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展望地方学未来发展

热度 1已有 1422 次阅读2022-4-26 06:07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展望地方学未来发展   
        包海山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其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202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号召走向阅读社会”50年、宣布“世界读书日”27年之际,以全球地方学研究视野来看,未来世界将是读书、写作、知识体系以及应用服务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并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文明社会。
      地方学的构建,需要阅读和写作揭示“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的书籍,努力探索“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的所有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相关研究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构建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阅读、写作以及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构建地方学要“同创共建”,应用服务要“同用共享”,而作为系统工程,构建与应用最终都要“道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方学要走出研究机构的小圈子,改变在学术轨道上推着独轮车艰难前行的状况,打破和淡化不同学科、行业、区域的界限,走进并融入学校、社区、企业、机关以及城市和乡村等组成的社会大舞台双轮驱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也正是在应用服务中,不仅检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知道还欠缺什么,弄清楚用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倒逼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地方学成为能够创造和体现经济社会价值的系统工程。
      根据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从宏观上展望地方学未来发展,我写了《强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刊载于中国红歌会网、美国中文网等。主要关注全国统一大市场、世界统一大市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资本引力中心四个方面。
      由各国统一大市场到世界统一大市场,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对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说:“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
      资本主义盲目追求交换价值并“剥削劳动力”,而社会主义能够科学体现使用价值并用资本“为大众造福”。恩格斯说:“资本在日益增加,劳动力在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科学社会主义,使科学文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成为社会大众同创共享的财富和资本,而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和转化的自然法则将会成为社会总资本的“引力中心”。
具体到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系统工程来看,地方学是“在地感”与“全球化”的统一,因此可以突出地名文化和民歌世界这两个方面,创建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使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能够共同参与和受益的社会企业集团。地方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探索对任何人、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并且使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文化成为同创共享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这是地方学系统工程创造和体现经济社会价值的优势所在。
      一、地名文化的研究与展现
     地名,是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专用名称,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地域标识。“地理实体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地理单元,是特定时空中的自然或人工地物,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
      一个地方,从有了地名开始,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个地方所发生的一切,全都无形地汇集和沉淀在地名里。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代号,那么这个地方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一旦探索到文化内涵以及生命密码的内在本质规律,文化就不再局限于地方特色,而具有科学的普遍性,能够找到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必然联系,看清楚地方小网格在全球大网络中的具体位置和独特作用。
     在学科知识体系内研究和展现地名文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当地小网格内的系统研究和整体展现;二是各个小网格彼此连接、形成大网络,使全球地名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展现出地球自然村整体画卷。
     1、当地小网格内的系统研究和整体展现
     近期有幸参与《鄂尔多斯地名文化》编纂工作。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应用自己所理解的鄂尔多斯学学科知识体系,为鄂尔多斯发展服务的案例。

     鄂尔多斯有很多地名,现有文字出版资料的地名也至少上万。例如,《鄂尔多斯市地名志》收录7450多个地名,《鄂尔多斯大辞典》收录“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盆地”等有关地理实体辞条,《鄂尔多斯历史研究》有“鄂尔多古陆”“鄂尔多古海”等有关地理实体的文章。

     在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精选相对全面而概括性的具有代表性地名,入选标准6个: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名,三是国家级生态、森林、沙漠、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公园等,四是国家A级旅游景区,五是市旗区地名,六是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地名。根据这些标准,可谓百里挑一,精选108个地名。

     《鄂尔多斯地名文化》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彰显自然景色的地名文化”,细化为“自然生态,天地造化”“宜居家园,精心呵护”“放飞梦想,辽阔草原”“思绪连绵,神奇沙漠”“情深意长,湖泊河流”五类;二是“蕴含人文历史的地名文化”,细化为“旗区名称,各具含义”“千年遗迹,文物保护”“非遗文化,世代传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清空杂念,静悟寺庙”“遥望天涯,悠闲度假”“峥嵘岁月,红色记忆”“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八类。地方学研究的系统性,就是把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连接网络展现出地球自然村整体画卷
     地方学的连接,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即客观存在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的连接,另一方面是地方学研究者思维和认知的连接。对此可以从侧重于空间的横向和侧重于时间的纵向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横向来看,地球是目前宇宙中人类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在地球表层上的生态环境,自然界的万物,彼此都有内在联系。地方学所研究的是“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一般从生态环境角度划分为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沙漠文化、山川文化、江河文化、海洋文化等。就各个地方与生态环境而言,有些地方有多种生态环境,例如内蒙古有草原、森林、沙漠、山川、江河等;而在同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也会有很多地方,例如在中国长江流域有19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学研究,就是在研究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探寻各个地方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在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大网络中,每个地方学作为小网格相互连接。如果把全球地方学比作巨幅画卷,那么各地方学是各具特色的点或片。只有不同颜色、不同明度的点或片的连接组合,才能呈现自然生动本真完整的画卷。
      从纵向来看,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发现、认识和应用自然规律,“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认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得到巨大进展的”。恩格斯说:“正如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纯粹有限的东西所组成一样,绝对地进行认识的思维的无限性,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一个挨一个地和一个跟一个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其中,人脑一个挨一个是思维的横向连接,人脑一个跟一个是思维的纵向连接,由此形成“人类视野”和“全球脑”。无论什么地方、哪个时代的人,所研究探讨的客观规律的相同性,使人类在无限的思维空间横向和纵向连接,可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能够以地名文化为切入点,共同描绘地球自然村动态具有生命活力的画卷。
      二、民歌世界的倾听与共鸣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学系统工程,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的工具作用,逐渐把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
     马克思说:“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 ,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
     在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各方面,哲学、音乐、诗歌的影响力非常大,而民歌包含哲学、音乐、诗歌各要素。
     物质、能量、信息是自然界三大要素。学者认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作为资源,物质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能量提供各种各样的动力,信息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民歌世界,歌者和听者都是物质和精神结合体,所唱和听的民歌包含的哲学、音乐、诗歌各要素是以信息形态形成和传递的,它能激发和传导人的自身自然中的潜能,成为改善自身自然的能量。
      1、倾听内心的声音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法则在无形中决定人的命运、支配事物的发展变化。自然法则包括自然规律和自然能量。对自然法则,可以理解为神、道、真理等,这些只是称谓不同,而在实质上有相同之处,即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够意识到,在自身非常有限的力量之外,还存在着无形的无限的支配一切事物的巨大能量。
     对自然法则,马克思起初理解为神,后来称其为真理。17岁的少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而对真理和人的关系,马克思说:“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无论是神还是真理,不管是引导还是指引,总之它能够“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给人类指定了共同的目标,要人们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这就要求人们在天人合一中,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感悟汇聚天地精华的天籁之音。
     天地人是宇宙体的组成部分,自然法则是万事万物的核心。郭沫若说:“诗人与哲学家的共通点是在同以宇宙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包含哲学、音乐、诗歌各要素的民歌,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感悟汇聚天地精华的天籁之音来自然而然地歌唱,由此形成人类共同的民歌世界
      2、形成共鸣的能量
      奇朝鲁先生在上大学期间学的是物理专业,后来创建“鄂尔多斯学”时《共鸣 共建 共谐》中认为:在声学上的“共鸣”,在物理学原理上叫“共振”或“谐振”。人们把“共鸣”引申到社会文化创作和学术研究中,指人们的一种共同心理,指一种双向互动效应,即有感染力的事物(或人)和有鉴赏力的观赏者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共鸣”。说鄂尔多斯学引起大家的共鸣似乎也符合这个原理。这种共鸣,从过程上说是同物理学上的共振谐振一样的动态。从效果形态上就像同频共振谐振达到增强能量的结果,是放大了在鄂尔多斯学这个“共振谐振频率”上共鸣的能量。
      在通过和谐文化链,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艺术和学术都可以产生“共鸣”。民歌是民众心灵沟通的艺术,在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中,“诗而远、词而近、曲而亲”,因此“曲”即世界通用语言音乐更容易深入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音乐,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融会;是人与自然灵性的感应,是自然信息的转化和生命能量的培植。音乐,可以与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科学文化。从音乐的角度来研究,或许能够形成新的思维和方法,产生更多的灵感和激情。科学家钱学森夫人、音乐教授蒋英说:“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音乐不仅有情绪调节和自我暗示等心理作用,而且还有某种振动形式的生命能量的转换。对人的生命本能来讲,音乐能够起到其他科学技术、思想意识、政策法规无法起到的作用,因为音乐达到最高境界时,它是对人的生命能量的振动和增强,是直接对人的内在本质和自然天性的呼唤和呵护。
      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信息沟通与能量变换。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相信宇宙存在一种神圣的几何学,大自然以及人类的身体,都是受一些既定的比值所管治。如果将这些比值用在音乐创作上,就会与宇宙的生命力产生一种共振,因而它具有支持生命的影响力。物理学家也认为,任何物质及能量,其实都是一种振动。小至原子结构,大至银河星系,其振动的频率都是依据一定的比值,非常之数学化。例如鄂尔多斯古陆、古海、高原等自然生态亿万年间的演变,其实也是以一定的比值振动所至。
     自然法则的“创造不是我们察觉得到并栖居其间的宇宙本身,而是宇宙自我创造的潜力”。欧文·拉兹洛在《全球脑的量子跃迁》中说:宇宙通过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移和保存环节进行演变。在场域中,信息不仅可保存,还可通过与时空领域的相互作用被生产出来。信息逐渐积累被渐渐地“内化”演变过程,调节我们的大脑使之与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全息图发生适应性共振,意味着超出今天的自我界限和感官限制的意识,成为一种更宽阔超越个人的意识。这种转变可能会导致重大的结果。当人们产生超越个人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彼此之间、同生物圈的、同宇宙的深厚联系。同远近不同的人与文化产生更大的共鸣,而对动物、植物及整个生物圈的敏感性也增加。从而一种新的文明将会问世。
     总之,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系统工程,就是要顺应这种必然趋势,遵循这种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学要从学术联盟建设,向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建设转型发展。李克强总理说:“创新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方学走进并融入企业,使学科知识体系成为资源,靠市场的力量,在应用服务中转化为财富和资本。根据地方学系统工程立足当地、放眼世界、连接全球的特点,“地名文化”和“民歌世界”能够成为同创共建、同用共享、道法自然的成功案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