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会“说话”
已有 957 次阅读2017-10-27 00:03
|系统分类:时尚天地|
玉
分享到微信
玉器会“说话”
黃廷楷 2017年10月25日
我相信,凡是搞古董收藏的人,很多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手中的某些器物,到底是真是假,收藏研究多年仍一直把握不定。原因是其不会出现什么明显的变化,发出什么信息告诉你它自身的真假。而玉器,特别是时间久远的出土古玉器则不同,经过盘摩或放置一定的时日之后,会出现各种变化,好像会“说话”,“告诉”你它自身的真假:
(一)玉是由一组一组的,一朿一朿的【玉纤维】构成的。凡是真正的出土古玉器,有的都能看到纤维,有的只有一点点,有的却布满全身,一簇簇,一丛丛,有的凹下去,有的凸起来,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角度,摸上去有的简直会刺手,好像一堆乱柴。但是,经过适当的盘摩把玩,纤维会慢慢隐没,原来粗糙不堪的表面会变得又平又滑,原来枯燥得像干土一样的也会越来越润,有的简直像会流油,各种色沁也同时会显露出来,而时间不長的或近现代的仿品则绝对不会有这种现象;
(二)凡是出土古玉器,大部份都含有色沁。“出土古石”千千万,随处可见,请问那件含有色沁?我认为关键在于它们的质地不同,构造不同。由于玉是由一组一组一朿一朿的纤维构成的,就像一束一束的头发,头发与头发之间有直的“通道”,各种色沁就能沿着“通道”沁进去。而石则是由各种形状的【石颗粒】构成的,它们之间互相堵死了,没有直的“通道”,所以色沁就很难进入。
由于玉的纤维各组之间的排列和方向、角度各不相同,所以真正的色沁是无规律的,有多有少,有浓有淡,有深有浅,非常自然的。人工做假的色沁,由于时间的短促,不是让其慢慢“沁”进去,而是生硬地往里“塞”,所以只能浮于表面,根本没有自然感。
凡是色沁较重的地方,经过盘摩会特别油润,而色沁较轻的,或没有色沁的地方,则没有那么油润。就是同一件器物,由于各部份色沁的重轻不同,也会表现得十分明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有的色沁部份会特别透明,像清水一样,与原来的质地很不相同。凡是有色沁的,特别是色沁较重的古玉器,有的硬度都会降低。
色沁能改变,起码会影响玉的性质;
(三)古玉会还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有些出土古玉器,由于埋藏时间较长,也由于周围环境等原因,有的会变轻,会变得疏松粗糙,有的简直像石膏,用指甲都能括出粉末来, 有些所谓鸡骨白就是这样的。但是,经过适当的盘摩,都会逐渐变硬变重,慢慢变得滋润,同时也会显露出色沁,恢复通透,有的还会露出纤维,还其玉的本来面目。
凡是出现“熟”的地方,都会下凹,与四周还未“熟”的部份界限分明。玉,在某种条件下,会因疏松而膨胀,又会因致密收缩而下凹。玉,会还原,玉,会“起死回生”;
(四)玉有“再生”能力。凡是时间久远的出土古玉器,难免有些会出现裂纹,有的甚至能将指甲插进去。但佩戴一二年后,有的会自然弥合。有的虽未经佩戴,裂缝里却会“长出”脂胶状的白色或黄白色的物质,将裂缝填平。
古玉器经过盘摩,有的会排出闪闪发光的水银珠,用针尖或牙签将水银取出后,会留下洞穴。但用不了几个月,洞穴会自然弥合而消失,就是在20倍的放大镜下也找不到痕迹。
古玉真神奇,好像有生命;
(五)凡是时间较长的出土古玉器,经过盘摩,或放置一定时日后,很多都会产生粘性。特别是经过热水浸泡之后,更加明显,表面好像涂了一层薄薄的浆糊,用手握摸,好像鲜鱼,又粘又滑。这可能是由于古玉在地下长期埋藏,吸收了不少外界物质,经过盘摩等原因会排出来,也可能是因质地变得疏松而会溶化分解,从而产生粘性;
(六)古玉能治病。我的腰椎2至5节骨质增生,己有2()多年了。除手术之外,几乎所有治疗手段都使用过,但都无济于事,而且越来越严重,经常卧床不起,长期折磨着我。八、九年前我有幸得到一个原始社会的玉臂环,将其戴上,非常合适,刚好箍在手臂上,好像是为我定做的。从此至今,我的腰椎从未痛过,而且还能提重物。
这个臂环为什么能治病?我认为是由于它长期埋藏于地下,吸收了地下某些不知名的物质,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它本身的玉质变得疏松,会溶化分解,共同“分泌”出粘性的物质。由于长期紧贴着皮肤,就像贴着药膏一样,那些物质被身体慢慢地吸收了,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佩戴几年后,其他地方越来越滋润,而贴着皮肤的地方则越来越粗糙,越来越暗哑,像漿糊一样发粘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从而又证明该处的玉质会流失,有的被皮肤吸收了。
古玉还能治疗其他疾病吗?有待人们去发现;
(七)几百年来,不少前辈、学者都发表了不少有关玉器的文章、著作,他们都将与玉“融为一体” 的,不管是否会透光的所有黑色沁都称之为水银沁,我不敢同意。凭我十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不少水银在玉里是以点状、线状和各种不规则状存在的。我手中几十件凡有水银沁的古玉器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
水银就是以水银的“真面目”“钻进”玉里的,而不是以水银的氧化物经溶化分解后“沁进”玉里的。当你在盘摩古玉时会发现,水银在玉里会蠕动,会聚集,还会排出闪闪发光的水银珠。在水银存在的周围,不会被染成黑色。就是水银特别密集的地方,当它蠕动离开后,那里照样恢复透光,也不是黑色。从而可以证明,软(水银)硬(玉)不能结合,水银不会与玉“融为一体”,只会与玉“混在一起”。水银也和其他金属一样,在玉里是不透光的。
其他金属则不同,是坚硬的固体,它们不可能以金属的“真面目”“钻进”玉里,而是以金属的氧化物经溶化分解后“沁进”玉里的,从而改变玉的颜色。所以在盘摩时,我从未发现它们以金属的“真面目”排出体外,而只能看到色沁露出表面。
我曾经做过多次试验,将含有水银的古玉器放在100瓦的台灯下加热,约二十分钟后,在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发现许多水银“钻”出来,一点点,闪闪发光。放置几个月后,水银又“钻”进去,不见了,在放大镜下,却又看不到孔洞。再行加热,它们又照样会“钻”出来。真不可思议,水银在玉里大可以“出入自由”。我认为“水银沁”不应该叫 “水银沁”,而应该更名为“水银钻”。
古玉器的黑色沁到底是什么沁?不是仅凭台灯加放大镜的我所能解答的。
出土古玉器,由于其曾经所处的环境不同,由于埋藏的时间有长有短,也由于产地不同质地有所差别,不可能每一件器物都同时具备上述所有特征。但只要是真正的出土古玉器,特别是时间久远的出土古玉器,经过盘摩或放置相当的时日之后,都会有所变化,都会“说话”。而近现代的仿品,特别是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过的膺品,任你如何盘摩,都像下雨的天,死气沉沉,连古玉器最起码的“润”都无法产生。至于断代,只要能在形制、纹饰、雕工等各方面下工夫,纵然有错,也只是年代有点出入而已,但仍然还是古玉器。
“出土古石” 千千万,随处可见,请问能有几件是由纤维构成的?能有几件含有色沁的?风化疏松了的那件能够变硬变实?裂了的又有那件能够自然弥合?……?什么叫玉,什么叫石,不是很清楚了吗?在学术界,从狭义上说,有的专家只承认和田玉才是真玉,其他就不是真玉。我不敢同意,我认为只要具备上述主要特征的,即是由一朿一朿纤维构成的, 能有色沁的, 有“再生能力” 的, 会“起死回生” 的, 等, 不管产自何地,不管色泽如何,不管硬度高低,不管比重大小,等等,都是玉。它们之间不存在玉与非玉的问题,而只存在等级问题,优劣问题。这就好比紫檀是木,花梨是木,松树、杉木也是木,而决不能因为松树、杉木质地远不如紫檀、花梨,就不承认它们是木是同样的道理。
不少专家、学者大都从玉的“文化”上做文章,我只读了六年半书,没有多少“文化”,只能以自己的藏品为依据,只能站在“玩”的角度上,谈些“玩”的经验,难免有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和前辈们指教。同时,我建议玩髙古瓷的藏友,最好同时玩玩髙古玉器,因为它们之间有某些共性,可以触类旁通,提高悟性。
1999年10月写于佛山
2017年10月下旬略作修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