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敖包
包海山
伊克敖包,位于康巴什千亭山之巅,是康巴什旅游区的空间最高点,也是 “国家测绘基准点”的选址。
敖包总高度57.4米,面积2289平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由巨型蒙古族圣物苏力德、石砌锥形敖包、观景平台组成。苏力德高36米,主杆直径2米,由无缝钢管铸造而成,顶部为9米×9米×1米的三叉结构,表面由999纯金金箔贴金装饰而成,由直径4厘米的72根斜拉钢索辅助固定,每根钢索上有25面颜色各异的禄马旗随风飘扬,总计1800面。观景平台上最多可容纳约3000人同时祭祀。下半部分由祭祀平台和人工砌石结合山体组成。祭祀平台为9900平米的广场,最多可同时容纳约15000人;人工砌石及山体,结合四季常绿的植物组成,敖包正面朝圣步道由162级9米宽的石砌台阶组成,直接通往一层观景祭祀平台,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形成了蒙古高原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伊克敖包,2015年6月15日举行了敖包尚安置(压宝)仪式。90岁高龄的北京雍和宫原住持嘉木扬·图布丹大师及其弟子沙日特莫图庙嘉木斯仁扎布沙布荣、公尼召赵云大师、鄂尔多斯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查汗敖包庙朝格吉拉住持等宗教界大师亲临现场并主持了仪式。嘉木扬·图布丹大师亲手题写了敖包的名称。同年9月15日,举行了伊克敖包开光大典。伊克敖包旨在传承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为蒙古族群众提供一个水草肥美、人杰地灵的祭拜环境,也使康巴什旅游区成都为人们领略蒙古族文化的一个艺术殿堂。
蒙古族敖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06年“祭敖包”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人认为敖包上承长生天,下启众生原,贯通天地。《元史》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蒙古人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地为“乐善的母亲”。伊克敖包是一种文化景观,也是蒙古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与寄托。伊克敖包惠及草原、恩泽众生,是草原人民祈福国泰民安、万世永续的圣地。
伊克敖包以鄂尔多斯敖包为造型设计理念,结合苏勒德与禄马风旗,体现出鄂尔多斯敖包独特的文化个性,将蒙古族最高精神寄托与地域最高点(国家测绘基准点)相融合,文化与空间相互提升,成为康巴什精神与空间至高之处。城市基准点方案设计将原有的“国家基准点”概念、功能进行提升,融入“城市原点”概念,通过造型、城市信息的传达提升原有“国家基准点”的功能,汇聚和展现更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一敖包”。
山川河流、森林草原、人畜万物,都是天地造化。在苍茫大地,敖包是有神灵的地方。在敖包祭祀祈祷,是与“长生天”沟通交流的路径。例如,传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国前,在不儿罕山跪拜祈祷了三天三夜,企盼长生天和不儿罕山的神灵保佑,给予力量、勇气和智慧。正是敬天拜地,顺应规律,成吉思汗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功勋卓著,成为天之骄子,“千年风云第一人”。
蒙古人尊重宗教文化,崇拜英雄人物,也有科学信仰。蒙古族宗教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平等的特征,在成吉思汗《大札萨》中就有“凡宗教,一律尊崇,且不得有厚此薄彼之行为 ”的法典条文。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祭祀、苏力德祭祀等,主要体现的是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以及对无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全体蒙古的总神祗”的本质内涵,是对长生天、英雄人物的崇拜,这比宗教领域里对“神”的膜拜,要更理性、更可贵、更具人性化。恩格斯认为,“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的多,高尚的多, 因为‘神’只不过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蒙古人对“天之骄子”的崇拜,就是对英雄人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崇拜,是对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的理解,也包涵着对长生天以及整个宇宙自然的好奇、向往、热爱、敬畏、仰慕之情。在此基础上,蒙古人的信仰升华为科学信仰,是建立在探索、感知和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信仰。
站在伊克敖包,可以一览康巴什全景,可以追溯千年人文历史,可以感悟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作为地球一角的鄂尔多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过多次重大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形成鄂尔多斯古陆、古海、盆地、高原等,这些都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中,人类是万物层面上的产物。不是人类想成为人类才出现了人类,而是自然法则决定了在地球必然会出现人类,即所谓“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而出现了人类之后,自然法则依然在无形中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人类的伟大与藐小,就能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