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15 道以为政
新编论语详解•一学道1.15
侯工 编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3》)
杨伯峻: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钱穆:先生说:“用政治来领导人。用刑法来整齐人,人求免于刑罚便算了,不感不服领导是可耻。若把德来领导人,把礼来整齐人,人人心中将感到违背领导是耻辱,自能正确地到达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
详解:
这一章的关键是对“道”的理解。这里,道,是为政之本,所以重新断句为: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道:专用名词,指《易经》的道,即自然规律。之:代指前面的道;以:于,用于,对于;政:政治,国家治理。孔子在上一章《以道为本》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摆在前面,意思是“道,乃军事大国之本啊!”这一章,孔子进一步阐述道对于治理一般国家的意义,仍然将“道”摆在前面,强调指出道是国家治理之本。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道,音导,下同。道,犹引导。”经朱熹这么一解释,孔子的道就没了,只剩下引导了。朱熹就是在关键地方篡改《论语》的。杨钱二师受朱熹影响,将“道”解释为“诱导,领导”,都是不得要领,因为后面的“政”,就包含有领导、治理的意思,何必前面还要用“道”来表达呢?
——道!道是为政之本。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整齐,整理,整治;之:代词,指国民;以:用;刑:严刑峻法,刑罚;民:国民;免:只是为避免刑罚而被管治;而:因而;无耻:没有廉耻心。
——用刑罚来整治国民,国民只是为了避免刑罚而被管制,因而没有廉耻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德:与前面类似,道:道也是品德之本,这里的“德”,与后面的礼有连带关系;齐:这里指“用~教化使国民和谐”;礼:前面说了德,所以这里“礼”包括道、德,指道、德、礼;齐之以礼:用道、德、礼教化使国民和谐;有耻:有廉耻心;且:而且;格: 条例,制度,这里指自觉遵守秩序;有耻且格:国民有廉耻心而且自觉遵守秩序。
——道,道也是品德之本;用道、德、礼教化使国民和谐,国民有廉耻心而且自觉遵守秩序。
我以前买了部摩托车,由于疏于保养,机油干了还是照开,结果活塞与汽缸卡死了,严重损毁发动机,不得不进行大修,花了不少银两。如果平时注意保养,经常换加机油,不但降低成本,而且保障安全。可是,一般人常注重在维修——不坏不修,但轻视保养。保养是将事故消灭于无形,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而维修是发生故障之后,是谁都可以看到的,给人的印象好像只有维修而没有保养。联想到人的身体,也是一样道理:平时不注重保养,有病看医生就大赞哪个医生高明。
现在不是有人高调赞扬法治而大力反对道、德、礼治吗?道理跟上面说的一样;道、德、礼治将刑事案件消灭在案发之前,即使做了大量繁琐的教育、疏导工作也无人觉察(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因而做道、德、礼治的人是无名英雄,什么好处都轮不到他们,而法治出现在案发以后,做法治的人——破案的,办案的就成为世俗英雄,上报纸上电视受嘉奖,威风八面,甚至升官荫子,其乐融融,这就是人们不惜代价争着上头条的原因——虚荣心上升了,道德礼仪文明的水平也就下降了。
孔子提倡道、德、礼治,对社会不仅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文明和道德礼仪水准,改善社会风气,但是历来不受有司待见,其中原因你懂的,这里就不多言了。胡适到西方发达国家走了一趟回来,就认为:“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道德自然会回归,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国家;反之,人人高谈道德,而把法治掷于一边,最终这个国家会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胡适以为发达国家是不讲道德的。其实,发达国家做了长期的大量的广泛的深入细致的道德礼治工作,然而胡适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你看看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宗教活动,舆论导向,文艺娱乐的感化,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实施,法律条文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官员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这些都对社会道德文明起着重大推动作用,而他们的法治只不过是道德礼治的补充而已。反观天天说道德的国家,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说”上面,却无人肯做无名英雄,去做艰苦细致的道德教化工作,反而个个想着“上头条”,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特别是有司人员不能以身作则,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国家,即使用尽严打重典严刑峻法,社会文明和道德也是不会好起来的。——可见胡适只知道反孔,却满脑子浆糊。这一章,孔子指出刑法治国与道德礼法治国的不同效果,实质上是提醒有司要行道,对民众要有仁爱之心。如果像老子说的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用于祭神的用草扎成的狗)那就不需要道德礼治——老百姓如果犯法,杀他头就是了,何惜之有?因此刽子手不会有愧疚感——“圣人”都说了,我杀的不是人,只是刍狗而已。而那些自认刍狗的人,也随声“附和”:“杀头犹如风吹帽。”既然如此,杀头又有什么要紧?这里杀者与被杀者都没有爱心,有的只是仇恨。人与人之间冷若冰霜。这样一来,犯罪被杀的没有感到可耻,就会前赴后继,杀人的草菅人命,如杀刍狗,决不会手软,杀人常规化,常有滥杀无辜,那么世界如何安宁?
所以佛家反对杀生,特别反对杀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有司存有恻隐之心,视民众如亲人,看到他们有不良倾向时就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并且兼以各种文化文艺形式的道德教化,特别是官员以身作则,使民众有羞耻心,有道德底线,知礼依规,做事靠谱了,也就少犯事了——这就是道德礼仪治国。有人可能会说:“以道治国太麻烦,又没有奖赏,傻缺才干呢。”对于有司来说,这是你的本职工作,怎么能说麻烦?你用的是民众的税金,不就是对你奖赏了吗?对于大众来说,社会平安,人人有责,搞好文明道德,社会和谐,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这一章,孔子通过严刑峻法治国与道德礼治国的对比,突出道以为政,以道治国的重要性。
白话文:
孔子说:
道!道是为政之本。
用刑罚来整治国民,国民只是为了避免刑罚而被管制,因而没有廉耻心;道,道也是品德之本;用道德礼教化使国民和谐,国民有廉耻心而且自觉遵守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