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论语》第一章《学而》试解(1)
作者:侯工
孔子生前说过很多话,《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在孔子去世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孔子的一些主要观点,然后蒐集成册,免不了有疏漏和加入个人的偏见,再加上历代儒生揣摸皇上圣意的曲解,使《论语》的解读远离了孔子的原意,甚至与原意相反。显然,历代帝王钦定的《论语》注解,其目的不是诠释孔子的学说而是为帝王的独裁专制服务。
为了正本清源,据我的理解,对《论语》第一章《学而》试解读之,权当抛砖引玉,谨请方家雅正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是《论语》开篇第一章,是提纲挈领,是整部《论语》的总纲,提出论语的核心思想和主张。
《学而》整章的主要人物是君子,第一句的主语当然是君子。可见,《论语》说的是君子学。
这一章的题目是《学而》,其重点在“学”,“学”是指“学习”,学习是指“学”和“习”,“学”什么?学君子之道,君子经过修学和实践而成圣人,所以,君子之道也就是圣人之道。道,即客观规律以及由其升华的理论。圣人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普世价值。圣人是指学识、修行、智慧、道德都臻于完美的人。与“学”并行的是“校”——指对照,校对,体会。以“圣人”学为参照,学之效之体会之,从而使自己也成为“圣人”,并且通过不断地“校对”(学习、体会、实践)。就像一块表,要不断地“校对”,才会“准时”。又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必须根据路况不断修正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
“学”包括“见、听、闻、尝、触”,也就是通过人的眼耳鼻口手五官来“看象、听音、闻气味、尝味道、触摸物体、”客观世界和“领会、校对、仿效”圣人先哲的理论;“习”原字是羽字下一个日(后来误成白),意指小鸟在日光下练习飞翔,其意思是实践,即实践圣人之道,包括自己的经验总结和圣人先哲的理论,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其错误,再升华至理论。
“时”是指天时,即客观形势,世界潮流,圣人之道必须符合天时。一般人将“时”理解为依时、时时、经常等显然是浅陋而不合孔子原意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触摸现实,“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遵循客观规律,顺应世界潮流,行成圣人之道,这样,不是也开心快乐吗?“不亦说乎”——说,同悦。
这一句突出“天时”。
“有”,“友”之通假,而不是有无的有。“朋”,“凤”之古字,本义为凤凰。“朋自远方来”,“有凤来仪”的意思[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有凤来仪”之地,即行“圣人之道”之地,是为灵地。而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行“圣人之道”之君子“自远方来”,就是“有凤来仪”。“仪”是准则、楷模的意思。“朋自远方来”干什么?宣讲圣人之道以其作为准则,并且显示圣人的形象作为楷模。以“圣人之道”校准之,教化之,使圣人之道得以传承和普及。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朋友在遥远的地方,而且还指“圣人之道”源远而流长。“方”,不是方向的方,而是“旁”的通假,广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指方行如海面一样广阔。君子“行”圣人之道,是“方行”,也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使圣人之道得以普及于世。
“自”,不是介词。文言文的“自远方来”不是白话文的“来自远方”,“自”,依旧、依然的意思。依旧、依然“有凤来仪”,指“圣人之道”源源不断。“来”,由彼至此、由远及近,浩浩汤汤,犹如海潮澎湃,天地浩然正气升腾之景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联手而成为朋友,并且因为共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然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此、由远及近,犹如旭日光芒,又如海潮澎湃,将“圣人之道”传播于八方,以圣人之道校准之,教化之,使“圣人之道”普及于天下,这样,不是也太平盛世吗?“不亦乐乎”。“乐”音yue,指箫韶九成,盛世之象。
这一句突出地利。
“人不知而不愠”,“知”是“智”的古字,“人不知”是指“人没有智慧”。“人”这里特指那些不能“学”、“习”“圣人之道”的人,也就是行“圣人之道”时需要“校准之,教化之,普及之”的人。由于他们不善于学习,所以没有智慧。
“愠”,发yun音,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去声,“生气、愤怒”的意思,这里应该发上声,是“郁结、蒙塞”的意思。《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其中的“愠”就是发上声,解释为“郁结、蒙塞”。“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也就是说,行“圣人之道”的人使“人不知(智)”里的人不“愠”。“愠”的根源在于“不知(智)”,一个人“不知(智)”,各种不好的情绪就会“郁结、蒙塞”其中,就会生病。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智)”的人组成,那么同样要“愠”,同样要生出“郁结”来,所谓家庭纠纷、群体事件、国际争端等等,都是由“不知(智)”而“愠(郁结、蒙塞)”的结果。
一个成功人士,一个和睦家庭,一个政通人和的国家,一个大同和平世界,其前提必然是“不愠”的,行“圣人之道”的人就是要使得“不知(没有智慧)之人”变得“不愠(达观、开朗、明智)”,使得“不知之世界(野蛮、落后)”变得“不愠(文明、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现实社会在未普及“圣人之道”前,大多数人仍然是不能“学”、“习”、“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没有“圣人之道”的智慧,而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如“春风化雨”般地润化他们,把“没有智慧的人”教化成“没有郁结(达观、开朗、明智)的人”,把“没有智慧的世界”衍变成“没有郁结(文明、进步)的世界”,这样,不也是君子行圣人之道吗?“不亦君子乎”——才能算是真正行“圣人之道”的人。
这一句突出人和。
这一章通过三个“不亦”分别讲述了君子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学习、实践圣人之道,在提高自己的学识、修行、智慧、道德的同时,与同道朋友一起成为社会的楷模,帮助和带动后进人士,使他们也在学识、修行、智慧、道德等方面得以提高,从而实现统一于普世价值观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