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仁本自然 表里如一
论语新编注连载59
《论语新编注》
侯工 著
仁本自然,表里如一——仁道第七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原《论语·八佾》)
杨伯峻: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钱穆:先生說:“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呀!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如何來運用呀!”
详解:
什么是礼?历来人们都将礼解释为等级秩序,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有人认为:礼是孔子宣传的封建社会秩序,其特点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其实这是对孔子的污蔑,这与孔子对礼的理念大相径庭。孔子的礼,通理,是指天地运行之理,是宇宙万物运动的秩序,亦即自然法则。人类社会不外乎自然,因而同样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孔子的“礼”特指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如果星球运行没有次序,就会发生碰撞,火星撞地球,效果不堪设想。同理,如果人类社会没有“礼”,将会混乱得一塌糊涂。比如,你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你应该马上说对不起,这就是礼,否则就有可能乱成一团。
为什么说孔子的“礼”不是主张等级森严呢?因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是指对人的政治待遇,即最高礼遇,无类,是指不分等级;孔子还提倡“礼不下小人”,下,是卑的意思,“礼不下小人”即“礼不卑小人”,意即施礼时不要看不起普通群众;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礼,如果人为地将人分等级,区别对待,那样反而违反礼了,因为人为的东西违反了自然法则。
什么是乐?乐是人类内心喜乐通过歌舞的自然流露。孔子推崇“乐”,是要发挥乐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和潜移默化作用,而不是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孔子的乐捆绑到封建礼教上去。孔子曾经在欣赏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反映了孔子纯真率直的本性。《诗经》就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保存下来的。《诗经》就是民间“乐”的集大成者。
仁是内心道德情感,必然是人类精神的自然体现。礼,一方面是人类在交往中自然形成的秩序;另一方面是人外在举止规范、程序、仪式。孔子主张内在的道德修养必须和外在的规则、仪式相一致,即自然形成的表里如一。否则就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同理,一个有仁德的人,他一定具有乐观心态,自然会欣赏健康的文艺节目,将那些颓废的靡靡之音拒之于门外。
这一章,孔子阐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修养的素质,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来源。孔子这一要求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必须相一致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个人素质修养和处世为人之道仍有指导意义。一个人对别人的礼貌是不是真诚,取决于他是否有诚意。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泛指一般人;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不仁,没有仁德;如礼何?如,奈,怎样;礼,礼节,礼仪;何;承担;如礼何?——怎样承担起“礼”的责任?人而不仁,重复,表示强调;如乐何?——怎样承担起“乐”的责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文:
孔子说:“仁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而优美的联系,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够将‘礼’做到完美?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仁德,他又怎么能够将‘乐’做得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