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侯工:3、问题森林的形状
地球、月球以及太空星系构成问题森林
上次我有意吊起了老张的胃口,搞得他整日“啰啰挛”——坐立不安的样子。老张总是认为:这么多问题树,集合起来应该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怎么老吴说不是呢?究竟这个问题森林是个什么形状?第二天,老张忍不住了,一大早就约我去喝茶。还没有坐定,老张就迫不及待地说:
“老吴,现在该是书接上一回了吧?”
“这茶很烫,急不得。——上回说到哪里啦?”
“说到问题森林的形状了,我说这么多问题树集合在到一起,肯定是无边无际的大森林,而你偏偏说问题森林是个圆形的东东?”
“哪,老张,请你留心啦,现在揭钟开故啦!——树形根部抽象化的形状应该是‘锥形体’的尖端。尖端,即可以理解为无限小,将这些无限小的尖端汇集在一起当然也是无限小。这些尖端集合在一起就形成球心,树干和树枝就形成球体,树叶冠面就形成球面。”
“那么就请你说说这球面吧。”
“不。我还是先说说平面。”
“老吴你这不是抬杠吗?怎么扯到平面上去了?”
“老张你有所不知,有这平面作对比,你才能更好地理解球面。平面这玩意儿有个特点:平面上的点方位相同,性质也相同,千人一面,张三和李四长得一模一样,你分不出谁是谁。一个手机屏幕大的平面就可以容纳无限多个点。垂直于平面的直线是平行线,无论走多远也不会相交。在平面世界里,时间面是一个平面,所有东西都在一个平面上,原来有多少,现在仍然有多少,亿万年之后还是这么多,不会多一个,也不会少一个,没有生,也没有死,两个大小相同石子可以捏合成一个大小不变的石子,也可以随时反过来,由一粒石子分开成为两个同原来一样大小的两个。如果你走过一条独木桥的时候,正好对面也有一个人从这条独木桥走过来,你和那个人碰面的时候就无须闪避而毫无感觉地各自走向对岸,甚至公路上可以有无数的汽车互相对开而不会发生碰撞。”
“那就没有交通事故啦。——好象是天方夜谭。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平面上的点不分彼此,互相之间可以无限地重合在一起。”
“这篮球场也是个平面了,怎么打球的时候还会人撞人呢?”
“篮球场并不是平面。”
“手机屏幕这么平,是不是平面?”
“不是。平面这个概念来自人类的错觉,当初人们将局部的现象,比如将平静的水面当作平面,然后将它抽象为“平面”概念,后来被欧几里得将它提升为几何图形。并且作出平面的定义。”
“我记得,平面的定义是:‘在空间中,到两点距离相同的点的轨迹。’”
“可是在宇宙里,由于宇宙是个球面,所以不存在到两点距离相同的点的轨迹。所以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正如你说的,确是天方夜谭。”
“可是,包括欧几里得在内的传统数学为人类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不能说它无用吧?”
“我没有说它无用,而是说它有局限性。比如,木工的工具是用来加工木头的,可以用来制造木质家具,你说有没有用?”
“嗯,有用。”
“有用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说的。如果拿来加工金属,制造汽车就显出其局限性了。传统数学用来解决一般的科学问题还是可以的,但是用来解决宇宙问题就显出其局限性来了。”
“看来很有必要设立一门宇宙数学,用来解决宇宙问题。”
“那当然好啦!另外,传统数学还是训练人类思维逻辑能力的工具,数学不好的人,可能会成为浪漫的诗人,但是不能成为科学的决策者。”
“据说有一个领袖级人物数学考了个0分,打仗还可以,但是搞经济建设就一团糟了。”
“老吴,这是题外话了。——人类生活于自然界,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数的概念,又在比较中有了数的大小的概念,通过对数的运算产生了算术;同时对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定义出点、线、面、各种多边形和多面体等,对物体的形状的测量、计算产生了几何学。算术和几何学构成了传统数学。长期以来,人类以传统数学为工具,确实解决了大部分自然科学问题,因此人类从不怀疑传统数学的正确性,以为数学是完全符合自然的,几乎可以解决自然界的所有问题。但是,今天,自然科学遇到了瓶颈,很多科学问题不能解决,例如宇宙是如何运动的?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哪里是宇宙的边缘?我们处在宇宙的什么位置?我认为问题出在传统数学上,归因于它存在着局限性。”
“请你说具体一点。”
“比如数学的数理逻辑性是人的主观理念,而不完全是自然的真实反映。比如二分法悖论:这是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个悖论: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显然这个结论不符合客观实际,但是在数理逻辑上无可挑剔。”
“既然说不符合客观实际,怎么又说在数理上无可挑剔?”
“这是数学上的极限问题,不符合客观实际。传统数学的数的变化是连续的,而宇宙运动变化是不连续的。”
“请你证明给我看。”
“我举极限圆为例。请你先看看我是如何证明的:设圆的周长为S,半径为r,圆的膨胀率为P,则有:
“P=[2π(r+Δr)- 2πr]/ 2π(r+Δr)= Δr/ (r+Δr) (1)
“因为物质不能创生,宇宙的物质总量有最大值,因此对P取最大值,在宇宙里,r趋于的‘最大值’相当于无穷大,所以得:
“P(r→最大值)= Δr/ (r+Δr) =0 (2)
“(2)表示:当r 到达最大值时,宇宙球面不可能再膨胀了,也就是Δr为0了。于是:
“Δr=0r+0Δr=0+0Δr=0 (3)
“所以膨胀圆逼近最大值即极限值时Δr与r无关。
“设膨胀圆的极限半径为R,则有:
“R=r+Δr (4)
“因为膨胀圆逼近最大值时Δr与r无关,故令r=0,将Δr=0和r=0代入(4),则有:
“R=0;
“又因为:S= 2πr (5)
“对(5)的r取极限,得:
“lim(S→0)2πr =0
“所以收敛极限圆的半径r=0。从而证明膨胀圆和收敛圆的极限半径均为0。因为直线和点的半径均为0,所以动态圆的极限表现为一条直线,也可以表现为一个点——也就是它的运动经历点。”
“你为什么可以令r=0?r不是有实际量值的吗?”
“因为Δr=0r+0Δr=0+0Δr=0, (3)
“在(3)里,由于0乘r等于0,r已经为0了,所以Δr与r无关。既然Δr与r无关,那么就可以令r为任意数了,令r=0是解题的需要。”
“按照数学对极限的概念,膨胀率的极限只能逼近0而不能等于0。”
“这是因为传统定义数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宇宙球面的半径可以无限膨胀下去,在传统数学里,数的极限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其实这只是人类的主观猜测,并不符合宇宙是有限的这个实际。实际上宇宙的物质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有最大值,物质分解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是最小粒子,所以也有最小值。如果从微分的角度分析,由于传统数学只有更小而没有最小,因此r的变量以微分dr表示,根据微分定义,dr没有最小值,只可逼近0,而不可触及0。但是在物理学中,物质的运动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进行的,每一份r可以用Δr表示。最小量的一份Δr直接与0接触或者超越0,也就是说,当其运动到逼近极限时就会出现一份Δr刚好达到或者超过极限点0,使运动到达极限继而超越极限,从而使运动能够进入到新一轮的循环。例如黑夜的极限点是00:00,按照传统数学的概念,时间增量dt只能无限地逼近00:00点,永远也不可能超越00:00点,但是时间是以一份一份Δt进行的,当时间逼近00:00点时,就会有一份时间Δt刚好到达或者跨越了00:00点,从而进入第二天的白昼。显然,动态圆的膨胀与收敛以及宇宙的循环,包括所有物质的及物质表现形式的运动与昼夜交替的道理是一样的。”
“怎么又说在数理逻辑上是无可挑剔的呢?”
“如果按照这样运动方式编辑成计算机程序,然后命令它执行这个程序,计算机就会控制标的物按照程序运动,那么标的物就永远到达不了D点,所以说在数理逻辑上是无可挑剔的。”
“这样的程序有意义吗?”
“当然有啦!为了防止潜水艇在下潜的过程中碰撞海底,所以根据芝诺的悖论原理,给潜水艇设计了下潜程序,使潜水艇下潜到某一距离定值量作为极限点D,从而避免了潜水艇碰撞海底。”
“这么说,人为的程序也应该是一种客观实际吧?”
“在广义上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客观实际,包括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产品。只有在狭义上,才将电脑程序划为非客观现实的东东。”
“老吴,你敢于突破传统数学的局限性,这可是大智慧啊!”
“不敢当。在数学上,还没有人证明圆的膨胀有极限。这是我一家之言。还请你明鉴。不过正如你所说的话,科学界应该设立一门与传统静态数学不同的宇宙动态数学。”
“老吴,我们越扯越远了。还是说说球面与平面有什么不同吧?”
“球面上的点与平面上的点不同,平面上的点没有半径,不占有空间;而球面上的点是半径为0的圆,所以占有空间,并且各自都有不同的方位,所以球面上的点称为质点;与平面上的垂线不同,球面上的垂线就好比刺猬身上的刺,每一根刺都指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宇宙上的质点是不能重合的。由于每个质点都占有固定的空间,因此是有限的,从而在运动时,导致点与点之间发生碰撞。”
“所以踢足球时就会将球打到门柱上去了?”
“是啊。也是由于每个质点都不相同的原因,你在自然界里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在全世界也找不到两张相同的面孔,即使双胞胎也能分辨开来。”
“可是有两张相同的钱币啊!”
“这也是一种错觉。你认为两张钱币是相同的,可是用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差异很大。纸里面的纤维结构互不相同,印刷的图案也有很大的差别。坏人正是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制造假币的。”
“如果在平面世界里,他们就能造出完全没有差别的假币来吗?”
“是这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客观事物的形状问题正说明了各自的独立性,而人的主观里无法确定这种独立性,从而导致两者性质的不同:人为的想象往往觉得很清晰,但看不见摸不到。比如人类思维对形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聪明的人类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了大量的精确的几何图形,但自然界真正的形状并不是如此——自然界没有标准的正方形,不存在标准的圆形,也找不到正立体形状。人们常常以‘水平’来作为平面的标准,但恰恰水面都不是平的——水手们都清楚,海面上先看到的是来船的桅杆。因为地球是个球面,有谁能够在球面上发现平面呢?”
“确实是这样。老吴,我听你说着,就有一种做梦的感觉——我想象的东西都象是在梦境里的一样——现在我想到了一棵树,但是我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
“是这样的。如果你将它画出来,别人只会说:‘画得太好了,象真的树一样。’但没有人会说:‘这真的是一棵树。’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甚至与自然完全不符的想象说明了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老吴,你使我想起另一面:自然的形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想象不出来,也描述不出来。你可以说眼前这棵树高大,可是楼房也高大啊,或者说它茂密,但是草丛也茂密啊。总之你怎么形容它,也不能将它的形状准确地讲述出来。”
“老张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艺术家能够雕塑出精美的花鸟鱼虫,也能绘画出逼真的惊涛骇浪,但与天然的东西仍有天壤之别。”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们永远创作不完的题材,因为人类有限的思维永远穷尽不了无限的自然。也许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往往产生错误的原因吧?”
“是的。老张,你注意到没有,自然形状与人为形状是互为对立的并且本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用刀斧砍树、用金刚锯分解石块,就是以人为加给自然形状的情形。同样道理,建筑物的破损,人文古痕迹的自然风化,是自然反加给人为形状的情形。问题的分类正是依据它们的对撼关系——它能让我们得到这样的启发:任何以人为理念强加于自然的行为都会遭遇抗拒,最终还是要回归于自然,无论什么强大的生命,都不可能万寿无疆,甚至宇宙本身,也有生命的周期。所以分清精神意识与自然存在的界线,正是人类认识世界,去掉狂妄,走向天人和谐的关键。”
“老吴,话又说回来,你说宇宙是个球面,我们处在球面的什么位置?我总觉得处在宇宙的中心,晚上你可看到周围都布满星球。”
“老张啊,这又是一种错觉。”
“错觉还蛮多的哦!这不是明摆的事实吗?怎么又是错觉啦?请你解释清楚。”
“这个问题还不是讨论的时候。现在只能告诉你,宇宙运动是以时间来判断的。时间一秒一秒,准确地说,是一瞬间一瞬间地走过,那么宇宙也就随着一步一步地走过。现在这一瞬间,就是宇宙的边缘。我们在这一瞬间,就是在宇宙的边缘,所以我们不是在宇宙的中心,而是在宇宙的边缘。”
听到这里,老张陷入了沉思。
老张想反驳,又找不到理由,于是欲言又止,嘴巴动了动,就端起茶杯喝茶。
“我知道你还没有想明白。还是从‘问题树’说起吧。自然界的一切‘问题’都为同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宇宙球面的球心,而我们现在的宇宙正是由这个球心演变而来的那个球面。由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就象‘问题树’在不断长高长大一样,因此可以推知我们的宇宙球面是在不断地膨胀中的。又由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的宇宙球面是不会存在半丝裂隙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此刻正生活在这个球面上,它事实上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唯一空间。换而言之,我们目前并非处于宇宙‘内部’的某个地方,更不是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是处于宇宙的边缘上,此刻家园就是宇宙的边界!”
“我不是钻牛角尖。宇宙万物就算同一个根源,但是,何以证明它是一个球面,为什么不能是半个球面或多个球面?”
“由于万物同根,如果存在多个同样的球面,它们的球心如何重合呢!显然不合乎逻辑。那么,有没有可能只是半个或大半个球面的情形呢?当然如果是这种情形的话,就意味着球面裂开大缺口,也就是说空间出了个大缺口。那么,大缺口缺失的那部分‘球面’是什么?岂非绝对空间?但至今也没有人验证过绝对空间为何物,因此出现这种情形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显然,对于宇宙中心来说,各个方位是对等的,不可能有块地方不长‘问题树’的,也就是不存在没有‘问题树’的绝对空间,而所有‘问题树’的集合就只能是个球体,因此其端面必然是个球面。”
“哦。对了,你的话使我联想起,人类目前能够探测到来自数亿光年的光,这些遥远的光源依靠什么把光传给我们呢?”
“我正想举这个例子。很明显,正是依靠这个不断膨胀的球面。可以想象,数亿光年的光就在这个球面数亿年前所在的宇宙球面的位置上,光源一边沿着径向跟随球面运动,光线一边沿着球面方向传播,在宇宙里,光的速度就象蜗牛爬行一样缓慢,数亿年前的光就是这样传到我们眼睛的。可以想象,除了光传播的延时性因素,数亿年前的这个星球现在和我们处在同一个时空球面上,它传播过来给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虚像。这就说明,宇宙的历史是个球体,它的现状是个球面,而且这个球体以及这个球面是没有缺陷的。”
“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有缺陷,光就传不过来了。——我还有一个问题:自从盘古开天地,为什么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呢?”
“老张啊,时间不早了,今天就讨论到这了,欲知答案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