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11.欲仁仁至
新编论语详解•二习仁2.11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这一章是仁的第二个要点说的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仁,在价值观上,属于意识形态,俗称理想。这种理想,是天堂一般遥不可及的么?孔子作出了确切而现实的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杨伯峻: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钱穆:先生說:“仁遠嗎?我想要仁,仁即來了。”
详解: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候,由于现实的残酷而心里常常充满着理想,理想又渐渐地变成了幻想,最后变成不敢乱想——因为越追求理想,理想变得越遥远。有时理想就像那地平线,看见它在那里,但是永远走不到那里。记得小时候对画画感兴趣,曾经想当个画家,后因为买不起颜料而作罢,后来又想上大学当科学家,又因为文革而泡汤,那时总觉得命运在弄人,哪里还有理想可以存在的地方?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然而,他们的理想却比我们那时少多了。由于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大脑哪里还有产生理想的细胞?——最终他们必然演变成为啃老一族。呜呼!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将逐渐退化。人越悠闲就越懒惰。我从小就参加体力劳动,5 岁开始上山放牛,8 岁要下田插秧,16岁就要挑着100 多斤的稻谷,头顶炎炎烈日,赤脚踩在烫脚的石子路上,跑十几里路到镇的粮站交公粮。头上、身上的汗水都变成白色的盐巴。我们农民常说的话是:“什么虫蛀什么木。农民是泥鳅,只能钻淤泥。”虽然每天只有几毛钱,为了活命,也要顶硬上——那时候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鬼叫你穷》,歌词是这样的:
鬼叫你穷咩?
顶硬上!
鬼叫你穷呀?
顶硬上?
朝头食两碗清粥汤,
做工做到两眼发青光,
周身无力只好顶硬上,
沦为做农民就系咁个样;
人地叫我地做卜佬,
卜佬就系咁个样。
呢歌仔听几次也心伤。
鬼叫你穷咩?
顶硬上!
鬼叫你穷呀,
顶硬上!
做生做死一日揾吾到一蚊鸡,
屋企穷到香,
好似滚水渌猪肠。
做牛做马系咁挨,
吾知几时到天光。
鬼叫你穷咩?
饥肠碌碌顶硬上!
鬼叫你穷呀,
顶硬上!
顶硬上啊!
再看看现代人,不用挑水,不用打柴,不用手洗衣服,出门坐车,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开电器都用遥控器,甚至有机器人做家务,谁还会去当农民?谁还会做苦力?谁还会伤脑筋?整天不是对电脑就是对手机,将来的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按照杨钱的解释:“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來了”。难道仁是一只身边附近听话的小狗,一声招呼就过来了?其实是不可能的。孔子的话不能这样简单理解。
这一章,从字面上看似简单,其实是蕴含深意的。不能望文生义,必须神会。
从深层分析,要实现孔子说的仁,其难度并不是杨钱二师说的远不远的问题,而是要弄清楚仁是什么,来自何方,处在哪里,又如何得到的问题。如果像他们说的“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來了”,那么仁是不会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仁为何物,仁在何处,仁从何来,如何认识仁,如何得到仁,又如何知道“仁即來了”呢?你不认识张三,又不了解他,不知他在哪里,你想见他,他就来了吗?即便他在你身边的人群中,你也不知道啊。
我以前想:孔子生活的年代,物质条件虽然差。但生活一定会比我青少年时代好,起码不会没有一点人身自由,也不会集中一起吃大锅饭,更不可能禁止私人种庄稼,当然不会大批量地饿死人。所以孔子能够轻松地说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他生活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他可能会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益远矣。”其实孔子说的不是这样简单。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仁德,这里指得到仁;远:遥远,深奥,引申为困难;乎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我欲仁:我要找到得到仁的方法,即找到仁的门道;斯:这样的;斯仁:这样的仁;“我欲仁……斯仁”这是这一章的重点。“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想要”,因为孔子在这里提出“我欲仁”是“我要找到得到仁的门道”的意思,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仁”是什么的问题——孔子在以前的篇章里已经论述过:仁是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在人类社会代表人类最高利益;其次是搞清楚“仁”是如何产生的,它来自何方,以及如何得到“仁”的问题——孔子在以前的篇章里也已经论述过:宜由智慧而来,无智慧者不知宜之所在。通过研究事物的变化而掌握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实践,遵循规律办事造福于人类即为宜。宜:适宜的事,符合人类最高利益的事,智者能做适宜的事,谓之守礼。守礼,就是遵循规律。宜之至大至善便为义,义符合人类最高利益,取之必为仁。——懂得这个原理:智慧——践行——合宜——守礼——义理——仁德,这就是仁的门道,找到了“仁”的门道,“斯仁”就来了。可见“斯仁”不是像朱熹说的那样想来就来的,朱熹目的是将孔学低俗化,将孔子弱智化——“欲仁”者必先探究自然事物然后懂得其运行规律,获得智慧,以规律为道,循道而行,办事合宜,遵循规律为守礼,礼即理;懂得道、理然后才能运用自如,言行合乎义理而取得成功,那么“斯仁”才可以到来。斯仁至矣:这仁就来了。
本章是仁的第二要点,孔子指出仁的难点,在于找到仁的门道,找到仁的门道,这仁就来了——欲仁仁至。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白话文:
孔子说:“得到仁难吗?我找到仁的门道,这仁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