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39.视观察 三步明
新编论语详解•四 教文4.39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2.10》)
杨伯峻: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钱穆:先生说:“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心情如何,安与不安。如此般观察,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
详解:
不懂孔子的人往往将自己的观念投射到孔子身上。
他们不懂哲学,就认为孔子也不懂哲学,例如黎鸣,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
他们缺少道德,就诬称孔子“封建”,例如红卫兵,他们认为孔学是封建礼教。
他们没有品味,就贬指孔学是鸡汤,例如喷子乱喷。
更有甚者,他们的缺德言行受人谴责,就反骂孔子“落水狗”,例如鲁杂。
特别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在滕文书院接受间谍培训,回国后搭上日本间谍头目内山完造,遵照日本政府之命用200个马甲谩骂中国人和正府,以铁扇公主钻进肚子的方式打进左派内部制造分裂,挑起内战,转移抗日目标,并且诬称中国人劣根,为日本侵华制造舆论。
鲁迅在男女关系上乱七八糟,虐待妻子,包养小3 ,偷窥弟妇冲凉,嫖妓,道德败坏,却大骂孔子,污蔑传统道德文化。
令人费解的是,网上有个塞外布衣,居然长期将大汉奸鲁迅捧上天,还不许别人批判鲁迅的汉奸罪行。鲁迅汉奸行径暴露,与塞外布衣何干?然而他却上窜下跳,急红了双眼,一副小丑模样,既可恶又可恨。
由于鲁迅余党的干扰,将鲁迅渣文混进学校教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喷子手,将矛头对准中国人,风格与鲁迅无异,影响极其恶劣。
而为鲁迅之流提供反孔口实的是历代腐儒,他们将自己的观念套在孔学上。他们强行曲解《论语》,将脏水泼到孔子身上,本章又是明证。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内):
子曰:“视其所以,【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其所由,【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察其所安。【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于虔反。廋,所留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朱熹的意思是将孔子描写成为间谍学校教员,教训学生如何千方百计监视别人,使别人无所遁形,使人类社会形成了这样一个“鸡鸭鹅兔”式的集中营,人人以所谓的“视、观、察”扒光别人,又被别人扒光,没有任何隐私可保留。
这在商鞅变法和文哥时代表演尤为突出:有儿子告密父母的,有学生告密老师的,有情人互相告密的,更主要的是有司鼓励人们做密探,打小报告。很多人【死】了都不知是因什么【死】的。——最近毕老爷也中招了,吃个饭,一句“老毕养的”,饭碗就没了——遗毒未清啊!
在这样的正治氛围下,你活得惬意吗?
杨钱二师当然脱离不了朱熹的窠臼,只是说得更具体了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本章呢?
孔子在1.21《知行之道》里从理论角度对世界提出了认识论:“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依道实践教导你,实践得到教训而使你有智慧啊!依实践得到的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从而所得而有新的智慧;不依“实践——智慧——再实践——新智慧”这种增长智慧的方式去反复实践,不会有真正的智慧;这,就是根本的智慧啊!
其实,本章就是《知行之道》的发明,是孔子对世界认识论的具体化。
视,其所以
——视:看,这是认识世界的第一阶段——收集外界信息。其:指代“视”;所: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其所:可译为“以此作为”;以:凭借,依据;
——首先,用眼视看世界,广泛收集信息,以此作为认识世界的凭据;
观,其所由
——观:观感,观念,引申为形成观念,这是认识世界第二阶段——将收集到的外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形成观念;由:通道;
——其次,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观念,以此作为认识的通道;
察,其所安
——察:分析研究,去粗存精,这是认识世界第三阶段——将观念升华到理论;安:安置,皈依。
——最后,将观念升华成为理论,以此作为认识的皈依。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人:指完成认识三个阶段的人;焉:哪里;廋(sou1):隐藏,引申为蒙蔽;
经过这三个认识阶段,人们哪里还有蒙蔽呢?人们哪里还有蒙蔽呢?
本章孔子阐明认识论的三个阶段——视、观、察,三步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白话文:
孔子说:“首先,用眼视看世界,广泛收集信息,以此作为认识世界的凭据;其次,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观念,以此作为认识的通道;最后,将观念升华成为理论,以此作为认识的皈依。经过这三个认识阶段,人们哪里还有蒙蔽呢?人们哪里还有蒙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