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自由行 //www.sinovision.net/?2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 7闻见智道

热度 1已有 273 次阅读2018-12-24 20:12 |系统分类:文学| 闻见智道 分享到微信

5. 7闻见智道

新编《论语》详解•五 思智

侯工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7.28》)

杨伯峻: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钱穆:先生说:大概有并不知而妄自造作的吧!我则没有这等事。能多听闻,选择其善的依从它,能多见识,把来记在心,这是次一级的知了。

详解:

老乌鸦说:中国人坚持继承了两千多年的孔孟的儒学,即明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完全不必进行任何真假判断的学说……孔孟儒家的学说,根本就不关心任何问题的真假判断,而且还更蓄意隐瞒问题的真假,不允许判断。——这真是一派胡言
首先,孔孟不是一回事,孔子有孔子的思想,称为孔学,孟子有孟子的理念,称为心性学;
其次,孔学是孔学,儒学是儒学,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认为,因应客观的变化学习,结合实际实践,从实践中求真,判断理论的假,这难道不是进行真假判断的学说吗?

孔子在5.4章《智道来由》里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依赖天生、先验而有智慧的,是爱好学习、研究先哲遗典、古代典章,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印证、选择其中精华从而获得智慧

孔子反复强调对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以判断其真假,老乌鸦却说根本就不关心任何问题的真假判断,而且还更蓄意隐瞒问题的真假,不允许判断。”如果不是不学无术,就是混淆黑白,别有用心。

老乌鸦连篇累牍地制造孔子与老子对立,将老子吹上天,又将孔子踩入泥,妄图分裂中华传统文化,这只能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现在为了发扬古代优秀文化,不辜负祖宗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就要重新认识孔子,按照孔子原意重新编排注解《论语》,以正视听,这是关键。

由于瓜民长期受朱熹老帽洗脑,对孔子产生很深的偏见,一时半会还扭不过来,所以希望同道给予大力支持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盖有大概存在这和孔子对待生而知之者的态度是一样,不绝对地否认其存在。不知而作之者没有智慧却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孔子说这种人大概会有,表示假设,使语气婉转。

我无是也
——孔子说自己不是这样的,不是不知而作之者那样的,那究竟怎样?请看下面: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两句是互文,《智道来由》里所说的好、敏、求一脉相承的。无论多闻还是多见,包括了,如果没有,就不可能,而都是有所印证的,都离不开

——就是即去粗取精,除劣存优。有了识别、选择的结果就要从之即师法选择的结果,就是从现实逻辑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实现对现实以及其逻辑关系的改良或变革。

——比如改革开放后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对原有的大锅饭进行改革,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改善民众生活和国家实力。

——必须强调的是,善者,不能按道德主义的角度来理解, 善者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也不一定是善者何谓善者?在方面有超过自己见识、能力的,比自己高明的,都是善者

——例如孔子到陌生地方就“每事问”,甚至拜七岁小孩为师。孔子在上集《善师为道》里说过类似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起做事的人,其中必定有可以给效法或启发人。选择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作为榜样,看到别人缺点错误自己就内省,以别人的缺点错误为鉴,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但没有人是全能的,任何人都有其不善的方面。所以要依其见解不依其人,这才是从之

——也没有国家是全能的,任何国家都有其不善的方面,所以要善于向外国学习,不要意气用事

——上一章说了学而知之,而多闻的最重要前提。没有多闻,就只能是井底之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无菌环境里,一旦走出这个环境,很快就会感染细菌病毒而得病。

——更重要的是,社会必须提供一种能够多闻的环境,如果全社会只有一种观点、一种思想,那如何能多闻

——观点、思想的多样化,不会让人无所适从,而是人能最终达成智慧的最基本起点。

——人不知的社会,最大存在问题就是在上的不多,而要改变人不知的社会,就要首先从多闻下手,实行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闻了,才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可能,只有如此,才可能多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比较、研究、实践后才形成的见识。

——一个喧哗的时代,信息量太大的时代,很可能是多闻但不大可能是多见的,因为社会上的是人云亦云,东抄西剽,并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而一个没有真知灼见的社会,是没有创造力的,更不可能脱离不知

见解,不等于见识,只有其见通透了,才有其识否则不过是盲人说象,瞎掰而已。

    ——有了自己的见,进而多思考,多实践,才可以。真正的,要走出去,在实践中去辨别、验证,反复磨炼,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否则,如腐儒的所谓见识,唯书唯上,都如同垃圾一般,只会污染环境。

——识:真知灼见;之:代指能力。

知之次也

——本章承上几章而来,难点在于字,杨钱二师的解释都不对。
——本义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次,次,次,即是临时驻扎和修整的地方。知之次直解就是智慧的临时停顿修整点。

——这里把寻求智慧的过程比喻成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就如同行中的临时停顿修整的程序,但都不是智慧的最终目的。

——现实智慧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人不知变成人不愠。站在社会发展的层面是如此,站在个人修养的层面亦如此。一个不知的人是不可能不愠的,即使对于个体来说,不愠也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

——智慧,如同过河之筏,没有智慧不行,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也不行。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以智慧为有所得、有所恃,更不会把智慧之皮毛、那些通常被为知识的玩意当成有所得、有所恃。

——一个人一旦恃才傲物,孤芳自赏,必然迷失方向,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潮流淘汰。

——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一种叫腐儒的、现在更多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在前人尸体上啃咬,以为啃咬了几本书的书蠹有了智慧,而且还以此就可以高人一等了,但遇事却一筹莫展,那就更可笑可怜了。例如有人将鲁迅的汉奸文学当作典范,天天吮吸不止,结果成为只会喷粪的喷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闭门造车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对学生的要求,这就是闻见智道。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白话文:

孔子说:大概存在没有智慧却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但我不是。广开见闻接受知识的门路,选择吸收超过自己的见解,进而让自己具备真知灼见能力——但这些都是智的临时落脚处,不是智慧的终极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5.8去廋三步
下一篇: 5.6善师为智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