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的产业化
包海山
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最终是要用社会的认可和它所起的作用来检验”。
就各地方学发展来看,几乎都是学术研究团体在探索和创建学科知识体系。目前到了解决社会认可问题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进网络等,开展宣传、科普和教学等活动。
地方学只是“走进”各行各业,那就可能只是开展宣传、科普、教学等活动之后,再回到学术研究团体的小圈子,知识体系与应用服务还是处于分离状态;而地方学只要“融入”各行各业,特别是“融入”市场主体,那就能够打破学术团体与市场主体的界限。一旦学科知识体系被大众所理解和掌握,那么大众必然会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从而整体性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系统工程中,科普和教学是连接学科体系与应用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主体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可以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能够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系统性创新工程。对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系统性创新工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一)学科建设的产业化
作为一个系统性创新工程,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它来为社会发展服务,都可以产业化发展。
对构建与应用地方学的系统工程,如果只是从学术团体的角度来看,那么在走进大学、企业、网络等过程中,通过科普和教学环节,主要是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检验;而一旦融入市场主体,那么市场主体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检验,不仅检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弄清楚还欠缺哪些内容,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正是有现实需求,甚至是迫切的现实需求,因此市场主体比学术团体更高效率地把构建与应用地方学的系统性创新工程推向前进,其中也包括学科建设的产业化发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六稳”“六保”中就业都居首位。劳动就业,对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因此,对于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系统性创新工程而言,一方面,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地方学,必然系统性深入研究劳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天大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正是以解决这样的具体问题来检验,才能检验出地方学研究成果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并且可以弄清楚还欠缺哪些内容,知道怎样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杭州学研究者马智慧研究员认为:“地方学基础研究的工作量之繁重,不是一个地方学会或者某个科研机构能够全部承担的。如果不能全面吸收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共同参与,就无法完成地方学研究工作的使命”。
由此可见,只有全面吸收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地方学研究工作的使命。那么,什么平台才能全面吸收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共同参与?相对而言,还是融合发展的企业集团才更有实力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
地方学及其研究会机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对某个地方学可以有多个研究机构,而有些地方学研究机构并不研究地方学,或者没有能力研究和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也就谈不上应用学科知识体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对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勇有多方面的认知:一方面,“鄂尔多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鄂尔多斯学是中国地方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坚强阵地”、“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地方学实践的先锋者”;另一方面,“十几年来,研究会还在原来的路子上踏步不前,学术研究水平没有很大的进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者,意识到鄂尔多斯学是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学术研究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明确了地方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对地方学的根基、主干、枝叶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努力把鄂尔多斯学的网格与全球地方学的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曾经,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使地方学研究的学术联盟建设从鄂尔多斯启航;现在,通过地方学走进并融入市场主体,通过创造和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促进构建与应用地方学的系统性创新工程的产业化发展,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联盟建设,或许又从鄂尔多斯启航。
(二)地方学系统工程的产业化
地方学走进并融入市场主体,就能够促进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产业化发展。起初,学术团体通过走进市场主体的路径,科普教学的环节,使市场主体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接着,一旦市场主体理解和掌握了学科知识体系,就能够在应用它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创造和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那时构建与应用地方学的系统性创新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的地方学研究,走进并融入市场主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走进并融入一切探索客观规律、遵循自然法则的市场主体;二是能够促进一切探索客观规律、遵循自然法则的市场主体融合发展。一切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就必然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地方学就是研究其内在必然规律。
1.探索和遵循同样规律的市场主体
我国市场主体总数已经达到一亿三千多万户。在本质意义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即遵循客观规律的市场主体和没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能否遵循客观规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环境,二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与把握。可见,市场主体能否遵循客观规律,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认知与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也决定市场主体能否遵循客观规律来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遵循规律才会成功,没有遵循规律就会失败。有数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9年,而几乎98%的创业者必然失败”。这有创业者的因素,也有市场主体的因素,还有市场环境的因素。但是,无论哪方面的因素产生更大的作用,最终还是会表现为市场主体遵循规律和没有遵循规律这两大类,其结果或者成功,或者失败。
所谓市场环境,是指经营活动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因素。系统性地方学研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认知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也对企业不可控制的市场环境产生影响,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共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2.遵循同样规律的市场主体的融合发展
地方学融入市场主体,最终发挥的是学科知识体系所揭示、转化和体现的自然法则的能量。就业、分配、消费以及经济、社会、自然等有其内在必然规律。李克强指出:“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发展,是质量效益提高和节能环保的发展,也就是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就是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都要符合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而“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终都服从、顺应、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地方学研究,能够走进和融入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市场主体,也能够促进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市场主体融合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资本的集中规律决定了资本集中为唯一的单个资本,使社会总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的外壳自然消失,最终使人类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从劳动的角度来看,协作劳动即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的规律,决定了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形成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规律,决定了没有遵循规律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而遵循同样规律的市场主体必然融合发展。
探索和遵循这种规律,笔者将分别从地方学与文化产业、地方学与旅游产业、地方学与科技产业、地方学与教育产业以及地方学与乡村振兴、地方学与城乡融合、地方学与利益共同体、地方学与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来持续探讨,并努力付诸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