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10.循道为孝
新编论语详解•一学道1.10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1.11》)
杨伯峻: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钱穆: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详解:
有个网友在拙作后面留言说:“新儒家学说?还是儒家新学说?为孔子洗刷恶名还有什么意义?借孔子杨万不如自己创造新学说。”我已经反复说明,儒家无论新旧,都与孔子无关。所有儒家的恶名,更与孔子无关,孔子千古圣贤,怎么可能姓儒?所以孔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恶名,又何来洗刷?由于历代大儒对《论语》的曲解,使广大群众受到洗脑,完全不懂孔子的真实思想。即便历代经科举考试的官员,也是以大儒的解释为标准答案的,又如何懂得孔子的真意呢?更有一个“周期发作”,看他反鲁迅还有一点料,可是一旦反孔就露怯了,胡说什么“将一词多义、一词多解、多人可多解的文化,当成逻辑缜密的政治理论,在政论网上招摇,动物园也没有这么智障的。”一副自命不凡的臭架子,其实一点不懂《论语》。在《论语》里孔子说得很清楚:“吾道一以贯之。”在孔子说的话里,绝对逻辑缜密,一词一义、一词一解,决不允许多人多解,只有曲解《论语》的腐儒才会一词多义、一词多解、多人多解。“周期发作”这样说只能证明他的无知和浅薄。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如果有人想自己创造新学说,也必须首先学懂孔子学说,不然的话,就会像曾参一样,越创造新学说,就离开孔子学说越远,也就背离道越远,最后成为历代帝王的工具,贻害中国两千多年。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所谓自己创造的新学说,都是按照帝王意志杜撰的,无非是为了得到帝王赏识,混个一官半职,或者能够“青史留名”,哪有一点新意?
老子基本上只是在理论上说道;儒家背离了道;法家逆反于道;墨家走黑道;兵家行武道——孔学与其它学派根本的区别在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甚至在看书学习上,孔学都是以道一以贯之的。整部《论语》从头到尾讲的都是道,整个孔子学说贯彻始终的就是道。因此孔学是绝对不会混同于儒学和其它学派的。
有人常常取笑孔子不受帝王待见,其实这正好说明孔子思想不符合帝王要求,那是因为孔学总是从广大民众利益出发,符合民众要求。比如孔子历来主张执政者必须有道,施政要合乎自然规律,也就是符合民众利益,为民众谋福祉,不能横征暴敛,不能穷兵黩武,不能严刑峻法,不能不教而杀,而帝王多是贪得无厌,必然会加重税赋和徭役,同时发动战争,扩张领土,无休无止,劳民伤财,涂炭生灵——他们怎么可能接受孔子呢?反观历代法家和腐儒,千方百计迎合帝王要求,卑躬屈膝,篡改孔学,处处维护帝王利益,当然大受帝王待见了。
后来的帝王打起孔子旗号,是汲取了秦始皇亡国灭族血的教训,但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哪有一点真心?但是吃瓜群众硬是相信帝王,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历史上有种怪现象,孔子明明主张爱民,一心为民,却遭愚民谩骂毁谤,而帝王草菅人命,荒淫无度,却受愚民顶礼膜拜——这就是愚民贱:秦始皇焚书坑埋学孔者,他们说是为了统一思想;有人搞十年浩劫,他们说出发点是好的;鲁迅反孔,他们说是旗手反潮流……总之,他们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是非易位,打压真理,致使万马齐喑,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看那汉奸宵小,沐猴而冠,暴君昏君,走马灯般转,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思想文化界乱成一锅粥,反孔恶浪,甚嚣尘上;暴政恶法,盘根错节;帝王思维,深入骨髓;孔子形象,肆意污辱;《论语》经文,随心篡改。他们吹捧鲁迅,即使被鲁迅称为阿Q,仍然铁杆粉他,任由鲁迅对他们侮辱,却认为被鲁大湿骂是最光荣的。鲁迅吐在他们脸上的结核痰涎,还当成炫耀的勋章。你稍为浏览一下网上,这样的帝王粉和鲁汉奸粉多如牛毛,大有铺天盖地之势,细思极恐。
这一章,表面上好像孔子在说孝,实质上是在说道。杨钱二师都将这个要害隐去了,这又是朱熹搞的鬼。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父母;志:志向;行:行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两个分句是互文句式。古人为了简洁和优美,常在诗文中采用互文来修辞。互文,也叫互辞——其方式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由于互文是前后贯穿的,如果说父亲在,儿子无权独立行动,那么父亲也太霸道了吧?此章说的是父母行正道的,既然父母行正道,这种情况就不存在,所以杨伯峻[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的注解显然是强加给孔子的。这里互文的意思是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考察儿女的志向和行为。大家稍为想想就会明白:难道父母在世就不用看子女的行为吗?难道父母去世后就不用看子女的志向了吗?三年:指长时间;无改:不改变;于:对于;父之道:父母所遵循的道;注意,孔子说的父母,是指正人君子的父母,而不是有人说的父母做强盗杀人放火江洋大盗之类的,也不是庸庸碌碌下流猥琐的小人。可:合适;谓:称为;“可谓孝矣”是“谓孝可矣”的倒装式:做到这样(即循道而行),称为孝是合适的。
杨、钱两位都不懂互文,这是因为大儒朱熹装不懂。他俩将子女的德行截然分成“父在”和“父没”两部分,这显然是荒唐的,难道人的德行会随着父亲的生死而改变的吗?
古人的“三”是指多的意思,三年是长期的意思,钱师显然解释错了。
对于孝,中国人一向来比较重视。但是到了“五四”,鲁迅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后,孝就逐渐淡薄直至衰落,特别是经过文哥批林批孔这样全国性大规模运动以后,孝悌等优秀传统被彻底摧毁,导致许多吃瓜群众至今还认为孝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因而觉得对父母不孝是小节,兄弟姐妹不和是稀松平常事,甚至有虐待父母兄弟阋墙的,且无羞耻之心,为路人侧目,因为他们破坏了家庭,也就败坏了社会。
在历史上,古有李世民弑兄杀弟要胁父王交出皇权,后有哥命者弑父母献出全部家产。有些人出身有钱人家,为了革民出风头,亲手当众杀了父母,作为参加哥命的投名状,实在令人齿冷,这样的哥命,于社会何益?其父母悔不当初:如果当初生一块叉烧,还可以餸饭,然而生了个忤逆子,却因此而死于其手。呜呼!手刃父母——这要怎样的残忍,才下得了手?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人杀父母,禽兽不如。
回忆文哥历史,曾经发生了多少儿女斗父母、兄弟姐妹互斗和夫妻反目成仇的惨剧?1970年,安徽固镇县张红兵的母亲在家发表了一番对洪大阳不敬的言论,让“根正苗红”的张红兵举报为“反哥命”,致使两个月后母亲被枪决。这事一直成为张红兵的心病,给他造成多年来内心的痛苦。泊西来在文哥时,为了向洪大阳表明心迹,居然在其父批斗会上踹断了生父的两条肋骨。如今,鑫胖为了皇位,竟然向亲哥下毒手——这些就是所谓的大义灭亲,实际上是不孝不悌,违反了基本伦理,天地不容,令人恶心反感,嗤之以鼻。
凡此种种,不孝不悌,对社会道德造成极大的破坏。作为父母,有谁希望子女忤逆?作为兄弟姐妹,有谁希望同胞骨肉视如寇仇?
家庭是社会细胞。孝悌是家庭稳定的凝聚力。没有孝悌,家庭破碎,必然造成社会动荡,因此,重新倡导孝悌风尚,在新时代赋予新的内容,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姐妹相敬如宾,夫妻举案齐眉,必然开一代新风,社会暴戾恣睢之风当有极大改观。
带头反孔的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根本不理解“父之道”的含意,将其当成曲说、退婴病根。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道:是自然规律,即圣人之道;死:是坚持、固守的意思;朝:开始;夕:终结。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不蒙昧)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可见孔子对道的重视。
这里的“父之道”,显然是指父亲曾经践行的圣人之道。道,对于国家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个人来说,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孔子通过演绎伏羲的著作《易》而得道,得道后就“朝夕死守”,决不背弃。鲁迅思想“前卫”,带头改变,改变的结果,就是偷窥弟媳洗澡,导致兄弟反目,成为不孝不悌的典型,遗臭万年。
这一章,孔子通过论述循道为孝,强调遵循父母原来正道而行的重要性——循道为孝,道为孝之本,离开道,就无所谓孝了。然而腐儒们却将孝孤立起来,谈孝不说道,显然篡改了孔子以道为核心的思想。
重新标点如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文:
孔子说:“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考察子女的志向和行为。如果子女长时间都能遵循父母所行的正道,那么称他们为孝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