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5.16智者先难后获
新编《论语》详解•五 思智
侯工 编著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杨伯峻: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钱穆:樊遲問如何是知。先生說:“只管人事所宜,對鬼神則敬而遠之,可算是知了。”又問如何是仁。先生說:“難事做在人前,獲報退居人後,可算是仁了。”
详解:
据《论语》记载,樊迟三次向孔子问仁,其中有两次兼问知。在第6 章《仁者爱人》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在上章《恭敬忠仁》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本章是樊迟第三次提问“仁”和“知”,看来樊迟将要离开孔子上任去,但是还有疑问在心头,趁机会向孔子提问。
樊迟要离开老师,进入到社会去,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独当一面。孔子看到樊迟大有长进,再也不是刚来学习时那样鲁莽了,就直接了当地讲社會實践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因为要到社會實踐中去,所以樊迟首先问智慧。
孔子就结合当时社會的热点进行开导:在孔子时代,由于科学还处于蒙昧期,在民众中,迷信鬼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内容,凡事都要占卜,吉凶要问鬼神,有困难就求神拜佛。孔子认同季梁“夫民,神之主也。”的观点,认为鬼神不能左右人的意志。
天地间唯有人可以承担,鬼神何来承担?迷信鬼神的人是为了逃避承担责任,将一切推给神灵。人的观念中存在天堂、人间和地狱三种境界,其中只有人间是真实存在。孔子主张在人间现实中实现仁,仁包含着真善美,神界即虚无飘渺的“天堂”,鬼界即恐吓弱智的“地狱”。
孔子为了避免樊迟陷入迷信鬼神的泥沼,在临别赠言中叮咛道:
“务民之義,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务民之義
——务:从事,致力服务;民:民众;之: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義:从羊,表示真善美;从我,我向上呈献真善美。義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義谓天下公正合宜之理或举动,代表正人君子浩然之气,如正義、義薄云天等。
——你将从事的看似平凡的工作,实际上是致力服务民众,承担起公正合理的职责,代表着正人君子浩然之气。
敬鬼神而远之
——敬:从苟(jì),从攴(pū),有自我谨慎修持的含义;鬼:人所归为鬼,人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还活着,这灵魂就是鬼;鬼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似人非人的怪物。
——神: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的称谓:神仙;神怪;神主;神社。远:远离;之:代指鬼神。孔子认为,神鬼是人造的,所以人是神鬼的主;
——为了使多多少少有些鬼神迷信的樊迟接受,并且让樊迟能够融入普遍迷信鬼神的社会环境,但又要使樊迟远离鬼神,既不能不分场合地反对鬼神,又不能被鬼神蒙蔽心智,所以孔子委婉地艺术地说“敬鬼神而远之”。
——意思是说:在普遍迷信鬼神的环境里,表面上还是要敬鬼神的,当然不是装模作样,而是敬畏,这样,别人就不会当你是另类看待而排斥你,但是不要过分,特别在内心里要保持清醒,要远离鬼神,时刻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不能让鬼神干扰你的决心和行动;
可谓知矣
——可以称为有智慧了。
——孔子这一番肺腑之言,对樊迟犹如醍醐灌顶,使他脑洞大开。樊迟觉得这一次与老师分别,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再见到恩师,于是抓紧机会,第三次请教智慧和仁德。孔子见他如此谦虚,也就倾囊相助,面授机宜: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仁者:要行仁道的人;先难:首先遇到的是艰难,对困难的工作要带头干;后获:只有战胜困难才有收获,享受利益时要排在别人后面;可谓仁矣:做到这样就可以称为仁者了。
——孔子这个回答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安慰、激励他,不要畏惧困难,仁者总是克服困难后才有收获的;另一层是指仁者要有担当,凡事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要行仁道的人,明白总是先克服困难,然后才有收获的道理,凡事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为仁者了。
——当然,樊迟的进步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据原《论语•颜渊》记载:
樊迟从游于舞雩(yu2,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e4,隐藏,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辨惑。”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我大胆问一下,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心中邪念?怎样辨别迷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fen4,心中不服气)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有所收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专攻击自己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过失,不就是改正心中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从樊迟提的问题可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樊迟:樊迟三次问仁,开始是人家在问,他也跟着问,人云亦云。孔子总是从他能够接受的程度来回答,答得太浅不起作用,太深又接受不了。
——但可以看出,孔子回答一次比一次深。经过孔子的因材施教,原来那个鲁莽的樊迟不见了,前后判若两人。孔子也完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对他很满意,以“善哉问”赞许他,这在《论语》里也是唯一的。
——“樊迟三问仁”,最后问“崇德、修慝、辨惑”,凸显了孔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教育效果的显著性。因此,对孔子的教育思想,除了“因材施教”以外,还应加一个“因时施教”,根据教学进程提升教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因材”和“因时”讲的都是有针对性,灵活变通,讲究实效,所以孔子被誉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实至名归。
本章孔子针对将要到现实社会致力服务民众的樊迟,提出仁的第八则——先难后获。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白话文:
樊迟将要离开孔子上任去,但是还有疑问在心头,趁机会向孔子提出如何智慧地面对民众的问题,孔子说:“你将从事的看似平凡的工作,实际上是致力于服务民众,承担起保持公正合理的职责,代表着仁者的浩然正气,对鬼神敬而远之,就可以称为有智慧了。”
樊迟抓紧机会又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要行仁道的人,明白凡事总是先克服困难,然后才有收获的道理,任何时候,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为仁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