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文化遗址
包海山
位于乌审旗无定河镇大石砭村至大沟湾村的萨拉乌苏河两岸。萨拉乌苏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和发掘,不仅标志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大门的开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欧洲与东北北部旧石器文化对比奠定了初步基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的河流段发育在海拔1.1—1.6千米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地层极易被冲刷切割,从而出露了一套厚达数十米的湖相堆积层,其由细砂、淤泥和风成沙丘构成。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埋藏在距地表深45米左右的下部地层中。学术界普遍将其放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阶段,用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为距今约14—7万年的晚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剖面。
人类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是通过直立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的进化,形成了现代人的生理结构和发达的大脑,并与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相对应。大量的考古成果表明,人类的发源地在非洲和亚洲。自20世纪20年代起,英国人类学家先后在非洲发现并确认了300万年—400万年前的南猿阿法种是人类的近祖,随后又发现了4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类。1978年,中国古人类学家提出“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套人”(距今约14—7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1.9万年),这是中国古人类进化三部曲,从人类进化年代史上证明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大量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就是中国人的祖先。
1922年,在萨拉乌苏河河谷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在这次调查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中,还整理鉴定出一枚幼儿的左上外侧门齿,并被加拿大古人类学家布达生命名为“ The Ordos tooth(鄂尔多斯人牙齿)”。1923年发现的邵家沟湾地点,包含石制品、烧骨等人类活动遗物,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大约200件石制品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和一些人工打制的骨角工具。20世纪40年代,裴文中首次采用“河套人”和“河套文化”这两个专有名字来指称鄂尔多斯高原发现的古人类及其代表石器文化。200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内蒙古博物馆联合对范家沟湾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获得包括石制品在内的标本近100件。201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萨拉乌苏河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工作,又新发现了一些化石地点以及包括含烧骨的疑似人类活动地点。骨器也是萨拉乌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动物角工具,广泛使用羚羊角。
萨拉乌苏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目前累计已达20多件,主要有顶骨、额骨、下颌骨、枕骨、门齿等。河套人很接近现代人,但又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如头骨骨壁较厚、下颌骨较粗壮等。这些原始性状,说明其属于晚期智人。而河套人牙齿呈铲形,以及印加骨的存在,则与现代蒙古人种一致。此外,这些化石还混合了现代人、欧亚晚旧石器时代人类、早期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类的不同特征,这意味着萨拉乌苏古人类与西方古人类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