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与地方学学科建设

已有 543 次阅读2020-10-11 05:50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与地方学学科建设
         包海山
      广义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的遵循规律,容易形成共识;有的违背规律,可能造成冲突。规律对任何人、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因此揭示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文化,能够形成最广泛的认同。地方学,是地方文化个性特色与学科普遍原理的辩证统一,是在研究当地文化特色基础上创建揭示普遍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文化认同
      认同的意思是认为一致、相同,亦可解释为认可、赞同。文化认同,既有对文化现象的认同,更有对文化本质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形式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层面形成文化现象的认同;而规律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由此可以形成对文化本质的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文化核心区域,山水相依、人脉相、文化相融,共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记忆,使得各地间易于形成文化现象的认同。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勇在《共建人文湾区:战略目标和创新探索》中认为,共建人文湾区要立足“一国两制”多元文化交融共存、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一国两制”特征的湾区文化新形态,发挥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的文化一致性,推动湾区各城市传承发展岭南色彩的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共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开放创新型湾区新文明。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何让大湾区城市群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创新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动能,是共建人文湾区的最大任务。
      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是单中心,京津冀城市群是双中心,而粤港澳城市群是多中心,有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世界一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像是合伙人关系,三方携手共建人文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一般湾区经济特征之外,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对接与融合的优势,是全世界唯一“一区两制”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地方。在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当今世界,只有中国选择了两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因此也只有在中国才会有“一国两制”,而粤港澳大湾区“一区两制”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全球两制”的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在存在两种制度的现实社会中,两种制度的对接与融合发展是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人类作为“类主体”对文化本质的认同,而科学文化能够减少文化现象的对立与冲突,超越表现形式上的人种、宗教、文明之分。科学所揭示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对具有学科内涵的文化即科文化,相对容易形成全人类的文化认同。
     对学科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李侠教授在用科学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说:为了形成具有持久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从现有多种文化中选取最大文化公约数,这个人类文化公约数就是科学文化。以科学文化作为粘合剂也可以最大限度上减少文化相遇时产生的冲突与阻力成本,同时可以最大限度上降低认同障碍。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在《科学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中认为:科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在于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这种追求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它超越人种、宗教、文明之分。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统一信念与国际主义精神相融合的结晶,那么科学文化的全球发展必将成为沟通各主要文明的重要桥梁。
      在路径上,科学文化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在本质上,科学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灵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的科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灵魂。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的自身自然与外部自然都同样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不是人类想成为人类才出现了人类,而是自然法则决定了在自然界必然会出现人类,所谓“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而出现了人类之后,自然法则依然在无形中决定人类的命运并支配事物的发展变化。
      只有作为类主体对文化本质有广泛认同,才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灵魂。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而“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真正的人的自由“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大湾区文化认同、大湾区与内地的文化认同以及人类共同的文化认同,最终都是对迈向自由的文化本质的认同,都是为了在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共同实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
      二、地方学学科建设
    创造和应用科学文化的人们有国籍、有民族,而科学文化超越国家和民族,能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灵魂。
    地方学,是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融合发展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在地感”与“全球化”的辩证统一。
    人是创造和应用科学文化的主体。从人的角度来看,地方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文化:一是当地人在当地形成和创造的科学文化,二是当地人去外地时带去和创造的科学文化,三是外地人来当地时带来和创造的科学文化,四是当地人与外地人交流融合中形成和创造的科学文化。然而,所谓当地与外地,这取决于系统和格局的大小。例如,在广州与香港之间,对广州来说香港人是外地人,对香港来说广州人是外地人,而对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以及香港、澳门的人们都是当地人。在更大的系统和格局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人作为“类主体”都要“人法地”,都是在无形中受自然法则所支配的地球村当地人。
     地方学研究的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等地方学。然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来说,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就不再具有独立的系统性,而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岭南学”来说,广州学、潮州学、香港学、澳门学以及广西桂学、海南学等,也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教授在《“岭南学”刍议》中认为:从“岭南文化研究”到“岭南学”,不仅是量的增加,应该有质的变化。“岭南学”应该是一门包容性强的专门学问,有理论性、系统性,是一个完整的、方法性强的研究体系。未来“岭南学”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得到丰富和扩展,生发出更多的学术生长点,使这门学科更加丰富和活跃。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科学文化是大网络,各个地方的科学文化是其中的小网格。就像每个地方都是地球自然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各地方学也是全球地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就是把全球科学文化的网络、网格、网线、结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从地球仪的平面展开图来看,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会看到每个地方学的小网格相互连接成为全球地方学的一个大网络。只有在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大网络中,才能看得清每个地方学小网格所处的方位、范围以及地理、生态、人文、社会等特点以及小网格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系统性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优势是可以同创共享:一方面,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共同参与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穿越时空汇集和融会更多的人类智慧结晶;另一方面,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应用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使融会人类智慧结晶的科学文化在共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澳门学是全球地方学中的一个“联结点”,澳门学与全球地方学具有很好的沟通与融合能力。澳门教科文中心主任吴志良在《澳门学与澳门发展道路》中认为由于建设澳门学学科的目的在于构建知识体系和解释体系、提炼出澳门本土知识体系的全球意义,因此澳门学应该是澳门研究的核心,通过这个核心来凝聚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澳门研究人员对澳门学学科建设的参与感、向心力和认同度,并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未来的世界,无论全球化的进程如何波折和国际形势如何诡异,“地球村”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也必然是共存、共建、共担、共享的世界。
      地方学研究方兴未艾。世界各国有伦敦学、巴黎学、罗马学、首尔学、东京学等,我国有北京学、上海学、内蒙古学、台湾学、杭州学、南京学、武汉学、成都学等等。各地方学作为一个网格、一个联结点,能够彼此连接,形成一个网络,是因为包括每个地方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相同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当“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时,每个地方学都必然研究“资本”、“劳动”及其“关系”的内在规律。也正是其内在相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一体化融合发展。
      经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笔者对资本、劳动及其关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可以简要概括。
      “资本”,是一种集中的社会力量。社会大众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共同参与,资本才能动起来。资本的集中规律,使“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社会总资本高度集中为唯一的单个资本,集中才算达到“极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的“外壳”“炸毁”或者说自然消失,最终把人类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还原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
     “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会使劳动异化、人性扭曲,而“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在追求交换价值与创造使用价值之间寻求某种平衡。随着对文化本质的广泛认同,随着转化和体现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的学科文化产品成为可共享的社会财富,人类将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和现在直接的活劳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社会资本高度集中的背后,是人类智慧的有效整合。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资本即认识和把握唯一规律的资本,必然会对其他没有顺应规律甚至违背规律的资本形成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形成唯一的单个资本;从人类智慧的角度来看,由于共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社会资本的“引力中心”与人类对文化本质的认同,都是遵循客观规律。也正是共同遵循客观规律,使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一体化融合发展,能够使资本的基础、条件、构成、实质以及劳动价值评判体系、社会分配机制等发生系统性改变,从而共同进入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工具作用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代。

    作者: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致力于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