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言利命仁
论语新编注连载76
《论语新编注》
侯工 著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原《论语•子罕》)
杨伯峻: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钱穆: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贊同命與仁。
详解:
孔学的核心是仁,孔子一生谈论最多的就是仁。《论语》有59章说仁,全书凡举仁158处,《论语》有七篇谈到命,末章还在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怎么能说很少谈仁和命呢?至于利,孔子谈的也不少啊!如“放于利而行,多怨(无论放弃还是放纵利益,无论过分地背离潮流还是过度追随趋势,这些行为都会产生多方埋怨的不良结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被各种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对应的各种道德、法度等规范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小人被利益、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其对应的一套现实运行机制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然而,君子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人经过学习转变成为君子的,所以,君子首先要被利益、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其对应的一套现实运行机制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也就是首先要喻(开导)于利,然后才能被各种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对应的各种道德、法度等规范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喻于义)。
孔子学说是教人向善的,为什么还有人反对呢?因为孔子学说是反对以兽性为基础的丛林法则的,而人类是从兽类脱胎出来的。经孔子学说教化的人具有人性;未经教化的人未免带有兽类的胎记——也就是说,这些人身上带有兽性。兽性的本质是恶;人性的本质是善。有人说人性恶,显然搞错了,他们将兽性当人性了。孔子学说体现的是人性善,所以必然会遭到具有兽性的人的极力反对,这是由他们的兽性本质决定的,因此不必大惊小怪,只要你看看黎乌鸦的反孔叫嚣就会明白。
这一章,杨师解释的显然不符合《论语》实际:孔子说了这么多的利、命、仁,怎么可以说“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而钱师将“利”与“命与仁”分割开来,又不合语法:因为从结构上分析,利与命与仁三者是通过两个“与”字形成三角形的并列关系,三者地位相同,是不可以分割开的——利命仁三角恰好构成一个网形结构。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一般人对“利”的误解,以为孔子清高,只谈义,不谈利,甚至反对追求利益,因而就将“罕”理解为“稀少”,但实际上孔子也收学生交的学费(束脩),从来就不曾离开过利,这样,腐儒就将孔子贬低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了。其实,孔子向来主张求利以道,反对不当得利。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皆属于利,是人追求的东西,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享用)也。言下之意:以其道得之,则可处也。孔子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怎么可能少谈利呢?人们根据杨、钱的解释,往往将儒家看成是不要利益的迂腐的书呆子。民众生活离不开利,儒家不言利就脱离了民众,那还谈什么儒家智慧呢?可见,仁义和利益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依仁义求利益,以利益促仁义。比如现在不言利何以脱贫致富?而脱贫致富后又能提高民众的文化道德。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章呢?“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孔子;罕,关键就在这个“罕”字。古时“罕”字是指捕鸟用的有长柄的小网,一般作网解,引申为范围,且罕字喻意着利命仁三者恰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网形结构——稀少是后起之义;言,谈论;与,交往、联系、引申为逻辑关系、内在联系:利与命与仁三者构成品字形的两两循环关系:一方面,利,表示利益;命表示命运;仁,表示仁德,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依仁得利,得利转命,转命居仁;另一方面,利表示地利,命表示天时,仁表示人和,那么,利与命与仁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和得地利,地利顺天时,天时促人和;这就是三者的三角网形关系,所以孔子用了一个“罕”字。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文:
孔子平时爱好和大家谈论话题的范围多是利益(地利)、命运(天时)、仁德(人和)以及它们之间构成的三角网形状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依仁得利,得利转命,转命居仁;人和得地利,地利顺天时,天时促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