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与文化产业
包海山
文化是人的感觉和思维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人类所能感觉和认知的相应对象客观存在,即包括人的头脑、身体等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客观存在,其物质、能量、信息无穷无尽。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和意识到它的存在,使其意识化、信息化、人性化、社会化,就能够形成多少文化,而目前“人化了的自然界”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人类的感觉和意识都非常有限,因此人类文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法治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等等。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的遵循规律,形成具有科学内涵的文化;有的违背规律,形成文化糟粕。由此,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尊道而贵德的科学文化,二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逆道而行的糟粕文化。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建揭示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地方学的产业化,就是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市场主体融合发展,创造和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价值。
据《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文化科技融合将面对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科技融合在“双循环”战略格局中能够起到“润滑剂”和“补缺口”的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产业链加速循环,同时,文化内循环的加速对推动实体经济内循环起到提质、升级、增效的驱动作用。在外循环中,我国实体经济贸易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价值观和内容出海则发力不足、长期缺位。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将助推文化出海,填补外循环中的文化缺口。文化优势匹配先进科技,将产生超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强有力的价值观输出,助力我国在文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国之重器,不仅只是高铁、大飞机、基建,在当前国际和贸易形式下,文化应站出来以产业形态承担国之重器的职能。
在文化产业中,我国价值观和内容出海发力不足、长期缺位,需要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产生超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强有力的价值观输出;而真正强有力的价值观,形成于服从和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因为“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知行合一的内在动力。地方学以探索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价值观,能够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促进人类构建有科学文化灵魂的有相同价值观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一)科学文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发展文化产业,从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最“关键”的一点是深刻理解科学文化能够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
老子道学、马克思理论等是具有科学内涵的文化,其科学性体现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能够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
构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需要经济基础,也需要文化桥梁。
袁江洋教授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取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互渗,科学和科学文化正是在人类思想大汇聚大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汇聚取决于历史的机缘,整合取决于理性主义精神的升华。科学文化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跨种族、跨肤色、跨宗教、跨文明的普遍文化;科学人在宏扬理性主义精神、沟通不同文明方面具有一份特殊的责任;科学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灵魂,而科学文化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灵魂。在商品社会,之所以金钱在劳动异化中成为“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它能够剥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没有意识到并守护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科学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是盲目追求交换价值,随着资本起舞,而是在特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逐渐体现出创造和应用科学文化的人们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的工具作用。科学文化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说到底是科学文化所反映和揭示的人类原本可共享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的使用价值。
(二)最大的知识增量创造和体现巨大价值
全球地方学,是学科知识体系大网络,各地方学是彼此相连的小网格。小网格里的地方学各具特色,而所具有的普遍原理使全球地方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能够使全球地方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普遍原理,就是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因为存在着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所以各地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地方学研究者,能够立足当地、放眼全球,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共同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应用它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最大的社会变革,是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从具有盲目性向具有科学性转型,从而系统性改变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的工具作用。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没有地方、国家和阶级之分。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本质意义上,科学所揭示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文化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是要求世界各地尊重科学的人们都去研究它。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包括对资本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劳动的一切细节和联系、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这些细节和联系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是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对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将会使它成为最大的知识增量,并且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中,创造和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