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自由行 //www.sinovision.net/?2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2.方法之道

已有 796 次阅读2018-1-18 13:04 |系统分类:杂谈| 方法 分享到微信


22.方法之道

新编论语详解一学道1.22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14.30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可知也。(《论语·里仁4.14》)

杨伯峻: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钱穆: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的不能。

先生说:不要愁得不到职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不要愁没人知道我,该求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详解:

在第17章《与道校正》里,孔子介绍了自己学习和践行《易》道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在实践中与《易》道校正,从而加深对《易》道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能够写出流传万古的名著《易传》。《易传》共7种10篇,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 序卦传 》和《杂卦传》,一共十篇,所以又被称为十翼”。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所谓圣人之道,是先哲贤人运用自然规律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易》的价值观是:道是自然规律,道生万物,万物循道。《易》的认识论是:以实践——智慧——再实践——新智慧这种增长智慧的方式去反复实践,才能够发现自然规律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易》的方法论就本章的主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而不能跨越必要的自然阶段,并且强调实践是获得智慧的唯一方法。《易》是忧患之书。忧患智慧之始,又是道德教化之源。读《易》要于忧患中增长智慧,同时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即解决困难和问题良方忧患,就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系辞·第二章里说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wang3gu3,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就是伏羲氏。这里介绍《易》的原作者伏羲写作《易》的艰苦历程:伏羲通过长期观察天地变化和运行秩序,研究鸟兽百物的生息繁衍,他甚至远追大雁南北往返,从而发现自然规律,总结成为八卦,运用于指导生活和生产,百试百灵,如通神明之德,如懂万物之情。从此伏羲以八卦代替并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方式,而将结绳运用到编织渔网鸟网,渔业和捕猎业随之兴起,达到农猎渔并举,这些都取自于八卦之一“离卦”蕴含的智慧。

这一章分散在《论语·学而、宪问、里仁》三篇里,是因为编撰《论语》者不懂这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以后再细说。现在笔者将其编辑在一起,还其本来面目,以飨读者。这套理论就是孔子从《易》里提炼出来的,但是历来腐儒都将其解释为求官的秘笈。受朱熹误导,杨钱二师将孔子哲学方面的方法论当成求官的秘密方法,简直是胡说八道,但朱熹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哲学家孔子贬低成为教人为帝王服务的高级奴才。

为了纠正朱熹的错误,首先要重新断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无位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下面分别注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指人的初始状态,指人甫一降生时,迷迷茫茫无忧无虑,处于完全蒙昧状态;之:代指前面的“不患”状态;己:自己;知:有智慧;不患,人之不己知:是“之人己不知”的倒装式。人在初始时候无忧无虑,在这种状态下,自己是没有智慧的;按照现在习惯,将人放在前面当主语。患:忧患,相对前面的不患而言,是指在受到初级启蒙后,唤醒了浅层次的忧患意识;不知人:就是第一章《学道之始》里的“人不知而不愠”里的“人不知”另一种表达形式,即没有智慧的人。——这一句是从人的自然禀性上说的。

——人在初始时候无忧无虑,在这种状态下,自己是没有智慧的,在受到初级启蒙后,唤醒了浅层次的忧患意识,但他还是不具备智慧的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与上一句“不患”含义不同,根据下文,这里是指人在初始时没有具备产生忧患意识的能力;人之不己知:同上;患:这是第二次“患”,相对于前面第一次“患”,受到初级启蒙后,唤醒了浅层次的忧患意识后,这时增加了受到初级教化的内容,而且具备了初级忧患意识的能力;其:是指前面有了初级忧患意识能力的人;其不能也:由于没有实践,他还是没有得到智慧的能力。——这一句是从人的智慧能力来源方面说的。

——人在初始时也没有具备忧患意识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下,自己也是没有智慧的,在受到初级启蒙,并且受到初级教化,具备了初级忧患意识的能力后,由于没有实践,他还是没有得到智慧的能力啊。

不患无位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在初生时犹如被抛掷于茫然的旷野上,看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无位:感觉这世界没有位次,没有威权,也不懂得恐惧;患:这是第三次的患了,相对于前面“在受到初级启蒙后,唤醒了浅层次的忧患意识”,继而“受到初级教化,具备了初级忧患意识的能力”后,这时受到较高级启蒙,进而受到较高级教化,有了较深层的忧患意识,因而懂得实践,从根本上突破蒙昧无能状态,掌握了获得一定智慧的能力以:用;所:代指前面“突破蒙昧无能状态掌握了获得一定智慧的能力”;立:通位;所以立:是以所立的倒装句式,意思是以此世界有了位次,自己也能正确定位,而且可以演出现实生动的活剧来,于是有了全面的实践;不患:如果长期处于没有忧患的蒙昧状态;莫己知求是莫己求知的倒装句式,意思是不能使自己求得智慧;为:作为,指反复实践;可:可以;知:得到智慧。可知也:才可以得到智慧啊。——这一句是从解构人的认知世界方法的过程来说的。

——人在初生于世时犹如被抛掷于茫然的旷野上,感觉这世界没有位次,其后逐步受到启蒙,进而受到教化,有了深层的忧患意识,以此世界有了位次并且自我定位,于是有了全面的实践,就从根本上突破蒙昧无能状态。如果长期处于没有忧患的蒙昧状态,是不能使自己求得智慧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可以得到智慧啊。

这一章是孔子的方法论,分别从人的自然禀性、人的智慧能力来源以及解构人的认知世界方法的过程三方面阐述,论据充分,说理清楚,极富逻辑性,指出人类认知世界方法的步骤:蒙昧——启蒙——浅层意识——教化——初步能力——初步实践——深层意识——再实践——升华成为智慧,从而提出完整的方法论,指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而不能跨越必要的自然阶段,并且强调实践是获得智慧的唯一方法——方法之道。孔子因为早就精通《周易》,而且有所创造,所以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方法论来。在孔子面前,马克思的自然阶段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也会逊色不少。在世界哲学论坛上,孔子应该排在所有哲学家的前面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无位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白话文:

孔子说:“人在初始时候无忧无虑,在这种状态下,自己是没有智慧的,在受到初级启蒙后,唤醒了浅层次的忧患意识,但他还是不具备智慧的人。

孔子说:“人在初始时也没有具备忧患意识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下,自己也是没有智慧的,在受到初级启蒙,并且受到初级教化,唤醒了初级忧患意识的能力后,由于没有实践,他还是没有得到智慧的能力啊。

孔子说:“人在初生于世时犹如被抛掷于茫然的旷野上,感觉这世界没有位次;其后逐步受到启蒙,进而受到教化,有了深层的忧患意识,以此世界有了位次并且自我定位,于是有了全面的实践,就从根本上突破蒙昧无能状态。如果长期处于没有忧患的蒙昧状态,是不能使自己求得智慧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可以得到智慧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23.成人之道
下一篇: 21.知行之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