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自由行 //www.sinovision.net/?2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5求智之道

已有 197 次阅读2018-12-23 05:19 |系统分类:文学| 求智之道 分享到微信

5.5求智之道

新编《论语》详解•五 思智

侯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16.9

杨伯峻: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后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钱穆:先生说:生来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学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又次了一等。若经了困,仍不学,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详解:

这一章因承上章《智道来由》关于智慧来源问题的思路,全面展开阐述所有人的智慧来源以及分析人类社会存在的不均等教育机会的现状,提请有关部门解决。

然而在朱熹误导下,杨钱二师以及一般人都理解为孔子将人按照智力分成四等,这样就成为后人批判孔子搞等级制的口实,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孔子说的是民众中可能存在的四种学习状态,而不是四种智力等级。

所有人的人生都不离困。生存之困、人际关系之困,发展之困……诸如此类,解其困,只能依靠智慧。没有智慧,困而不知其困、不知其何以困,更不知何以其困。

其中关键是能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有学必须首先有教,无教难以为学。

由于当时社会实行贵族教育,平民普遍得不到教育机会。孔子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使有人知其困,但囿于客观条件,也不可能困而学之”,因而被迫“困而不学”,从而提醒有司的注意,将重点放在“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上,改善民众教育环境,提供教育机会,提高教育水平,体现了孔子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

孔子为此担当起平民教育的责任,开办学校,以十条干肉的低廉学费招收平民学生,又何来等级森严?

解困需要智慧。如何得到智慧?5.2章《知行之道》里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依道实践教导你,实践得到教训而使你有智慧啊!依实践得到的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从而有所得而有新的智慧不依实践——智慧——再实践——新智慧这种增长智慧的方式去反复实践不会有真正的智慧这,就是根本的智慧啊!

孔子已经指出智慧来自实践,而对于个体来说,学习前人智慧的结晶(理论和典籍)是一个以前人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过程,这是获取智慧的先决条件在上章孔子说的好、敏、求就是学习前人实践智慧的三大步骤。只有先学习先哲的智慧,才能在自己实践中去验证,并且检验自己创新的理论。

孔子在上章《智道来由》里曾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但这里却说生而知之者,上也,是否矛盾?

其实,这正好反映了孔子的严谨。孔子并不绝对地否定生而知之的可能,因为如果绝对地否定,那这个否定本身就成了一个先验的命题——如果没有实践检验,就不能预先否定“生而知之”,否则就和孔子注重实践的思想相背离。

其实,孔子这种类似观点,在他对鬼神等态度上同样有所反映。孔子并不绝对地否定鬼神等的存在,因为虽然无法以实践证明鬼神的存在,但是也无法以实践证明鬼神的不存在,所以孔子只承认生而知之鬼神等超出了当下实践而有的智慧所能解决的范围,于是就存疑就少谈就敬而远之——孔子这种态度,比那些所谓的唯物主义者要客观得多。

孔子对于智慧来源是严谨的。他只能肯定自己非生而知之”,而对别人是不可妄下结论的,所以孔子假设别人有“生而知之”。

对于类似的情况,孔子说是上也,并不是人等级上的区别,更不是宣扬什么天才论“上”只是表示最好的可能性,表示一种状态。这里的字,也并非如同杨师所理解的指的是如果把这里的字当解释,那么就把人先验了,等级了,而且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后面的困而学之困而不学不带字,可见这里的,其实只是表示范围,指这种状态的范围。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只不过是四种人生的可能情况,和人的智力无关。

显然,人的最好可能就是生而知之,但对于孔子来说,生而知之超出当下的现实只不过假设而已。学而知之才最切合当下实际。学,首先要对其有所认识,更认识到去其必假以学,因此困而学之,进而学而知之“由诲女知之”,才能以智慧解其困而不学,就会出现民斯为下矣

没有人天生愿意落入困而不学的可能状况而不能自拔的。困而不学往往是社会的环境造成的学而知之并不先验地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个体现实往往只能困而学之,甚至困而不学

在历史现实中,人必须得其,才能解其困。这个解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解客观条件制造的;另一个是意识形态所制造的。因此成为每个人的现实生存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一个让人困而不能学的社会是丑陋的、卑劣的,必须要改造之,因此孔子注重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所有把困而不学当成某种类型人的,都无法解释后面这句民斯为下矣这里为什么无端多了个字?上面的钱就干脆把这个给私吞了,不翻了,这显然不是严肃的态度。自己都搞不清楚,有什么资格出书?现在的垃圾书骗人,大多如此。而杨就更无耻了,竟然硬污蔑孔子认为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所有通过歪曲孔子而反孔的,都如此卑鄙,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朱熹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天生、先验;而:连接词;知:智慧;之:代指“生”;者:“生而知之”的范围;生而知之者依赖天生、先验而有智慧的上也:是最好的状况。

——学:学习;之:代指“学”;学而知之者通过学习而有智慧的;次也是稍差的状况

——困:梱的本字,门槛的意思,借代为门,因而衍生出不同门派、类别;,有客观的,如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不患,无位”之中有主观的,如自设门户、画地为牢而自困。

——要破其,对人来说,从实践而得的智慧以及依智慧而去实践,是循道而行从而解决“困”的唯一方法被客观或主观条件限制;困而学之:因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学习得不到充分智慧的;又其次也是更差的状况;

——困而不学: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下得不到学习机会的;民:劳苦大众;一个字透露了所有秘密:劳苦大众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能学习,反被认为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而受到歧视;民斯为下矣:是为下矣”的倒装句式:这就是民众被当成卑下的原因啊

这一章孔子通过分析人类获得智慧的四种可能,同时指出社会存在的四种现状,体现了他对困而学之”甚至“困而不学”的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从而引发“有教无类”的主张和举办平民教育的实业。

重新断句如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文:

孔子说:“如果可以依赖天生而有智慧,是最好的状况;能自由地学习且通过学习而有智慧,是稍差的状况因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学习得不到充分智慧的,是更差的状况;大多数人处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下得不到学习机会的状况,这就是民众被当成卑下的原因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5.6善师为智
下一篇: 5.4智道来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