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串珠成链的泉州学——读《泉州学概论》感想

已有 778 次阅读2022-2-21 05:25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串珠成链的泉州学
     ——读《泉州学概论》感想
           包海山
     近日收到由林华东、林丽珍、苏黎明著的《泉州学概论》(2022年1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发行),认真阅读学习,有很多启发,受益匪浅。
     《泉州学概论》包括“导论”等十章,还有“结语”。第二章到第十章主要阐述泉州地方文化特色;在“导论”中的泉州学发轫、泉州学概念、泉州学的研究指向、泉州学的研究思路、泉州学的学科价值这五节,以及“结语”中的“泉州学展望”,所探讨的是地方学研究的普遍原理和共性内容。
     “泉州学是以泉州为区域基点,以泉州族群及其创造的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生、发展、传播和演变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泉州学概论》不仅研究“珠子”,而且把那些人们已经发现的不同学科的“珠子”,按照泉州独有的特色巧妙地串连起来。泉州学概论要“串珠成链”,建立一门学科体系,就必然会运用到综合思维法,以辩证的系统观把泉州的历史、文化、语言、生态、海航、商贸等现象融为一体,从理论的高度揭示泉州的历史文明。“泉州学”是中国的地方学,研究泉州学必须“立足泉州,放眼世界”。
     泉州学串珠成链,这也是地方学研究的共性。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一方面,需要把当地相关研究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区域内把各学科连接起来;另一方面,需要在更大的空间把区域与整体连接起来,共同构建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地方学是为了应用地方学来为社会发展服务,需要把构建学科、应用服务、体现价值等各环节连接起来,使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一、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
       地方的大小和范围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乡镇、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地球自然村,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一个地方。
       “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天圆指的是“天时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复始,而“地方”的“”则是源于描述方位的“东南西北”的“四方”观念。
      《吕氏春秋·圆道》阐释方圆:“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圆指的是道生万物一气圆通的循环运动,方指的是地上万事万物的特性各种各样,万事万物的形状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个性,各行其道,不能互相替代。
      地方学,是研究天道地道人道的科学,是探索和遵循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马克思说:“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而具有科学内涵的文化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而且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地方学就是研究人和自然都服从的那个同样规律的科学。
      (一)地方学与其他学科的连接
      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展演化中,在万物层面可以有万种学科,而万种学科所研究探讨的万物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探索一个地方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地方学,能够与其他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的各学科相互连接并融合发展。
      《泉州学概论》作者认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趋势,学科间的交叉整合也在日益增强。许多科学现象常常是在高度分化后又实现高度的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意味着学科虽然在不断细化,同时彼此又在紧密联系中发展。泉州学的研究涉及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核心的问题在于揭示泉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泉州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对象相对复杂,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才能较好地探索、阐释和挖掘泉州的文化现象和规律,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泉州学概论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观照,需要综合那一地俯拾皆是的珍珠,还需要系统地认识这些珍珠的品味。也就是说,泉州学概论要把泉州族群和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梳理一遍,把发生在泉州的族群发展和文化现象阐述清楚,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泉州学的研究,特别“关注两个层面”:一是可见可闻的显性文化,二是隐于思想灵魂之中的隐性文化。研究泉州族群的思想意识、情感心态、价值观念、精神内涵,提炼其本质和规律,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正是隐性文化研究的内容。
      泉州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跨学科研究法、综合思维法、比较分析法等,而首先注重的是唯物辩证法,即“泉州学研究,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科学解释泉州学的各个文化范畴和基本发展规律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任何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思维运动的产物。虽然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与外部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是“两个系列”,但是在无形中支配人类思维和外部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人类探索自身自然以及整个外部自然界的科学文化,最终必然系统性融合发展。
      (二)当地网格与全球网络的连接
     《泉州学概论》作者认为:“泉州学”是中国的地方学。中国地方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把问题看深看透。中国地方学是研究中国一个区域内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色的综合性科学,是研究中华文明史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华文化以“和”定天下。天人合一、阴阳和合、五行和合等,是古代先贤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做出的提炼。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老子《道德经》的“有无相生”的著名观点就与《周易》的整体观浑然一致。
      中国有很多地方学:海峡两岸有厦门学、泉州学、闽南学、金门学、台湾学等;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岭南学等;京津冀有北京学、天津学、张家口学等;长三角有上海学、南京学、扬州学、杭州学、温州学、徽学等;长江经济带有武汉学、三峡学、重庆学、成都学等;黄河流域有中原学、晋学、洛阳学、长安学、内蒙古学、鄂尔多斯学、西夏学、敦煌学、西域学等。这些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系统性学科。
      地方学是系统性学科。所谓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泉州学、闽南学、福建学、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全球地方学等,都有其系统性,而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道作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兮,似万物之宗”的本原,作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规律,作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能量,道包含了人类可认知的所有系统。“地方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这将会成为地方学研究的共性。
      规律即真理,探索规律就是探索真理。马克思说:“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每个地方学都是在其区域网格内探索规律,而探索“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共性,使各个地方学小网格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全球地方学大网络的有机整体。
      泉州学不仅把当地俯拾皆是的珍珠串连起来,而且要把泉州作为一颗明珠,把泉州地方学小网格与全球地方学大网络连接起来。如《泉州学概论》作者所言泉州学需要打通历史学、文化学、考古学、经济学、海洋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民俗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界限,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研究;需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全球站位。历史上的泉州早已把自己定位在世界的空间格局之中。今天的泉州学更要有世界性的胸怀,研究的活动领域要扩大到新的空间。虽然泉州学是以泉州为研究区域基点,但是泉州族群的对外交流和流动,泉州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进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内涵的丰富和发展,都应该是泉州学必须关注的方向。发展“泉州学”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发展开来,走向世界,融合世界文化。
       二、推动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系统工程
      构建地方学是为了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只有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最先发起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鄂尔多斯学、温州学、泉州学等地方学发展来看,鄂尔多斯学、温州学构建学科奠定基础20年,泉州学构建学科奠定基础30年,现在到了应用服务创造价值的发展阶段。当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成为系统工程,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体现经济社会价值的时候,作为集中的社会力量的资本就会介入,从而能够运用资本的运作规律推动系统工程高效率可持续科学发展。
      (一)构建学科奠定基础
      地方学不仅探寻过去有过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并且努力把需要的东西创造出来。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科知识体系才是真正的基础,才能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在知行合一中,“行”还是“不行”,取决于有“真知”还是“不足谓之知,即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泉州学概论》作者认为:泉州学的研究和自身理论建设,应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渐加以系统、完善,形成理论以指导具体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再达到理论体系的提升。泉州代表的中国海洋文明连接着东西方。宋元时期,领导世界海洋商贸的是泉州人,把中国互惠共赢务实求真的商贸思想传递给世界的是泉州人。泉州因为汇聚世界主要宗教于一城,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泉州学具有国际性特征,应该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来研究这样一个国际性项目。泉州学不只是研究过去,它既然是一门研究泉州地域的科学,就得力求承接古今,继往开来。泉州学要在先人创新思想和突破意识上多做研究,以历史的骄傲激励今人有新的科学技术产生,推动泉州的新发展。
      应该说,在构建与应用地方学的系统工程中,首先要清楚社会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来开展学术研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应用服务中检验知识体系,就是看知识体系能否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看知识体系在满足需求、解决问题中发挥什么作用。地方学要走出研究机构的小圈子,融入市场主体的大舞台,在应用服务中把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体现出来。正是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创新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时创新本身也会成为市场的力量,从而使创新主体发生转变,由研究机构转变为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对主体的转变,可以从科普、教学、产业化发展等环节和路径来研究探讨,并且付诸社会实践。 
      (二)应用服务创造价值
      应用地方学为社会发展服务,能够创造和体现价值。“泉州学展望”注重泉州学的科学价值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的力度:泉州学作为研究泉州历史文明的科学,要向世人展示真实的丰厚的充满活力的形象,其体系和内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泉州历史文化的基础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泉州学的科学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显示,服务社会发展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泉州学在应用服务中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可以把泉州耀眼的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观光的胜迹,建立建立旅游者所需要的旅游文化景观和服务设施,在泉州构建完美的旅游经济,使之成为中国和世界民众的旅游目的地,开辟泉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在全域旅游中,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从发展趋势来看,全域旅游,能够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能够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能够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各地方学网格相连形成全球地方学网络,各地全域旅游相连形成全球全域旅游。因此,可以从地方学网格与全域旅游以及地方学网络与全域旅游,在两个方面促进地方学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
       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包括在不同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不同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本身成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域旅游与广义文化的融合发展顺应了这种必然规律。一方面,旅游行业能够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特色、不同行业文明等相对接;另一方面,旅游者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能够体验、参与、融入不同的文明,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开辟具体路径,提供现实条件。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系统工程,遵循这种必然规律来创造和体现经济社会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