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30.仁者不疾
新编论语详解•二习仁2.30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证·泰伯8.10》)
杨伯峻:孔子说:“以勇敢自喜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于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一种祸害。”
钱穆:先生说:“若其民好勇,又恶贫,就易于兴乱。若恶不仁之人太甚,也易于兴乱。”
详解:
杨钱二师的解释来源于朱熹。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说的:“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也就是说:“一个人既好勇又怨贫不安于本分,就一定要作乱。指责不仁之人而使之无地自容,也一定会引发乱子。”朱熹立场非常明显:将社会动乱的根源归罪于穷人好勇而不安分,而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富人却不能过分责备,否则他们就会作乱。
在这种解释之下,就意味着要时刻警惕穷人,一旦他们具有“好勇疾贫”,就可以带上“动乱分子”的高帽了。且不说这种一竹竿打倒一群人的说法是多么荒谬,甚至连指责“不仁之人”使他们“无所容”也怕出乱子,这样是否意味着双重标准?岂不是说孔子既歧视穷人又保护为富不仁者?如果不仁之人是“贪君污吏”,是否对他们温文尔雅,让其继续贪腐?这显然不符合孔子坚持原则的作风。
其实,这一章是两个并列互文的分句,说的是同一种人——缺乏仁德的人,做的是同一件事——攀比妒忌动乱: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先分而述之:根据后文,第一分句“好勇疾贫,乱也;”前面省略了主语成分“人而不仁,”孔子指出社会上存在一部分人(并没有特指穷人或富人,有可能穷人,也有可能富人),他们缺乏仁德,喜欢攀比,总是觉得事事不如人,而且对优越于自己的人产生妒憎恶情绪,好:爱好;勇:勇武;疾:忌妒;贫:因攀比而感到贫贱;这些人不一定贫穷,只是比不上别人而已;乱也:这样可能引起动乱啊。好勇疾贫,乱也:好勇斗狠,还喜欢与比自己优越的人攀比,往往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妒疾,因妒疾而生乱。
——社会上存在一部分人,他们缺乏仁德,好勇斗狠,还喜欢与比自己优越的人攀比,往往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妒疾,因妒疾而生乱。
——第二分句:人:一部分人;而:而且;不仁:缺乏仁德;疾:因妒忌而憎恶;之:代指比自己优越的人;已甚:极其,极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由于他们缺乏仁德,当他们因妒忌优越的人而憎恶他们的情绪发展到极点时,就会爆发动乱。
——按照互文来解释:有一部分缺乏仁德的人好勇斗狠,还喜欢与优越的人攀比,觉得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妒忌情绪。当他们这种不良情绪发展到极点时,就会爆发动乱。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物质丰富了,然而由于攀比之风盛行,不满情绪反而增长了,主要原因就是人心不足,横向攀比。攀比的不一定是财富。“贫富”不单单是指财富上的,只要有人参与其中的一切社会现象,例如权力、地位、名誉等等,都会有其“贫富”之相。例如某精英团体或个人有某种特长,精英团体或个人外的攀比者就会产生狂热妒忌情绪,甚至发起对该精英团体或个人的攻击,这就是典型的“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当然,十年动 乱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参加动乱的人有的还是管二代呢。
本章孔子批评社会上存在的攀比之风。具有攀比心理的人往往生活在痛苦之中,发展到极点还会造成社会动乱,从而提出仁的21要点——仁者不疾:有仁德的人不会攀比,不会妒忌。另一方面,孔子告诫富裕的人要顾及这部分人,做到乐善好施,力求缓和矛盾,行善积德以保平安。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白话文:
孔子说:“有一部分人缺乏仁德,好勇斗狠,还喜欢与优越的人攀比,觉得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妒疾情绪;当他们这种不良情绪发展到极点时,就会爆发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