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看去,枝桠间的雾凇仿佛洁白的雪花。可谁能想到它的降临要经历比雪复杂百倍的物理变化呢?这种厚度达到四五十毫米的雾凇是最罕见的一个品种,要具备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这两个极为苛刻且互相矛盾的自然条件才能形成,而且轻微的温度和风力变化都会给它带来致命的影响。了解到这一点,你还会觉得游人有意、雾凇无情吗?
探究起来,这和吉林市的另一个名字密切相关,那就是“北国江城”。冬季的吉林市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达到60至70天,奇妙的是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在冬日里同样奔腾不息。原来,从此溯流而上十五公里就是著名的丰满水电站,水电站大坝将江水拦腰截断,形成人工湖泊——松花湖。近百亿立方米的水容量使得冬季的松花湖表面结冰,水下温度却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特别是湖水经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有所升高,再顺流而下,就形成几十公里江面临寒不冻的奇特景观,同时也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
江水与空气之间巨大的温差,将松花江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蒸气凝结在两岸的树木和草丛之间,形成厚度达到40至60毫米的树挂,远远超过通常为5至10毫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俄罗斯杰巴里采夫斯克雾凇专业站通过上百年的观测,证明雾凇家族中最罕见的品种是毛茸形晶状雾凇。而吉林雾凇正是这种雾凇中厚度最厚、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种,这种雾凇的组成冰晶将光线几乎全部反射,观赏起来格外晶莹剔透,无愧于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
吉林雾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物理变化过程,它的降临固然不易,存活更是难上加难,轻微的气温升高或者风速加大都会造成它的脱落,因而大规模的雾凇现象较为罕见。2002年12月下旬,吉林雾凇连续现身七天,引得无数游人前来观赏。冰封时节,草木凋零,万物失去生机,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雾凇”这个叫法还曾引发吉林市全民大讨论。1991年,吉林市政府举办首届以雾凇和冰雪为主题的民俗节,遇到叫法上的难题。因为长久以来吉林人都称呼其为“树挂”,而一些科技工作者则主张称呼它的学名——雾凇。全市人民在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敲后,决定用“雾凇”这个称呼,因为它既科学、文雅,便于对外交流,又能体现吉林雾凇的与众不同,颇具神秘感。在连续举办几届雾凇冰雪节之后,“吉林雾凇”一词不仅被江城父老接受,家喻户晓,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虽然全世界的雾凇景观不计其数,但却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对其倾注如此大的感情,这才是吉林雾凇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