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立体扩张农业与消除二元结构

已有 1583 次阅读2011-6-6 21:24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解读夏日《鄂尔多斯提升第一产业浅论》

                                                         包海山

           2011年5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夏日,在“巨力杯”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研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鄂尔多斯提升第一产业浅论》。我觉得夏日先生的论文有两大亮点:一是应用科学技术来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二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一、立体扩张农业

          夏日认为,第一产业是指包括农、林、草、海、沙五大产业在内的大农业。提升第一产业,就要按照钱学森院士的系统工程方法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来认识、设计、实施和确定目标。要充分融入市场经济范畴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最后形成一次农业产业革命。第一产业是全民参与的基础产业,是人们最基本生活必须品和轻工业原料的提供者,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回旋余地和抗风险能力,且永不衰竭。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是提升第一产业和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要扩大五大产业规模,坚持“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鄂尔多斯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区土地各占48%。我们要坚持“长链条、无废弃、市场化、可持续”的产业原则,通过沙、草、林等荒漠化产业,把生态建设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利用荒漠化土地解决部分食品、饮品、油品、药品和用品问题,逐步降低燃料油、食用油的进口依赖度;并提高生态建设投资效益、弥补耕地不足,在治理沙漠化的同时治贫致富。在种、养、加、科、工、贸一条龙产业链中,每增加一个环节就会多用一项或多项新科技,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要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这是吸引各地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前提。还要组建专门的银行、投资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逐步形成专门投融资体系,为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提供资金保证。

          第六次产业革命是知识密集型大农业革命。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就是应用知识密集型的科学文化,把农、林、草、海、沙五大产业联系起来,使产业连接、融合和延伸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要建成国家西部现代农业基地,全市70%以上的水浇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营,基地物质和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现代农业方式基本普及。全市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建成4.44万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文化的作用,而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在某种意义上,农、林、草、海、沙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以草原为例,草原的“原”字,有高原、平原、原野以及辽阔之意,也有指草为“原生植被”之意。草原文化等是以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是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文化或者说经营文化。

          鄂尔多斯富有沙草资源,因此能够充分发挥沙草产业优势。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基本功能。作为“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草原上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自然资源;也有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非生物自然资源,其中煤炭、天然气等是不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等是可再生资源。人类只有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才能使人类必需的自然资源长久存在并为人类所可持续利用。草原文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是能够充分转化和体现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巨大使用价值的文化。鄂尔多斯是草原上的城市,也是城市管辖的草原。鄂尔多斯文化特征是草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用城市化系统化发展的理念,科学发挥草原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巨大使用价值。草原上改变的是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变的是草原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系统。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在合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之后,再科学发挥“生态优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存的生态城市。

    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是生态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把鄂尔多斯建成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草原生态城。这就要求作出系统的变革,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意识以及劳动价值评判体系等等。生态革命将触及全球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改变照明方式、饮食方式、休闲方式、甚至家庭规模等,人们不再只是围困于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小笼子里,而是融入大自然。自然界具有光合作用、可持续产量、水文循环、气候敏感性以及动植物王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动态服务比它所提供的固态产品更有价值。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维持地球生命的生化能,提高地球的生产率。生态经济“少用水,多用光”;少用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多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中,生产方式的最大变革,就是从物质生产力占主导地位向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转变。物质形态的硬件,具有损耗性、消失性、排他性、竞争性;而信息形态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文化这些软件,具有传承性、积累性、共享性、合作性。一个人拥有的科学文学并不排斥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而且还只有在传播、使用、创新和共享中才能无限增值。因此,当可共享、能无限增值的科学文化,不再仅仅是经济建设中的某种要素,而是发挥决定性的指数效应时,人类将进入生态经济时代。生态经济所遵循的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规律,所转化的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人类原本可共享的自然能量。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在现代化大农业的立体扩张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转化和体现。    

                                               二、消除二元结构

           夏日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避免二元结构的扩大,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这要通过同步提升第一产业,而不是采取压缩二、三产业或弃乡弃农的办法来实现。鄂尔多斯率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推动21世纪的中国实现第六次产业革命,搞试点、创经验、探路子、作示范。我国人多地少,矿产资源缺;草原、沙漠化土地多;三北地区干旱少水风沙大,但阳光充沛光热条件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一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二要用大力气搞生态环境建设,三要富民强国,四要多给后人留下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走大中小城市和村镇相结合的城镇化道路。在提升第一产业过程中,提高农牧民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素质,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牧区的市场化水平和农牧民的参与适应能力,也为向城镇化过度做准备。要增强知识密集程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技术成果于农业产业各个环节,并且还要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防治荒漠化综合大学,实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专门人才,为提升第一产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人才保证。

            所谓“二元结构”,就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城乡社会结构、城乡居民的权利义务被二元化了,而且由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和政策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对消除二元结构的途径,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巴建光指出:我们要着力破除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牧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努力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坚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的空间开发原则,科学调整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集中打造沿黄河经济带,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调整农牧业生产力布局,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集中,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特色鲜明的布局体系。

            要想消除“二元结构”,首先要对“三农”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要发展的是现代化大农业,而消除的是农村和农民。我们建设新农村只是一个发展过程,目的是使农村成为能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能够立体扩张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基地;使农民成为能够融入现代文明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从事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新型劳动者。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1]“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陈旧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2]开放和改革,能够消除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工业化和现代化,能够促进农民这个旧社会最后堡垒的解体。

           解决农民问题,不是要把人口转移和集中到城市,也不是把农村户口改成城市户口,而是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恩格斯说:“只有使人口尽可能地平均分布于全国,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随着由此产生的需要扩充起来......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3]通过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以及城乡统筹等手段,来消除“旧社会的堡垒”并不难,难的是安置从数千年的孤立和愚昧状态中挣脱出来的庞大的数亿农村人口。如姜戎在《狼图腾》中所言:“如何能更文明地对待、安置和养活性格弱势人群,转化他们的软弱性格,将成为中国天大的社会难题。”据报导,中国现有1.2亿流动人口,其中80%以上是农民工,这已经给劳动就业、人口管理和社会治安等带来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加剧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70%以上,要达到2―5%这个比较合理的劳动力布局比例,那就会使5亿多农民不再成为农民;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劳动力7.4亿,而我国人均产值相当于美国人均产值的3%左右。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随着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立体扩张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使我国劳动力资源将会自由流动,在立体扩张的大农业产业链条以及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在消除二元结构的过程中,随着农民堡垒的解体,意味着我国劳动力主体将整体下岗;同时,通过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链条中,将有机会创造新的岗位再整体就业。这就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转型和变革。挑战与机遇同在。

          在中国,之所以数千年来农民还是农民,是因为社会只提供他们发展农民特性的材料和时间,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性却在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中被压抑和扼制。因此,现在我国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发展战略,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型。恩格斯指出:“只要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它就将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4]随着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立体扩张和创新二元结构的逐渐消除,在劳动力主体失业、培训、再就业等过渡时期,如果还只是以纯粹经济的考虑来实行按劳报酬,那将会造成难以控制的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尽早转变思想观念,尽早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研究探索最能促进生产的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统筹兼顾的那种分配方式。我们应该创造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氛围和有效机制,这不是施舍和同情,而是社会责任和人性关爱。我们需要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需要以人为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立体扩张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链条中,不断开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发展的全新的劳动就业岗位。其实,一产是二产、三产之母;交通、物流、餐饮、旅游、金融、房地产、高科技、技术培训等很多新兴产业,都是现代化大农业立体扩张所形成和推动的产业。也正是通过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55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第313页,人民出版社,1958―197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4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