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与教育产业
包海山
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引导、示范等活动,使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发育,完善人的自身自然条件,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从胎儿教育到观想死亡,从幼儿教育、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到终身教育,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成果,即通过教育所培育的人的科学文化灵魂,能够离开母体头脑,以信息形态穿越时空得到世代传承和发展。
对教育,可以区分为义务教育和教育产业两大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一是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二是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包括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三是义务性,又叫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有法律规范。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近60个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长短,大体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决定的。
教育产业,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在西方,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教育机构直接兴办产业。这里的教育产业化,不是指将学校办成以提供教育服务为盈利手段的机构,而是指学校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教学、科研、产业的紧密联系,让产业为教学、科研提供经费和研究方向,宗旨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比较著名的代表是“硅谷”,不仅实现了教学、科研与产业的互动,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观的经费来源,还为学生的求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指借鉴产业运作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指运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改进教育产品质量。科学的质最控制方法指的是工业中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这里的教育产业化,旨在通过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任用专家小组对传统远程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系统改进,使之合理化、正规化、标准化,进而实现教育的规模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
在地方学与教育产业中,其教育产业不包括义务教育部分,而主要是指教育融入产业部门,能够提高生产者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并且创造和体现更大价值的教育的产业化。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作为一个系统性创新工程,其教育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地方学的学术研究、科普教学、应用服务中,科普教学这个环节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在应用学科知识体系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市场主体中人们终身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一)作为科研与生产中的一个环节的科普教学的产业化
在地方学系统工程的学术研究、科普教学、应用服务各环节中,科普教学,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成果展现,而对于应用服务来说,是开始了解和认知学科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地方学作为系统性创新工程,到了从侧重于创建学科体系向侧重于应用服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科普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关。只有连接好这个环节,过来这道关,才能使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真正成为系统性创新工程。
我国北京学、上海学、广州学、武汉学等很多地方学研究机构都设立在当地高校,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研究的小圈子里循环,而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力军应该是市场主体。地方学的学科普及和教学的产业化发展,能够促进学科建设与应用服务形成一个大循环,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创新工程。一方面,高校研究机构可以推动地方学学科普及和教学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满足市场主体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需求来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走进和融入市场主体,使市场主体成为构建与应用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主体。
研究机构与市场主体、大学与城市,都需要融合发展。学者认为,我国经济缺乏科技支撑,中小企业寿命不长,是因为没有重视智力投资,特别是城市化模式存在问题,智力投资的方式在条块分割的大学与城市分离的旧格局中,使得大学与城市的功能都被严重制约与浪费。我国是人口大国,要转变为智力资源大国,不仅需要城市化,更需要城市的知识化、智能化。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真正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是促进文化、教育、科技、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城市、乡村等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行各业中,相对而言,最有吸引力、最容易合作、渗透领域最广泛而且需求最大的就是教育。从教育与经济的融合来看,一方面,教育必须自觉面向社会、市场和未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教育的行为模式从单向性转变为互动性,不断增强自身系统的柔性、活性以及穿透力、影响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高等教育不再是培养精英的标志,而是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和生产实践。高等学校不论是宏观系统还是个体组织,对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推动作用,不再是刚性的、暂时的、静态的,而是具有柔性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自我调节和适应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到来,企业将会成为知识和文化创新的主体,这又必然促进企业这个创新主体逐渐变成学习型组织,使教育融入企业的各个层面,使教育与经济融为一体。教育是为了培育人的健康身体和文化灵魂,经济为此创造物质条件。
(二)应用学科体系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终身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义务教育之外,其他的终身教育都可以产业化发展。
义务教育,主要是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教育;而教育产业,是步入青年之后,能够创造和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时期的教育。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不是为了收取受教育者的费用,而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创造和体现更大价值的机会和平台。
马克思指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技术学校的部分开支应当靠出售这些学校的产品来补偿。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把智育、体育、技术教育与有报酬的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时候,教育就能够产业化发展。
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融入各行各业,也就把教育融入了全球各地的各行各业。教育就是生活和工作,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劳动者生活和工作于各个产业的市场主体中。在教育与市场主体的融合发展中,教育能够使劳动者熟悉和适应整个生产系统,从而有条件根据社会需要或者自己的爱好,在工业、农业、旅游、科技等不同的生产部门自由流动,并且充分发挥劳动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如恩格斯所言:“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共产主义是没有资本的社会,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使科学文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使科学文化成为人类能够同创共享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并在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使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高效利用。
社会主义是科学,是人类共同的社会事业,需要世界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合作。如果说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科学研究,探索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人类共同的需求和目标,那么大众理解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科普教育,而科学和教育融入各行各业,人们在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中一起去争取实现预定的共同目标,就能够使科学社会主义变成社会实践。教育的产业化,就是通过教育与市场主体的融合,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连接起来,使科学、教育、产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