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20.民智是道
新编论语详解•一学道1.20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8.9》)
杨伯峻: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钱穆: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指导之用意所在。”
详解:
对待民众的态度,是检验一个执政者有道还是无道的标志。孔子一贯倡导对民有道,即爱民以仁。孔子认为仁的概念是爱人即关爱民众。《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谈到“仁”的共有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答案内容都不一样呢?究竟孔子所说的“仁”有没有一个具体标准呢?我们可以从孔子对子贡和曾子所说的“予一以贯之”中看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见解的,那就是道是仁之本。无论对仁有多少种解释,但是都离不开道,离开道就没有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道,即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之”就是道。
“仁”字最初源于两个人之间相亲相爱,推而广之,是所有人之间相亲相爱,这就是孔子对民众的态度。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就是“仁者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也就是“泛爱众”,这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仁是人类脱离兽类,脱离丛林法则,走向文明的分野,体现了孔子对广大人民群众深厚的人文关怀。有一个网友说:“丛林法则才是真正的自然规律,胜者为王!”他将人类当成野兽了。
有一次,在国界线附近,是战火经常发生的地方,孔子叫学生们谈谈各自对国家安全的看法。子路认为要以武力保家卫国;子贡认为靠他的外交手腕就能不战而退敌兵;对两个学生孔子都表示肯定。最后颜回说:“我希望鲁国有一个贤明有道的国君,让我辅佐他,对民众实行教化,宣扬道德礼仪,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使鲁国文明强盛起来,又能与邻国和睦相处,这样就不用劳民伤财去建筑防御敌人的城池,就可以把刀剑化为农具,让人民使用牛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劳作,让仁爱像阳光一样普照天下,确保永远没有战争,各家的男人就不会因战争而别离妻室儿女。子路的勇无用武之地,子贡雄辩的口才也无处施展。因为那时天下已经太平,各国和平共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听后深受感动,认为三个学生中还是颜回最准确地理解孔子平时宣讲的道,即孔学之道,以道一以贯之就是仁。
这一章,杨钱二师所依据的断句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句出自朱熹,可说是罪魁祸首,将孔学篡改成为愚民学。由于腐儒朱熹故意错误断句,将孔子爱护民众,努力教化民众,使民众由“不知(愚昧)”走向“不愠(智慧)”的大仁大爱曲解成为如杨钱二师解释的那样:“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指导之用意所在。”这不是明显地主张愚民吗?对民众是智民还是愚民,是孔学与儒学的分界线。如果老百姓不知道上面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民众不就如同驯服的牲口一样吗?况且,上面施政是否正确,是由民众决定的,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因此这章早成了所有批孔者最大的口实,而拥孔者也无力反驳,只能用历史局限性之类的废话来搪塞。但是,只要对比上面孔子对待民众的一贯态度,就可以知道这样断句是完全错误的。
另外还有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稍微好一点,用所谓的教化方式来解释,但始终还是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原意是唯一的。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民可”是“可民”的倒装式。读者可以复习一下第18章《智行道鲜》里“由知,德者,鲜矣“的注解,本章就是顺此而来的。可:不能如康有为解释为“许可”,由民许可才可管理,将孔子民粹化。正确的意思是“适合”。所谓适合,就是适合于当下的位次,符合当前民众状况和要求。民:众人也,民众是一切现实发展的源泉和主体。当政策的定位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时,就“使由之”——“使之由”的倒装式;使:遵从,让;之:代指民众;由:践行;使由之:就放任民众去践行;不可:不适合;当发现政策的定位不适合当下民众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时,就“使知之”——“使之知”的倒装式;使:遵从,放手;之:民众;知:潜能和智慧。使知之:“之”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代指民众;知之即放手民众,放任他们,让他们去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另一层意思是代指制定政策的有司,通过民众的智慧反过来提高有司的智慧,改进有司的执政能力,这样才是真的依道而行,才会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之所得——官让民知是智,是有道,官阻民知是愚,是无道。
——当政策的定位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时,就放任民众去践行;当发现政策的定位不适合当下民众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时,就放手充分发挥民众的潜能和智慧,让他们去创造、创新,从而协助有司改进,提高执政能力。
笔者的注解恢复了孔子的原意,彻底颠覆了历代腐儒的错误。
读者明白了第18章《智行道鲜》,这一章的要旨就很明确了:孔子本意重点不是如腐儒朱熹之流那样针对民众的“落后”,然后愚之蠢之,而是针对执政者施行的政策是否符合民众的状况和要求,也就是不能要求民众去适应政策,而是要求政策去适合民众。如果执政者施行的政策符合民众的状况和要求称为有道,否则无道,这就是孔学之道,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之所得,是属于所有人的,而不是某些所谓精英的专利。由(践行)、知(智慧),始终都来自于民归之于民,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民众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
这一章孔子指导有司如何施政。解决有司“怎么办”的问题。孔子具体阐明了如何解决政策是否适合民众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广大民众的现状和要求为基准,不断调适政策与民众现状和要求的关系,使之逐渐趋于和谐与完美。
孔子这一名言,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不断曲解,对比一下笔者的解释,就知道那些腐儒和反孔恶棍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无耻与下流了。
重新断句如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当政策的定位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时,就放任民众去践行;当发现政策的定位不适合当下民众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时,就放手充分发挥民众的潜能和智慧,让他们去创造、创新,从而协助有司改进,提高执政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