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论语新编注续连载51
《论语新编注(续)》
侯工 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杨伯峻: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钱穆:先生說:“父親在,做兒子的只看他志嚮。父死了,該看他行為。在三年內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孝了。”
详解:杨伯峻在()内的注解显然是强加给孔子的。因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是互文。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古人为了简洁和优美,常在诗文中采用互文来修辞。互文,也叫互辞——其方式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由于互文是前后贯穿的,如果说父亲在,儿子无权独立行动,那么父亲死了,儿子还是无权独立行动的,这说得过去吗?再说,父亲在,儿子有能力的,就有权独立工作。
杨、钱两位都不懂互文,将一个人的德行截然分成“父在”和“父没”两部分,这显然是荒唐的,难道人的德行会随着父亲的生死而改变的吗?
古人的“三”是指多的意思,三年是长期的意思,钱先生显然解释错了。
对于孝,中国人一向来比较重视,但到了“五四”,鲁迅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后,孝道逐渐淡薄直至衰落。特别是经过文革批林批孔这样全国性大规模运动以后,孝悌等优秀传统被彻底摧毁。导致许多吃瓜群众至今还认为孝悌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因而觉得对父母不孝是小节,兄弟姐妹不和是稀松平常的。
在历史上,有些人出身地主或有钱人家,为了革命出风头,亲手当众杀了父母,实在令人不齿。其父母悔不当初,如果当初生一块叉烧,还可以餸饭,然而生了忤逆子,却死在不孝子的刀下。呜呼!手刃父母——这要怎样的残忍,才下得了手?
回忆文革历史,曾经发生了多少儿女斗父母、兄弟姐妹互斗和夫妻反目成仇的惨剧?1970年,安徽固镇县张红兵的母亲在家发表了一番对红太阳不敬的言论,让“根正苗红”的张红兵举报为“反革命”,致使两个月后母亲被枪决。这事一直成为张红兵的心病,给他造成多年来内心痛苦。薄西来在文革时,为了向红太阳表明心迹,居然在其父批斗会上踹断了父亲的两条肋骨。如今,三肥为了皇位,竟然会向哥哥下毒手——这就是所谓的大义灭亲,实际上不孝不悌,违反了基本伦理,令人恶心反感,嗤之以鼻。
凡此种种,不孝不悌,对社会道德造成极大的破坏。作为父母,有谁希望子女忤逆?作为兄弟姐妹,有谁希望同胞骨肉视如寇仇?
家庭是社会细胞。孝悌是家庭稳定的凝聚力。没有孝悌,家庭破碎,必然造成社会动荡,因此,重新倡导孝悌风尚,在新时代赋予新的内容,做到父慈子孝,兄弟姐妹相敬如宾,夫妻举案齐眉,必然开一代新风,社会暴戾恣睢之风当有极大改观。
带头反孔的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根本不理解“父之道”的含意。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道,是仁道,是圣人之道。死,是坚持、固守的意思。朝,开始;夕,终结。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不蒙昧)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这里的“父之道”,显然是指父亲曾经践行的圣人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鲁迅思想前卫,带头改变了。改变的结果,就是偷窥嫂子洗澡,导致兄弟反目,成为不孝不悌的典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文:孔子说:“一个人,无论他的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看他的志向和行为。如果他长期没有改变父母践行的仁道,那么就做到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