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1.学道之始(上)
新论语详解•论道1.1
侯工 著
微信公众号:xz48021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杨伯峻: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先生說:“學能時時反復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更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
详解:
我的老祖宗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侯姓祖先仓颉造文字的时候,惊天地,泣鬼神。意思是因仓颉创作了文字,天地造化已不能隐藏其秘密了,所以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遁其形迹了,所以被惊吓得夜间大哭。还有一层意思,预警人类虽然因此进入文明社会,但同时也将会陷入持久的文字纠纷之中。苍颉造字,每个字有特定含义。比如定与订发音相同,在写合同时,定金与订金含义就大不相同,很容易就搞错,因此引起的纠纷就层出不穷。
老子写有《道德经》。与老子不同,孔子述而不作。孔子的思想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再由他们的弟子整理出来,取名《论语》,里面免不了充斥着许多孔子学生的观点,有不少偏离了孔子思想,因此不能将其他人的观点当作是孔子的,例如曾参、有若和子夏等。
道是指自然规律。
道不是道家的专利。孔子说的道与老子说的道有一个共同的来源——伏羲著作《周易》——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老子侧重于理论,孔子侧重于实践。
老子说的道,主要是指宇宙运行之道,是玄之又玄的道。老子的道理深奥,称为玄学。
孔子说的道,是指自然规律对人类社会运行的持续性、规范性和重要性——以道一以贯之。
道是仁之本,也是一切事物之本。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对等关系,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对等关系。仁道,就是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所遵循的规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称为伦理学;有创新思维的人称为思想家;研究如何将道理说明白的学问称为哲学。孔子能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极具创造性,所以孔子是伦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由于老子说的话太玄虚,一般人听不懂,所以很快被遗忘了,没有得到普及,而孔子说的话,主要是针对平民学生的,所以通俗易懂,而且头头是道,逻辑严密,富有哲理,一般人都能记住,所以流传至今。
如果没有历代帝王的干扰,孔子的道将方(意为广大)行天下。可惜,事与愿违。中国历代行的是秦政。秦政最反对的就是孔子的道(爱民、仁政等)。在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糟蹋下,孔子和他的学说早就被蹂躏得面目全非了。特别是在文革,所有孔庙被摧毁,所有孔学书籍被焚烧,孔子所有塑像被砸烂,画像被焚烧,甚至孔子的坟墓也被挖开——孔子被鞭尸,然后被锉骨扬灰……孔子在天之灵惨遭荼毒。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学说还能方行天下吗?
乌云逐渐散去。对于孔子来说,现在应是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了。
下面,继续说《论语》。这一章是《论语》第一篇第1章,也是我的《新论语详解》的第一篇第1章。 这一章是整部《论语》的纲领,分开是天时(对应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地利(对应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和(对应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平台结构,合起就是人类在天地之间的道学—智慧学—人学之总框架。
學而时習之,不亦說乎?——學:从爻(yao2),爻是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用来记录自然变化,表示人类学习和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也表示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和检验。
谁學?要成为君子的人。学什么?人类社会一以贯之的道。什么是君子?品德优秀学识渊博勇于为民众担当事业有成的人士。
在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但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很难把握,容易产生歧义和异意。仓颉造字时,本来想一字一义,避免混乱,但是需要很多字,一方面难记住,另方面需要很多龟甲、竹简,房子放不下。后来只好一字多义了,这样,文字纠纷就多了,所以需要提高古文水平。对于学习《论语》,特别要注重全面、正确地理解孔子思想,不能受历代大儒注解的影响而人云亦云。
对文言文的把握,在方法上不能按照白话文那种西方式思维——首先假设文章的意义是如同细胞之于人体般由字符堆积起来,就如同西医对人体的概念,认为各器官是各自独立的。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有整体意识,如同中医对人体的概念,所有器官是联系成整体的。
上面说了學字,现在继续说这習字。習:是羽字下从日。羽:本意是一只小鸟儿。羽加日,指的是小鸟儿在晴天里练飞。蓝天白云,雏鸟展翅,一幅多么生动的图画!这个習字,充满活力和朝气,如诗如画,包括了天地精华和所有生命的精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篆书误把日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然而,简体字文字太简单了,变成“习”,原来蕴涵的意义也随之丧失了,变得索然无味。
學而習,就是认知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对照圣人原有理论,像小鸟儿试飞一样以蓬勃生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纠错进步,从而得到提高,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展乾坤。君子是从小人中培养的;小人就像那雏鹰,君子就像那雄鹰——学习圣人之道是普通小人能够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
其实,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对整部《论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整个孔子学说的关键,是孔子讲道的开始,也是学生学道之始。明白了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豁然开朗了——整部《论语》是以道一以贯之的。
课堂上听老师讲道——闻道;在现实中观摩、实验和印证——见道;观察、了解和思考自然现象的过程——学道;通过反复观摩和实验,才能总结出自然运行的规律,然后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道。上述的次序是闻见学行,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提高的过程。
当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论语》究竟在说什么,澄清过去的所有误解。过去,腐儒将《论语》说成是教人做官的敲门砖,有的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将《论语》说成是帝王治国之术,这些都是误解。其实《论语》是一部一般人学习圣人之道修行自身而成为君子的教科书,不是教人做官,也不是治国之术,孔子没有小人想象的这么庸俗。有人认为,单单孔学已经不能治世,必须在孔学、西学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政治哲学理论。其实,孔学之意不在治世,而在于道德教化。治世是政治家的事,孔子不是政治家。历史证明,凡是脱离实际,捣鼓什么治世良方的,都是闭门造车的乌托邦,贻害无穷。
因此,正本清源,还孔子的本来面目,是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要务,否则一切的赞誉或诋毁都无意义。假如你要批判《论语》,那么首先要懂得《论语》,不懂《论语》而批判《论语》就是无的放矢。当然,如果你要立志修身立德,成为终身行道的君子,那么当然也要不断研读弄懂《论语》了。
道家有人主张出世。出世是逃避矛盾。老子带头归隐,庄子宁愿像一只乌龟一样在泥浆里打滚,也不愿出来社会做点实际的事。有的学道者终生住在道观里修行,青灯孤影,面壁沉思,几乎与世隔绝。相对道家来说,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学习孔子思想,不仅对照古圣人理论,而且必须针对现实,以现实作参照。脱离了现实,没有担当,一切都是空话,这就是孔学的实践性。
有人说,孔子厚古薄今,怎么是积极入世的?其实通观整部《论语》中孔子的理论,研究的都是现实问题,即使提到古代圣贤,也是古为今用,更没有主张回到周朝。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指克服自己的错误和偏见,按照礼的规范回到道上来,而不是恢复周礼。孔子认为周礼只有借鉴作用,要有所损益而不能食古不化、生搬硬套。
这一章开宗明义阐明《论语》的宗旨——闻见学行道,并且以道一以贯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之论,何尝不是惊天地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