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论语新解连载42
《论语新解》
緾中说禅 著
侯工注释整理
【】内为鄙人注释或添加语。
【窃以为,真实孔子表现在6个方面:
1.政治上,反对以等级制为基础的苛政和暴政,主张无等级的仁政。(苛政猛于虎。天下归仁。)
2.伦理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主张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国君应该成为国民的榜样;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臣子要依法办事,要监督和规劝国君的言行,如果做不到,就要离开岗位;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父亲要做儿子的表率;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儿子既要孝顺父亲,又要有独立奋斗精神。——这是最初的法治精神。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能一成不变地只看得起聪明的而看不起愚笨的学生。(唯上智下愚不移,有教无类。)
4.管理上,主张启蒙教化,反对愚民。民众当下适合的,放任民众去践行;民众当下不适合的,普及知识,放任民众运用智慧去创造、创新。(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
5.哲学上,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仁者爱人也,……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礼是指法律和秩序,乐是指文艺和精神愉悦。德治教化是指上层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6.行为上:敬业,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杨伯峻:子贡道:“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孔子说:“赐,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钱穆: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这些加在别人身上。” 先生说:“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
李泽厚: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什么东西给我,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呀,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
详解:
本章重点在何谓“加”?上面与通常都解释为“施加、强加”,其实,这都是“加”的延伸意思。“加”,从“口”而用“力”,十分形象,本义是虚报、夸大其辞、说过头话、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把本来没有的添加上去、诬枉。子贡自己不想诬枉别人,也不希望别人诬枉自己。孔子认为,这不是子贡所能办到的。其实,何只子贡,只要是社会中的人,只要是在“人不知”中的人,就不可能办到,连孔子自己也不能办到。
这子贡,从来就没明白孔子,依然继续他的“一而贯之”的名言游戏,本章又来了一个“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又发着“我不想别人诬枉我,我也不想诬枉别人”的梦。但在当下现实中,这种玩意从来就不可能“一而贯之”,从来就是幻想,不可能实现。一个人对别人的评论、观察,“不患”地在其角度上,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不可能“无加”于观察结果之外,在现实的当下,在“人与人”的观察中,显然也不可能,这种“无加”的把戏如果被当成一个目标去追求,就是大傻瓜,就像企图在量子力学中排除观察者状态的影响一样。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明白这个道理,一句“赐也,非尔所及也”,说白了,就是“子贡,别脑子进水、白日做梦”。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我不想别人诬枉我,我也不想诬枉别人。”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达到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杨伯峻: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钱穆: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李泽厚: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对。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对。我是用一个基本看法来贯串它们。”
详解:
本章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所有的解释,都把孔子的“一以贯之”当成用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看法、一种逻辑、一个上帝、一种主义为基础的子贡类的“一而贯之”。当然,这种观念很常识。人,从最原始的对自然神秘的崇拜,把自然、天、神秘力量当“一”,到巫教类的,把人与自然、上帝、天之间某种灵魂类的沟通、神秘的感应为“一”,再到所谓的理、道、梵、绝对精神、自然规律、科学知识、资本力量、拜物教等等为“一”。人如浮萍,总要寻“一”为依靠,甚至要弄一个所谓的“人”出来,“人道主义”一番,其实都如喝鹿趁阳焰,自渎闹剧一场。
“一以贯之”,可一者,必是“不患”者,对于现实中的人,最基础的、最前提性的、最可“一”的,就是当下的现实本身,一切离开当下现实的,都非一。如前所说,《论语》的关键在承担,承担什么?就是承担这当下的现实,必须首先承担这当下的现实,才可能有改造、超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就是“一以贯之”的另一种说法,直下承担,才可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才可能“一以贯之”,否则就只能继续制造些名言的垃圾来延续自欺欺人的把戏。
“之”,没有具体所指,可以泛指一切当下现实中一切的东西,可以是具体现象,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理论,可以包括现实人生中一切可以被“识”的东西。多学并不能识之,如果不能当下承担,所谓的多学,不过是名言游戏。孔子所认为的“学”,都是以对现实的直下承担为前提的,也就是以“一以贯之”为前提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子贡啊,你把我当成不断学习从而了解现实当下的人吗?”子贡回答:“对,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直下承担当下现实而贯通它。”
【这一章,孔子承认自己的知识,不是单纯来自书本,主要还是来自实践。孔子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一切真知灼见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理论都要接受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