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自由行 //www.sinovision.net/?2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7.礼随道进

已有 854 次阅读2018-1-21 02:39 |系统分类:杂谈| 分享到微信

27.礼随道进

 

新编论语详解学道1.27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23》)

杨伯峻: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钱穆: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可預知嗎?”先生說:“殷代因襲於夏禮,有些損益的,現在仍可考而知。周代因襲於殷禮,有些損益的,現在亦可考而知。將來有繼周而起的,縱使一百世之久,我們也該可以預知呀!”

详解:

我曾经说过,礼是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包含法律法规和人类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由于人是从兽类进化来的,人自身一定带有兽类的痕迹这是需要长期教化才能消除的。教化就是由没开化的野蛮状态通过启蒙和教育 转变成为有文化的文明状态。君子修行的目的就是努力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不断除去身上不符合道的东西,即消除类的痕迹成为人格完美的人。兽类的本质是不可教化的,而人的本质是可教化的,这就是两者区别的标志。教化者首先自己受教化,然后以身作则带动其他人进步。教化要懂得分辨善恶。靠什么来判断自己身上的善与恶?这要靠内心对道的悟性,具体就是加强仁德修养,提升心灵智慧和良知,明确善恶标准。仁德修养不仅仅是单纯内心的开悟,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考察验证善恶:符合道(人类根本利益)的为善,违反道的为恶。人类受启蒙后和教化后具有灵性,智慧和良知灵性,是判断善恶的能力。帝王的奴才失去灵性,不辨善恶,往往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也有良心未泯者,在接到帝王向民众开枪命令时,将枪口抬高一厘米,以避免犯罪。不少英雄豪杰晚节不保,就是倒在修身上,原因是心灵缺乏灵性:有的只是一味地盲从,有的只是追求形式,但是内在品质并没有提高,最后归于身败名裂而那道德败坏却靠权术取胜者,始终会暴露其豺狼本性——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这一章,讲述孔子对人类的未来如何预测。子张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势,向老师发出“十世可知也?”的天问。一世30年,十世300年,意指几百以后,世界将会怎么样?明年的情况怎么样?有谁可以回答?有人以此讥笑孔子,说孔子信口雌黄。孔子不是神仙,但是个智者,对这样的天问,他也没有肯定的回答。讥笑孔子的人却露了怯,不懂“或”字意思。大家要注意,孔子回答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中的“或”字,这个“或”字是不确定的。同时,“或”就是条件,只有在“继周者”的条件下,百世后的事才是可知的。

然而,历史发展的事实刚好相反,以后历史出了个秦始皇,完全推翻了周朝的仁政,与道背道而驰。从此以后,实行的是非仁政的秦政,道没有了,礼将安在?事实是孔子所主张的礼被帝王完全篡改了。这根本不是礼的损益问题,而是礼的有无问题了。因此,在秦政下,孔子的学说受到全面毁损,《论语》被胡解乱释。董仲舒的儒代替了学,从此儒学变成帝王学,儒家实质上就变成法家。

历代皇帝将孔子语录曲解后教条化,将儒学宗教化。历代御用的所谓的大儒代替了孔子。孔学被边缘化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没有了,仁德没有了,仁政没有了,礼乐也没有了。从秦朝焚书坑儒以后,国人的思想失去了自由。文化僵死了,道德沦陷了,人性被压抑,人类的灵性窒息了,变成了行尸走肉。兽性在没有礼的约束下任性泛滥,整个国家成为一部绞肉机。由于帝王打着孔子的招牌,挂羊头,卖狗肉,所以吃瓜群众就将怒火烧向孔子,反而把罪魁祸首放过了。现在请你看看老乌鸦黎鸣的反孔叫嚣就知道,他还在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呢!如果放任黎乌鸦之流泛滥,孔学还有救吗?中国文化总有一天形成灭顶之灾——细思极恐

这一章其实是孔子关于礼与道关系的论述:礼是随着道进步的。如果道得以实行,礼就能不断地随着道运行而损益修正,使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样才是可以预知的。道乃礼之本,如果离开道,礼就不复存在,人类将继续在兽性中沉沦。这就是礼随道进的原理:正常的人类社会是循道而行的,而礼又随着道的进步而损益修正,这样人类才能增长智慧,走向人不愠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否则,人类将会因为反智而丧失灵性,在战争或者环境污染中受到损害,甚至走向灭绝

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还隐含有警戒的意思:“其无继周者,虽一世,亦无可知也。”——今后如果不能继承周朝的道和礼法,就算几十年后的世界,也是无法知道的,因为那是混乱无章的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就说明继承周朝的道和礼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这一章的重点。当务之急,就是抛弃秦政,回复到孔子倡导的道上来,以礼来抑制人身上的兽性,唤醒人类自身的性,用灵性智慧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力挽狂澜,使人类远离战争,走向和平

犯礼未必犯法,但会导致混乱。礼和刑的关系是。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礼法并举,是比单纯法制先进的观念。现代只有惩罚的法,而不注重教的礼,对那些不犯法却失礼的行为,无人负责,无法规范。有司缺乏这方面的管控,那么社会的道德就难以提升了。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十世:一世30年,十世,指几百年以后的世界;可知也:可以知道吗

——子张问老师:“几百年后的世界可以知道吗?”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殷:殷朝;因:因袭;夏:夏朝;于:向,可译为“了”;礼:礼法;所:代词,代指“殷因于夏礼”;损:减少;益:增加;可知也:是可以知道的;周:周朝;其:代指“从今以后”;或:或者,假如;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乱局,孔子当然心知肚明,但是,面对学生,他又不能流露出悲观情绪,所以只能假设一个条件“其或继周者(今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道和的国家)”继:继承;周:周朝的道和礼法;者:代指国家,引申为天下;虽:即便:百世:几千年。

——殷朝因袭了夏朝的礼法,通过考证,是可以知道减少和增加了什么的;周朝因袭了殷朝的礼法,通过考证,也是可以知道减少和增加了什么的,这样就可以总结出礼随道进的规律。今后如果天下一直继承和因袭周朝的道和礼法的话,根据变化规律,即便几千年以后的世界,还是可以知道个大概的。

这一章,孔子通过回答学生子张的天问,阐明了礼随道进的原理。隐含着如果天下无道,礼焉存哉?”的担忧。

重新分段如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白话文:

子张看到当前的乱世,不由得悲从中来,向老师提出一个“天问”:“几百年后,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呢?”

孔子说:“殷朝因袭了夏朝的礼法,通过考证,是可以知道减少和增加了什么的;周朝因袭了殷朝的礼法,通过考证,也是可以知道减少和增加了什么的,这样就可以总结出礼随道进的规律。今后如果天下一直继承和因袭周朝的道和礼法的话,根据变化规律,即便几千年以后的世界,还是可以知道个大概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28.善人之道
下一篇: 26.改革为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