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
包海山
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位于乌审旗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于2017年开始建设,于2019年建成开放,是全国唯一专门收藏鄂尔多斯民歌文物实物的博物馆。馆内藏有优秀民间艺人、国家级传承人、著名艺术家等200多位艺人珍藏的文物实物以及编写的书籍手稿真迹等3000余件,包含民歌溯源、民歌升华、民歌传承、民歌印记四部分。
诞生于13世纪的鄂尔多斯民歌,经过近800年的发展传承,形成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以及漫瀚调、山曲、二人台等曲种,并以鲜明的鄂尔多斯地域特色傲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传承至今的鄂尔多斯民歌有3000多首,其经典民歌有600多首。例如,2012年出版的《鄂尔多斯民歌精粹》,分为上下两卷,图文并茂,蒙汉文标注,五线谱简谱对照,编辑收录民歌600余首。《鄂尔多斯民歌精粹》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历时三年,走遍各旗区,采访百余名艺人,搜集整理千余首歌曲而成。
在鄂尔多斯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有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漫瀚调以及集中展现鄂尔多斯歌舞的鄂尔多斯婚礼等,可见鄂尔多斯民歌在鄂尔多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民歌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世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曾经,有些牧民也许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但在他的言行中,或许处处表现着一种简练、坦然、机智,而这一切又往往都会体现在他所唱的民歌里;换句话说,包含着这些内容的民歌,影响和形成了他如此言行特点和生活习惯。如果说劳动和语言创造了人,那么对蒙古民族来说,似乎民歌与语言同等重要,因此在某种意义可以说,劳动、语言和民歌创造了蒙古民族。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秦长城下的文化思考》中感言:蒙古文化,这是一个在我们辽阔的疆域上,能够让全世界都抬起头来惊讶的一种文化;也曾经是使中华文化改变了它的体量和质量的一种文化。蒙古文化不仅过去有过惊天动地的雄伟史诗,到今天为止还以自己的歌声可以在全世界独占鳌头。
就歌唱艺术而言,蒙古族有长调民歌、短调民歌,还有蒙古族呼麦,这是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有意思、也值得蒙古民族自豪的是,蒙古族长调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蒙古族呼麦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族呼麦还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管是否入选目录,蒙古族短调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具有代表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把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广泛宣传,走向世界,使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应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传承和研究鄂尔多斯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