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自由行 //www.sinovision.net/?2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论语新解》连载10

已有 896 次阅读2017-1-17 10:31 分享到微信

《论语新解》连载10

    《论语新解》

    緾中说禅

    侯工注释整理

    【】内为鄙人注释或添加语。

    【《论语》原来的排序带有随意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读者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有将《论语》重新排序,说理才有条理性,才能符合孔子的本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系统。】

    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详解:这一章很奇怪,仿佛毫无来由。,俩诸侯国,怎么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地折腾两遍就和圣人之道搭上界了?其实,这一章是顺着上一章从人不知人不相人不愠的大道而来的。

    说起,都知道是孔子时代的强国。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其以霸术而行,终成霸业霸术霸业,是以人之为前提的:对内以法制民、对外以武制敌,强调的是以暴制暴、以力制力、以恶制恶。这种类型的国家,自古以来从来不缺,是人不知所必然导致的社会结构。这种类型的国家,在当代依然被视为最先进的、必须效仿的对象。而在儒家、《论语》看来,这种齐式国家,不过是人不知的衍生物。

    人不知的世界,人之恶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在当代经济社会里,扒掉一切伪装,唯一的动力就是人之私欲。利益是经济社会里最高的准则。法律是为保障各种利益而存在的。但在儒家看来,恶只能引发恶。制恶以法只能是权宜之法。诱人以利只能生人以怨,只能使得贫而谄,富而骄人不知状态愈发严重,直至不可救药,然后玉石俱焚,再死灰复燃地重新开始人不知所惯有的恶性循环。

    为转化这种人不知贫而谄,富而骄,要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就有了齐一变,至於鲁”——企图通过改变以恶为前提的霸术霸业齐式国家模式,【而】变为鲁式国家模式。何谓鲁式国家?鲁国,在孔子时代是打着以、以治国的典型,号称传承着被孔子当成典范的周公之仁德。以、以治国,强调善的力量,对于一个习惯于以恶为前提的人不知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相比齐式国家模式,鲁式国家模式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所以才有齐一变,至於鲁的说法。

    但在人不知的世界,以为善,标榜其,往往使得所谓的成为伪善,成为另一种。而当时的鲁国,虽然打着”“的旗号,但在孔子看来,这只能是假,不是儒家、《论语》所说的”“。而当这种假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以此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后,贫而谄,富而骄的局面依然会出现。因此,这种鲁式国家模式并不能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这种鲁式国家模式依然只是人不知世界的一个变种。

    要转化这种人不知贫而谄,富而骄,要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靠齐式鲁式招数都是没用的,必须要鲁一变,至於道。何谓?就是从人不知【愚昧人】人不相【文化人】人不愠【文明人】,最终成就圣人之道。人不知的世界,以不生为相【没有形成善的环境】,因此要对之不相【改良】,去掉不生之相【清除阻碍善的因素】,从而扬其善;人不知的世界,【又】以不灭为相,因此要对之不相【变革】,去掉不灭之相【清除助长恶的因素】,从而惩其恶。在人不知的世界,扬其善、惩其恶,就是不相贫富诸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人不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要成就人不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能如齐式模式那样光立其恶而惩其恶,也不能如鲁式模式那样光立其善而扬其善,必须善恶并举、文武并重,所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这是儒家的一贯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扬其善、惩其恶,不相贫富诸相,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达到人不相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进而实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不愠的大同世界。由此可见,本章仿佛毫无头绪的话,其实是和前几章一脉相承的。【这就是重新排序的意义,如果像以前那样,就无法理解这一章的内涵了。】

    《论语》成书以来,解者无数,皆不得要领,就是因为其人都没能把握这个人不知人不相人不愠的关系,当然也就只能对《论语》肢解、胡解了。这样的人,【根本不懂《论语》,】又有什么资格论《论语》之语?又有什么资格喊打倒孔家店?本ID今还《论语》以本来面目,就是要对宋明腐儒、五四【运动】竖子、六六【文革】小儿不相【正本清源】之,如果没有宋明腐儒、五四竖子、六六小儿的乱相【肆意篡孔反孔】,本ID也不必行此不相之相【重新排序、注解,以正本清源】。儒家走的是刚猛的路子,不是老好人,不能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真想了解《论语》的人必须时刻把握的。

    【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白话文:

孔子说:齐国是以暴政治国的,鲁国是以仁德治国的,齐国式的国家经过改革可以成为鲁国式的国家,鲁国式的国家经过改革可以成为行圣人之道的国家。】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详解:这一章,七个字,没一个难【解】字,但千古以来,都是错解。所有的解释,基本都按朱熹《论语集注》而来。朱熹认为:放,依也。按这解释,就发上声了。而后来所有的解释基本都成了如果一切行事以求利为目标,就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或自己心中容易产生怨恨),最多就把解释为放纵,基本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把当成恶的,或者是引发的事情。

    而实际上,如果真的就是,那为什么不直接用依于利而行,多怨。,这样不更清楚?后世论诗有所谓诗眼,好诗的诗眼是不能改的,就像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就没法改,在汉语中,就再也找不到一个字可以替代的。而《论语》时代虽无诗眼一说,但《论语》,中文第一书,里面的用字有着中文第一书应有的准确性与不可更改性。试想,那沐猴而冠的吕不韦纠集些三教九流之人弄了本杂说《吕氏春秋》都敢吹嘘一字千金,改一字都不行,又何况这中文第一书的《论语》呢?

    ,应该发去声,包含放弃、放纵的意思。可能所有人都要问,放弃放纵,这两个意思不刚好【相】反了?在这句里,放弃意味着不按行事。既然不按行事,又何来放纵?而放纵意味着惟利是图、放纵而行。既然是惟利是图,就谈不上放弃了。放弃的不能放纵放纵的就不放弃,放弃利益和放纵利益,两个极端,怎么能同时出现在的解释里?其实,正是这字包含了这表面上相反的两个意思,才使得这字成为诗眼而不可更改。《论语》,中文第一书,不仅仅道理上,连用字这么小的细节上,也可以傲视千古。这个字,绝对算得上一字而有神

    放于利而行,多怨。就是无论放弃还是放纵而行,都会产生多怨的结果。其实,现在的人对于这句话,肯定会更容易理解。计划经济年代,都是放弃而行,结果是多怨;而市场经济年代,放纵而行,结果还是多怨。这句话的合理与高明之处,从这两个时代的对比中,就不难发现了。更高明的是,这两种相反的情况,用一个字就包含了,这就像伯牙之高山流水”——唯一可惜的是,千古以来,竟然罕有知音。本ID这里发前人所未发,也算当一回子期【知音者】了。

    的放纵与放弃都是不对的,这和上一章所说的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的精神是一致的。模式代表的是对的放纵,而模式代表的是对的放弃,这都违背了圣人之道善恶并举、文武并重,一阴一阳、文武之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必须要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最终归于圣人之道。而不单单指通常理解的利益利益是一个后起义,的本义是锋利,在人不知的社会,利益当然是最锋利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就是贫富之相。但更重要的是,除了表现为静态的利益,也表现为一种动态趋势性,这里,更多体现出其本义锋利来了。

    就算同在人不知的社会里,水平也有高低之分。人不知必然有,但少怨总比多怨好,用现代术语,就是社会矛盾缓和总比社会矛盾激化要好。放于利而行,多怨。说的就是人不知社会的一个总规律,即无论放弃还是放纵而行,都会使得增加,都会最终使得社会矛盾激化。而总是相对的,站在贫富之相上,对的放纵,往往就意味着对的放弃,反之亦然。

    要实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人不相,就绝对不能违背放于利而行,多怨。人不知社会的总规律,绝对不能放弃或放纵而行,要充分把握其,所谓用其刃而不被其刃所伤。只有这样,才可以有资格谈论对贫富诸相的不相,否则,连之所向都无所把握,又如何能不相其最终结果的贫富诸相呢?行圣人之道的君子,首先要是知人【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如果自己都还不知,又如何去让人不知之相【蒙昧现象】不相【进行启蒙,使之改变】?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不尽量用这世界上的知识武装自己,是没资格当儒者的。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白话文:

孔子说:无论放弃还是放纵利益,无论过分地背离潮流还是追随趋势,这些行为都会产生多方埋怨的不良结果。

孔子在这里提醒改革者要把握好的问题,力度小了,效果不明显,力度大了,过犹不及。】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