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35.仁者善察
新编论语详解•二习仁2.35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杨伯峻:孔子说:“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钱穆:先生说:“人人都厌恶他,必得仔细审察。人人都喜好他,也必得仔细审察。”
详解:
有网友说:“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孔夫子送上万世师表的宝座后,只落得中 国人在哲学、科学上面毫无进步,落得一个被动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下场。当然,这罪主要的不在孔夫子,而在于专 制体 制,但孔夫子是赞成专 制的,也是实行专 制的,不然为什么,自己当了七日的官,便去屠杀不同的意见者?孔夫子行仁政,不错!伟大令 袖还送农民进天堂呢。这样的仁政,这样的天堂,使人感到毛骨悚然!只要是动机是好的,便什么伤天害理,杀人害命的事都正 确了,伟 大了,英 明了。几千年来,中 国人并没有反思。动物世界看多了,也知道,一种生物的灭绝必然引起他种生物的连锁灭绝,地球生物的繁荣,离不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思想,何尝不是如此?小人读书不多,所知道的《论语》,实在找不出多少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才有哲学、科学与文学的进步。以墨子为代表的科学巨匠(当时非西方人可以望项),就是在后来,在儒墨的争论中,在儒家与专 制的联姻中败下阵来,以致几千年来中国没有了科学。这后果大家都知道。西方人的信仰,也是西方人的聪明,在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让大家 把话说尽,各种言行由上帝来审判,这是西方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凡某种学问与政 治联姻,则必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个网友写下这么多的评论,精神可嘉,但是可惜脑里装满浆糊。他不知道皇朝把孔夫子送上万世师表的宝座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套路。孔学与儒学是不同理念的学派:孔学维护民众最高利益,儒家维护皇家最高利益;孔学被皇家诋制,没有一天上过政治舞台,儒学深受皇家喜欢,与法家互为表里,甚至伟*令袖也脱离不了皇家的窠臼,对孔子,他是明反,皇家是暗反。请你看看,孔子主张仁政,历代皇家有实行过没有?
孔子诛而不是杀少正卯。诛是言论谴责,如口诛笔伐。当时少正卯是鲁国大夫,为了篡权而提出“政在大夫”论,把鲁国搞乱成一锅粥。孔子谴责他是职责所在,受到民众拥护和支持,鲁国因此而大治。
“所知道的《论语》,实在找不出多少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你所知道的《论语》,是朱熹曲解的《论语》,不是真实的《论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致力于重新编排和注解《论语》,以此正本清源,挽救孔学。
孔学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孔子主张一切循道而行,也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的“仁”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代表人类最高利益。仁包括人类的爱(仁者爱人)、和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民主(有教无类)、自由(君子和而不同)、宪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必须以道作为治理国政的根本。用刑罚来整治民众,民众只是为了避免刑罚而被管制,因而没有廉耻心。道!以圣人之道教化而得到敦厚民风,用礼制管理民众,民众有廉耻心而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科学(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依道实践教导你,实践得到教训而使你有智慧啊!依实践得到的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从而所得而有新的智慧;不依“实践——智慧——再实践——新智慧”这种增长智慧的方式去反复实践,不会有真正的智慧;这,就是根本的智慧啊!)孔子倡导百家争鸣,主张和而不同。孔子思想比西方人的文明早了2000年,而且更先进更完善,只是因为不受皇家采纳而已。
西方人信上帝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文明,人们对中世纪教庭的黑暗记忆犹新。正是因为他们在14~16世纪摒弃了盲目崇拜上帝的教庭,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才开始步入文明社会。所谓文艺复兴,实际上主要是吸纳了中国的孔学和阿拉伯的科学。如果没有孔学给他们启蒙,他们今天仍然在做着海盗营生。
孔子去世后11年墨子才出世,他的思想大多来自孔学,如兼爱来自仁爱,非攻来自大同。孔学被扼杀,墨子当然也随之被扼杀。
正因为历代统 治者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子(当然也有亮明反孔旗号反孔子的),孔学不振,中 国才落得一个被动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下场。
在你没有读懂《论语》之前,最好不要谈论孔子,即便谈论也是无的放矢。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是互文的两个并列分句。
——在朱熹误导下,长久以来,中 国人最大的学问就是整人的学问。从杨钱二师来源于朱熹的曲解,无一不从人与人之间的算计说起,相应就产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通常断句。在众人好恶情绪操控下,是察不出什么真相的。文哥时被群众批斗的“坏人”,有人去“察”过吗?四人帮当红的时候有人去“察”过吗?——这些都是建立在“我本位”的基础上的,“我本位”就是主观臆测。
——站在这种“我本位”之上,当然就会把本章两个“之”都指代成某种可以用主观臆测的人。一个“他”字就显露一切。他者,非我族类,必统之一之而后快矣。
——那种对所有现象都万众一心、一种色彩、一种声调、一种气味、一种思想、一种行动,都是无“众”可言的。众:本义指各式人等各阶层公民以及所有现象的集合。之:指代前面的众。摈弃“我本位”的独断,才有可能以“众”为众。恶之:以之为恶而恶之;必:必须;察:审视、分辨、判断,如果带着各种好恶情绪去“察”,就无所谓“察”了。好之:以之为好而好之。认为好的喜欢,认为恶的厌恶,这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以主观的臆断和情绪去“察”。这种好恶情绪是对“察”的最大干扰;只有排除一切好恶情绪,当下直观,才有真正的“察”。焉:“于此”的合音,当下直观,就是“于此”直观。
——如果不能摈弃一切好恶而当下直观,用主观的臆测替代客观的观察,用彼岸的幻想替代此岸的现实,那就会得出离奇错误的结论,这种事情,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难道还少见吗?由此而产生的祸患、酿造的悲剧,难道还少见吗?一句“万寿有姜”就会招来横祸,一本小说就啷当入狱,一篇反血统论的文章就掉脑袋的事比比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警示,有司多当没有看见。
本章孔子强调观察和判断的客观性,提出仁的26要点——仁者善察。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白话文:
孔子说:“一切现象,无论是被认为是恶的就会被厌恶,还是被认为是好的就会被喜好,都必须摈弃一切好恶情绪而当下直观,才有可能作出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