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祝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立18周年

已有 787 次阅读2020-9-9 22:36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庆祝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创立18周年
              包海山
      对于当代学生成长来说,年满18周岁,会有成人仪式活动。对于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来说,18周年也应该是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9月16日,初心是创立专门研究鄂尔多斯学的社会组织、民间学术团体,研究人员从数十人发展到二百多人。
      在创立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的18年间,每个研究人员、参与活动者,都会有各自的认知、体会和收获。我有幸一直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特别是驻会12年,可以说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对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有深厚的感情。在庆祝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成立18周年之际,就笔者个人而言,回顾过去,体会深刻,对鄂尔多斯学有了自己的认知;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对应用鄂尔多斯学服务社会发展有了基本思路。通俗讲,探索鄂尔多斯学18年之后,知道鄂尔多斯学是什么,明白用鄂尔多斯学能干什么。
       (一)回顾过去
      回顾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18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创造条件的角度来看,第一任会长奇朝鲁和他的团队在两个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2002年创立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整体性的大发展;二是倡议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使地方学研究团体有了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合作发展的学术联盟。在此基础上,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笔者对两点体会深刻。
      1.以具体项目促进合作
      2016年8月,参加由北京学研究所与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共同举办的“中日韩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之后,与会者普遍意识到地方学研究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必然性。笔者在由北京学研究所值编、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编辑出版的《地方学研究信息》2016年第4期,发表了《关于中国地方学研究协同发展的设想》一文,得到很多地方学研究团体的认可并达成共识,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组织实施“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各地方学研究团体共同参与、合作完成
      2017年9月,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等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召开“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时,收到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杭州学、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伊犁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以及敕勒川文化、西口文化、元上都历史文化、察哈尔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内蒙古鄂伦春民族文化、内蒙古俄罗斯民族文化、赤峰企业文化、巴山文化、汉水文化北宸智库、草野思想库等30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43篇文章。
    同年10月,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召开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加大推进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并从2018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两辑,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相关系列成果的持续积累,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地方学研究》第1辑和第2辑,分别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北京学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而《地方学研究》第1辑就是在“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基础上编辑出版。这是各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团体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为进一步以具体项目促进实质性的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互联网+地方学”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地方学研究也需要“互联网+”,特别是当跳出地方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鸟瞰当地全貌时,“互联网+”就会为地方学研究插上翅膀。以无形的信息形态跳出地方研究地方学,应该共建一个穿越时空、凝聚更多智慧的地方学研究的“空间站”。当地方学研究真正“走进”并“融入”网络世界时,也就意味着“走出”了研究机构的小圈子,促进“知识体系+应用服务”的融合发展,使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为社会大众可以共同参与、分享成果的一种社会事业。
    地方学走进网络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在网上刊载文章、展现成果。例如,2016年2月,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在草根网开设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至今发表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等数十个地方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还有,闽南学、鄂尔多斯学等地方学研究者在草根网建立了个人博客,很多地方学研究以团体或个人博客等方式“走进网络”,为地方学的研究与科普开拓广阔空间,是“互联网+地方学”的一种积极探索。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使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除了现实社会中个体头脑的物质结构载体之外,还形成了网络世界里的“全球脑”信息结构载体,这是全球地方学研究以信息形态穿越时空在一个巨系统内融合发展的新的空间。人类发现、认识和遵循自然法则而形成科学文化,因此遵循自然法则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与自然法则接近或融合而具有生命活力,具备“自我繁殖”能力。随着科学文化自我繁殖能力的形成,全球化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将由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同来完成,汇集全人类智慧和能力来构建的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一切细节和联系,将率先在网络世界清晰地推演并展现出来。
     (二)展望未来  
      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研究会未来将会怎样发展,这或许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远见和决策能力,而普通的研究人员所能展望的只是鄂尔多斯学的未来发展。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研究人员,所预测、判断和展望的是鄂尔多斯学的未来发展。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理解和践行鄂尔多斯学探寻客观规律的根本任务和道法自然的终极目标的宗旨,就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把握要点。创立鄂尔多斯学、创建地方学学术联盟、以具体项目促进合作、“互联网+地方学”等等,都是努力发挥学科体系所揭示和转化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能量。展望未来,顺势而为。在18年探索、积累、培育、成长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侧重于学术研究的“构建与应用鄂尔多斯学”以及侧重于社会实践的“应用地方学服务社会发展”两个系列活动。
      1.“构建与应用鄂尔多斯学”系列活动
    “构建与应用鄂尔多斯学”系列活动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系列,两个平台对接;多场讲座交流,百篇博文连载;科研科普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汇集众人智慧,提炼一部专著。其中,百篇博文连载与提炼一部专著是重点,是笔者探索和研究鄂尔多斯学18年的总结、整理和提升。预计2021年上半年在思想类草根网和美国中文网等网络媒体完成百篇博文连载,之后沉淀一段时间再提炼一部专著。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鄂尔多斯学、怎样构建鄂尔多斯学、怎样应用鄂尔多斯学三个部分,可以延伸为“地方学内涵与外延”“交流合作,构建地方学”“融合发展,应用地方学”。
      2.“应用地方学服务社会发展”系列活动
     地方学研究“走进网络”和“互联网+地方学构建与应用有所不同。就笔者努力做好的两个系列活动而言,侧重于学术研究的“构建与应用鄂尔多斯学”百篇博文连载是“走进网络”,而侧重于社会实践的“应用地方学服务社会发展”系列活动,则是可以成为“互联网+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系统工程。
     大道至简,有容乃大。地方学研究机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互联网平台具有无限空间。以笔者为例,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近两年每年在研究会报刊书籍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表文章只有几篇,阅读量几乎忽略不计;而作为草野思想库理事会副理事长、草根网地方学研究负责人,一年可以在思想类公益性草根网连载百篇博文,海内外读者访问量数百万人次,这就是差别。在我所了解的地方学研究机构和平台中,在促进“互联网+地方学”以及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优势明显潜力最大的是草根网。因此,计划2021年上半年完成“构建与应用鄂尔多斯学”系列活动百篇博文连载之后,下半年将主要依靠草根网平台推动“应用地方学服务社会发展”系列活动。
      有人说,团体比个人厉害,平台比团体厉害,趋势比平台厉害,而个人、团体、平台顺应必然趋势,共同道法自然最厉害。地方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就是共同探索和遵循自然法则,使个人、团体、平台顺应必然趋势,在一个系统内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