。
——孔子看穿季康子借用护道之名行杀戮之实的伎俩,当面揭穿之,并且明确申明官员加强自身仁德修养反对杀戮的主张。孔子用风和草打比方,非常有说服力——道是对君子和官员的要求,而不是针对民众的。
本章通过孔子回答季康子关于为政的问题,阐明君子为政以身作则循道而行的重要性——以身作则 不杀为政。
白话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说:“如果杀掉无道的,来成全有道的,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您为政,哪里需要杀人?您循道做到善,那么民众跟着就善了。君子的品德像风一样,民众的品德像草一样。草上面的风吹向哪个方向,草就一定倒向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