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论语新编注连载47
《论语新编注》
緾中说禅 著
侯工注释整理
【】内为鄙人注释或添加语。
网友云:凡不同我者,皆为腐儒,这是多么有力的辩驳啊?古今中外万千儒者皆为腐儒,唯我独尊,你不觉得孤独吗?不知这唯有你才能弄懂的儒学,如何应用于世?
窃以为,唯我独尊者,必以强权压制其他。鄙人只不过指出阁下列举的两个观点为腐儒,并非“凡不同我者,皆为腐儒”。阁下说:“中国没有宗教但儒学实际上扮演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或伊斯兰教的角色。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儒学大师,他们总是扮演着帝王之师。儒学是一门专为统治者服务的学问。知道今天那些新儒学的代表们的理想就是将儒学变成国教,这说明了这么这门学问只有和权力结合才有生命力。”——请问,“儒学大师”可以代表孔子吗?他们的理论可以代表真正的儒学吗?不要以为玻璃可以代替钻石,黄铜可以冒充黄金。
如果说唯我独尊,只能理解为历史上只有一个孔子。唯有孔子尊,腐儒们不过垃圾而已。】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作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钱穆:先生说:“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详解:
本章重点,就在于“同”与“和”。“同”,会意字,“冃+口”,“冃”,重复。何谓“同”?就是通过口头上的不断重复达到聚集。当然,这反映着孔子时代的特征。实际上,这口头上的限制并不需要。例如:文化就是一种“同”,文化,从开始的口头传播到现在的网络传播,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不断重复达到聚集”的效果;“宗教”更是一种“同”,所谓的教义、教宗等等,就是一种“不断重复达到聚集”的玩意;“科学”一样是“同”,科学【通过】“不断重复的实验”达到“同一”的效果,是其成立的基础,也是科学得以聚集的基础。
总之,文化、科学、宗教等等,以及一切社会结构中的一切玩意儿,本质上都是“同”,都是“不断重复达到聚集”的玩意儿。“哲学”之类的玩意儿,无论唯心、唯物、一元、多元、辨证、诡辩,同样是这样。这一切,本质上都是小人之学,在“人不知”的世界,其学也只能是小人之学。
聚集,本质上都不过为了一己之私利。在资本【主导】的国家、年代,资本就的最大的“同”。社会上的任何现象、言论,都在“不断重复”达到聚集在资本之“同”的大旗之下,而一切的文化,本质上不过是“资本”的【表现形式】。
“和”,去声,就是“相应”。“天人相应”、“心手相应”,“桴鼓相应”,诸如此类,都是表达了“和”与“相应”。在孔子那里,在君子眼中,只有“天人相应”,却没有所谓“天人合一”的小人之说。注意,这里的相应,超越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应手【应手,是指熟练操作,得心应手 ;应手物,是指能够熟练操作的物体,如用刀切菜,刀就是应手物。】”,那不过依然在共业【佛教用语。所谓共业,就是由大众行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业因与业果。譬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之共业,一乡镇有一乡镇之共业,一县市就有一县市之共业,省有省之共业,国家就有国家之共业,社会就有社会之共业。】的境界之中,而一般人的理解,连海德格尔所说的“应手”都达不到。
人类社会,【是】“地”的一种形态,不过是“天人相应”而成,无所谓“天”,无所谓“人”,“天人相应”而成这人类社会这“地”的特殊形态。天,“地人相应”而成;人,“天地相应”而成;地,“天人相应”而成。成无所成,不过是相续相缠,相应而已。
孔子在本章里,揭示“天地人”结构最重要之一的关系,就是“相应”,就是“和”。就如同音乐中的即兴演奏,这宇宙就在这相续相缠中“和”、“相应” ,这里没有任何需要“不断重复”去达到聚集的。企图通过“不断重复”去聚集点什么玩意、抓住点什么玩意,不过是小人“我”之私心相应之妄想。
而君子之间,也只是相应;君子于所在的时代、社会,所对应的“天地人”结构中,也只是相应。就如同空谷与空谷的对话,可以风雷激荡、可以溪水潺潺,可以幻化出天地间所有的神奇与风景,但却依然只是空谷与空谷的对话,空谷与空谷的相应,如此而已。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相应而不聚集,小人聚集而不相应。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钱穆:先生说:“君子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小人恰恰和此相反。”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详解:
以上一、三解,将解释落在“好事、坏事”上,是完全的胡解,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论语》中,“美、恶”对举,是有特定含义的。至于钱某人是否知道,由于其解释里没有指明,所以就探究了。但原来通常的分句是错误的,正确的分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后面的《论语》中,有这么一条: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也就是说,“美、恶”是关乎人的品行的,用现代的话,大致就类似于说“美德、恶行”。在孔子眼里,德行是合一的。说德就是说行,说行也就是说德。何谓德?就是“得”。孔子讲究的是“行必果”,必须有所得。而这“得”,不是个人利益上的,而是在品行上的“得”。注意,这里的品行,推而广之,可以关乎家、国、天下。人,有其德行;天下,亦有其德行。这种德行,在孔子眼里,不是没有“美恶”之分的,而是“美恶”分明的。
“之”,这里不是结构助词,而是其本义,动词。在远古文字里,是一个象形字,象征着树木的枝茎等不断长大,引申为“生出,滋长”的意思。
通常的错误分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将这里的“人”看成是别人。将君子和别人打成两橛,然后君子似乎有特殊的魔力,能够成就别人的“美、恶”;相同的逻辑也被用在小人身上。其实,本章探究的,是一个如何成为君子、小人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泛指的。
君子、小人,都是一种“德行“,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并不是一个诸如毕业证之类的东西。原句倒装,相应句子等于“人之美而君子成,人之恶而君子不成。小人反是”。
人,本无所谓君子小人,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见闻学行”而来的。人,不断滋生出美德,而杜绝恶行,就能成为君子;反之,就成为小人。这是和孔子人人皆可尧舜的想法相一致的。【在相同自然条件下,】人人均等,最终能成为什么,关键是看你自己“之美”还是“之恶”。
正因为有此,才有修身的必要,才一切自足,不需要去求任何外面的神力。因为一切外力,都不可能替代你去“之”,你的生长只能是你的生长,你的德行只能是你的德行,没有任何上帝可以替代。孔子从来不会相信,那些被所谓上帝一救就可以永生的无聊谎言。孔子只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切都由每个人自己的力量生发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 “自强不息”传统的逻辑所在。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人不断滋生美德,君子成就;人不断滋生恶行,君子不成。小人的成就与此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