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

热度 1已有 1396 次阅读2021-4-29 05:23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
            包海山
      城乡融合发展有内在必然联系。可以从“探索规律,顺应必然趋势”以及“把握规律,解决现实问题”,这在两个方面来研究和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探索规律,顺应必然趋势
      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体化融合发展,不是消除城市、乡村以及各行各业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和功能,而是打破各自封闭的界限,消除彼此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一个巨系统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
      如果说“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那么一旦人们的利益相一致,特别是人们在城市与乡村可以自由流动和安心居住,而且“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时,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847年,27岁的青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谈到“废除私有制将产生什么结果”时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也使居民第一次划分为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因此,废除私有制,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即“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废除私有制,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需要从两个方面奠定基础。
       1.通过大工业,生产出足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要的产品。
      如恩格斯所言: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这样一来,社会将生产出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
       2.教育将使人们熟悉整个生产系统,未来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如恩格斯所言:当十八世纪的农民和工场手工业工人被卷入大工业的时候,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成为完全不同的人,同样,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生产的社会管理不能由现在这种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就是现在的工业也越来越不能使用这样的人了。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就更加需要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的这种分工,将完全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二)把握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最大的问题是使居民第一次划分为农民和工人两大阶级,划分为城里人和村里人。“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是,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都集中于城市,而乡村处于隔绝和分散状态。
       为了有效解决这种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基本原则”是“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即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
       相对而言,城市和乡村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是稳定的,而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从两个方面促进人员流动。
       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二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引导规划、建筑、园林等设计人员入乡。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人们具备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灌溉工程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发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
      总之,城市和乡村在融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融合,而最根本的融合是人们共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使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利益相一致。真正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中的人们成为同一些人”,在一个巨系统内,把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农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多项活动中的一项活动,充分发挥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得到的多方面的才能。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