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尔多斯地名文化

热度 1已有 1271 次阅读2021-8-31 06:45 |个人分类:鄂尔多斯文化|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鄂尔多斯地名文化
           包海山
      地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地域标识。虽然会有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的现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人类按照单个的地理实体赋予的地名特定空间,在地球上或宇宙间总是唯一的。
   地理实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共同性质的自然或人工地物,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地理单元,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地理实体包括特定的主位、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也就是特定时空中的自然或人工地物。地理实体数据的空间特征:表示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定位数据和拓扑数据;时间特征: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的周期有超短期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
      一个地方,从有了地名开始,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个地方的风风雨雨、沉沦崛起,所发生的一切,全都无形地汇集和沉淀在地名里。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代号,那么这个地方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一旦探索到文化内涵以及生命密码的内在本质规律,文化就不再局限于地方特色,而具有科学的普遍性,能够找到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必然联系,看清楚地方小网格在世界大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
      鄂尔多斯,是一个特定的指称,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有其跨越时空的地质演化和人员流动等丰富信息,形成动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内涵对鄂尔多斯地名文化,可以从地理区域、众多宫殿、忠诚部落、现代名城、文化交融五个方面来了解,并由此弄清楚鄂尔多斯文化内在要素的联系以及与外部整个世界的关系。
       一、地理区域鄂尔多斯
     作为地理区域名称的鄂尔多斯,是侧重于自然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在不同的时间即不同的历史时期,鄂尔多斯的自然地理实体的生态环境和地域范围有所不同。
      1.地理位置
     从地理位置来看,蒙古语“鄂尔多”是汉语“南”之意。古代戈壁沙漠以南为“漠南”,阴山山脉以南为“阴山南”,黄河以南为“河南”。久而久之,三南之地统称“鄂尔多斯”(南面)。古代汉文书籍中出现的“漠南”、“河南”、“南套”、“南匈奴”、“南蒙古”等记载,符合蒙古语“鄂尔多斯”称呼。学者认为:“在鄂尔多斯保存着很多匈奴蒙古祖语”;“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是很早以前在匈奴时期出现的,是指地理位置的名称”。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地理位置,是指鄂尔多斯市的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7平方公里。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间距离约400公里;北纬37°35’24”—40°51’40”,南北间距离约340公里。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非常独特。每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之后,从天气预报图中来看,鄂尔多斯是全国唯一明显而完整地画出区域的地级市地区:西、北、东三面黄河呈“几”字形环绕,南面以古长城为界与陕西相邻,即古长城与黄河环绕之中的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是鄂尔多斯。
      2.地质构造
     按照自然地理实体地质构造名称,最著名的是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东西横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5个省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盆地,历史上习惯称呼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这些高原名称是群山和盆地的统称),其中的盆地从绝对高度看是高原,而从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聚宝盆,其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
     鄂尔多斯盆地地域辽阔,是多民族居住区。之所以把该“盆地”用蒙古语命名为“鄂尔多斯”盆地,有其原因。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鄂尔多斯大草原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于是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
      3.地质历史
     如果说“鄂尔多斯”这个“地名”有千年历史,那么这个地名指称的地理实体的人文历史有数万年,例如距今14—7万年前出现在鄂尔多斯东南部萨拉乌苏流域的“河套人”等;地质历史有数十亿年,例如“鄂尔多斯古陆”、“鄂尔多斯古海”等。
     作为地球一角的鄂尔多斯,在漫长的45亿年的地质年代中,经历过多次重大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据有关资料,在地球刚诞生不久的太古代初期,即距今36亿年前,鄂尔多斯是地史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即“鄂尔多斯古陆”。经元古代多次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初期,即距今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陆下沉,海水漫浸,形成了著名的“鄂尔多斯古海”。到古生代末叶,在海西造山运动的影响下,海水退出了鄂尔多斯,古陆再次隆起。经过中生代近2亿年的稳定上升,特别是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雏形。到新生代渐新世晚期,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巨大影响,鄂尔多斯不断崛起,直到距今1万年前,才形成了现代海拔1100米至1700米宏伟起伏的高原。
       二、众多宫殿鄂尔多斯
     鄂尔多,蒙古语,汉语意为宫殿、汗廷、宫帐、营帐。鄂尔多斯,一般认为是众多宫殿。
     宫殿与宫帐不同。据《鄂尔多斯大辞典》:“成吉思汗鄂尔多,是指成吉思汗汗廷和祭祀宫帐”。
     可见,汗廷宫殿与祭祀宫帐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在成吉思汗时期,汗廷宫殿是众多的,可称为鄂尔多斯;而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祭祀宫帐是零散的,称为鄂尔多斯只是具有象征意义。
      1.汗廷宫殿
     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是“众多的宫殿”。成吉思汗决定把哈剌和林建成都城之前,蒙古汗国已经有起着首都作用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那就是成吉思汗亲自创建的作为众多宫殿的鄂尔多斯。
     当时有四大“斡耳朵”(鄂尔多),分布于蒙古高原不同的地方,每个“斡耳朵”(鄂尔多)都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是在四个蒙古老营基础上建立的。四大鄂尔多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大鄂尔多,原位于克鲁伦河边的萨勒哈赤;阿彦鄂尔多,原位于萨阿里克客额儿的哈日拉图;希日嘎其鄂尔多,原位于土拉河上游的哈日栋(黑森林);哈木图特回鄂尔多,原位于阿尔泰山后、色楞格河支流伊德尔河畔。《史集》第二卷《铁木耳合罕纪》:所称“四个大斡耳朵”,系指铁木真前期於“三河之源”地区建立的四个斡耳朵。就这四个斡耳朵的布局来看,各占一方而共同构成一个四边大致相等的棱型:“阔帖兀阿阑”在东、近水,宜春季放飞;“哈老徒”在南、居川,宜夏季避暑;“哈剌屯”在西、依林,宜秋季围猎;“阿鲁兀忽可吾”在北、傍谷,宜冬季趋暖。
      2.祭祀宫帐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汗廷宫殿鄂尔多变为祭祀宫帐鄂尔多。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成吉思汗季子、大蒙古国监国托雷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帐”(白宫)。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成吉思汗祭灵白宫。1264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黄色宫殿),1266年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可见,蒙元帝国四大都城(古都)鄂尔多斯、哈拉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均有祭祀宫帐鄂尔多。
     元末至北元初期,蒙元帝国都城元上都、元大都、哈拉和林先后被袭击、摧毁;北元初期的14世纪末,“斡耳朵思”(鄂尔多斯)人将四大斡耳朵改造成八座毡帐,撤离古都“斡耳朵思”(鄂尔多斯),直到1634年北元末代大汗林丹在西进青海途中去世,守护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吉思汗灵宫斡耳朵(鄂尔多)经过了长达二百多年流动迁徙岁月。 
      1635年,蒙古鄂尔多斯部济农孛儿只斤·额磷臣,率部内附归清。公元1649年,清朝将鄂尔多斯部划分为6个旗,始置伊克昭盟: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现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现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现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杭锦旗);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原札萨克旗)。清朝封额磷臣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兼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额磷臣从黄河南岸的伊克昭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中部,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同时迁移至他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中部伊金霍洛。从此,鄂尔多斯人入驻鄂尔多斯地区,有了封地,成吉思汗八白宫及祭祀圣物分布于鄂尔多斯各旗。1956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宫帐变为陵园,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地的奉祀之神,全部集中于成吉思汗陵供奉。
       三、忠诚部落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人与鄂尔多斯部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鄂尔多斯人,是居住鄂尔多斯这个地方、大蒙古国都城鄂尔多斯以及现代名城鄂尔多斯的人;鄂尔多斯部落,是蒙古族部落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鄂尔多斯等28个蒙古族部落。

      在蒙元时期,鄂尔多斯是都城以及后来的古都,生活在都城以及古都的人都是鄂尔多斯人。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作为蒙古帝国都城,由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精锐卫队守护。当时有成吉思汗的近卫部队怯薛军以及斡耳朵组织,其职权范围涵盖皇室的安全保卫、中央政权的军政事务、皇室成员的饮食起居及后勤供给等诸多领域,又是担负各种要职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元朝建立后,为古都鄂尔多斯即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先后设置了四所总管府和一所都总管府,下辖提举司、长官司和各种造作匠局等二十几个机构。一直到元末,古都鄂尔多斯即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仍旧存在。留守四大斡耳朵的常住居民,约有十万口上下”,他们都是鄂尔多斯人。

      鄂尔多斯人成为鄂尔多斯部落,是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部众离开都城鄂尔多斯开始的。鄂尔多斯部形成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成吉思汗时期创建的斡耳朵组织和怯薛组织为该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从成吉思汗建立四大斡耳朵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其中从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守宫岁月;三是北元初期的14世纪末,“斡耳朵思”(鄂尔多斯)人为了免遭明军袭击,将四大斡耳朵改造成八座毡帐,撤离古都“斡耳朵思”(鄂尔多斯),守护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吉思汗灵宫斡耳朵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流动迁徙岁月,而在此过程中“斡耳朵思”(鄂尔多斯)的部众也以鄂尔多斯部落的名称活跃在历史舞台。

      蒙古族众多宫殿、祭祀宫帐以及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部落鄂尔多斯,都是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灵魂的“神灯”八百年不灭,可见鄂尔多斯部落的信念与忠诚。宫殿如城,部落是人。鄂尔多斯不是人受围城所封闭,而是城随人所变迁,在宫殿与部落之间具有转换自如的应变能力和生命活力。鄂尔多斯人历经百年沧桑岁月,经过万里流动迁徙,从成吉思汗建立的都城鄂尔多斯,来到成吉思汗生前眷恋并且愿作为享乐安息之地的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大地,而且又与新兴城市即“现代名城”鄂尔多斯融为一体温暖全世界,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历史文化现象。鄂尔多斯蒙古人传承的成吉思汗祭典、察干苏力德祭、古如歌等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四、现代名城鄂尔多斯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使地域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新兴城市鄂尔多斯融为一体,掀开了鄂尔多斯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鄂尔多斯发展的新纪元,使包括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在内的各民族居民都成为新时代的鄂尔多斯人。
      鄂尔多斯市所辖7旗2区,即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以及东胜区、康巴什区,全市常住人口215万多人(其中蒙古族近21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现代名城鄂尔多斯,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多能、多业、多景、多联、多福之城。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灿烂、自然景观多样,建成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7个,境内既有成吉思汗陵、秦直道、萨拉乌素文化遗址等著名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响沙湾、黄河大峡谷、生态草原等自然旅游景观。鄂尔多斯交通便捷,2700多公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15条货运干线铁路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国际机场可直达国内外50多个城市。  
      鄂尔多斯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森林覆盖率27%,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空气优良率90%以上,公共服务质量和营商环境大幅提升、争创一流,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国家中西部城市前列,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
       五、文化交融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文化的交流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穿越时空
      在鄂尔多斯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是成吉思汗。
      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地理位置来看,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建立了作为都城众多宫殿鄂尔多斯,也多次来过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草原。传说,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时,看到这里美丽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在享受融入大自然的喜悦和惬意中,心身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放松,使马鞭从手中滑落在草地。当随从人员想去拣马鞭时,他挥手制止,并深情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或许是长生天在冥冥之中的有意安排,总之,八百年来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英灵的忠诚部落鄂尔多斯,把具有众多宫殿象征意义的鄂尔多斯,带到古老神奇的大地鄂尔多斯,与现代名城鄂尔多斯融为一体,使鄂尔多斯具有了穿越时空的非常神奇、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2.文化特色
      从人文历史来看,在鄂尔多斯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成吉思汗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中华文化扩大体量、提高质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是中华多民族文化在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中形成的。成吉思汗是促进蒙汉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也为中华文化扩大体量和提高质量做出了贡献,其根基在于“道”和“长生天”理念的对接与融合。对一个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来说,与长春真人丘处机会面和交流之后,认为道学有“玄旨”,是“仙命”,恭敬地聆听,虔诚地遵从,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也足见道学对成吉思汗的影响之深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们能够意识到,除了自身有限的力量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更大的自然能量客观存在。人们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一般认为来自神仙法力或者天地灵气,而老子认为来自“道”,揭示了道法自然的规律,因此崇拜天地、注重人的天性、遵循自然规律的蒙古民族,容易接受阐述自然法则的老子道学。
      二是给予人类全部社会体系整体性旋转的初次动力。成吉思汗不仅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体量,也给予整个世界旋转的初次动力,通过武装力量和经济手段促进了全球化。在成吉思汗的影响力下,蒙古人使“纸币取得了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用国家强制行动使纸币得到社会公认并取得社会权力,使纸币成为具有信用的主体货币。一方面靠“社会大风暴”手段,靠武装力量,开拓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另一方面,靠经济手段,靠货币权力和信用,使国界的扩展与货币权力的增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给予世界旋转的初次动力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3.内在本质
      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现上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始终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内部隐蔽着的自然规律,就是人类科学文化的内在本质。研究鄂尔多斯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现、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内在本质,即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成吉思汗能够成为“一代天骄”、“千年风云第一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发挥了他所敬仰遵循的长生天”的力量,即始终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内部隐蔽着的自然规律的力量。相对而言,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所创造的科学文化可以穿越时空世代传承发展,而科学文化所揭示和反映的自然规律是永恒的,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对古今中外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所谓真理(即自然规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文化研究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在于现、认识和把握包括每个地方内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自然规律。鄂尔多斯文化研究及其内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