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产业发展
包海山
对于应用地方学科学体系来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进:一是科普教学,二是智库建设,三是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运作。这里简要探讨地方学研究与智库建设,以及应用学科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工程的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运作。
(一)智库建设
目前智库种类很多。根据机构属性的不同,划分为国际性智库、政府官方智库、政府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大学附属型智库等;根据智库研究领域的不同,划分为综合型智库、专业型智库等;根据功能作用的不同,划分为学术研究型智库、政策方案提供型智库、政党代言型智库、公众利益倡导型智库等;根据智库规模的不同,划分为大型智库、中型智库、小型智库等。
从智库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领域跨界化,如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学领域;二是研究技术体系化,几乎所有知名科技创新智库都具有各自较完备的研究技术体系,包括方法、工具、技术、数据库等;三是组织模式网络化,比如日本发起的亚洲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网,而且许多智库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地方学研究机构的智库属性、作用、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等,主要与其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关。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是一张大网络,各地方学是其中各具特色的大小不等的网格。地方学研究的优势,就是在把每个地方小网格与全球大网络连接并融合起来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同一个主题和同一个平台,例如可以推动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乃至全球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与此同步,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智库建设也可以整体性推进。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智库建设,最终所认识和遵循的是自然法则,这是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的最根本的一点。
在地方学研究起步阶段的智库建设,从提升高度来看,主要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例如,内蒙古学研究会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服务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新型特色智库”。从拓展广度来看,主要是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服务。例如,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创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智库,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就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而言,当前很多智库仅仅是对具体问题提供一种应对之策,而不是从战略上提出某种深远而持久的战略理论。政府部门的一些功利倾向也迫使智库紧跟形势去思考现实中具体问题的应对之策,而难以对热点问题进行理论的冷思考,更难以从长远来构建一种战略理论。有些研究团体强调自身的“平台性”,承接、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等,结束后将与会专家报告、讨论内容、学术观点等汇编成集,而这类成果往往思维碎片化,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架构,调查研究不充分,给出的解决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很难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支持。
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智库建设的方式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智库不是要淡化学术研究,而是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为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努力成为具有理论基础、文化灵魂、生命活力的战略性智库。真正的智库是思想和智慧之库。
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可以优势互补。一方面,学术研究支撑智库研究;另一方面,智库建设又可以促进学科领域之间融合发展。学术部门和智库部门之间设立“旋转门”,让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智库建设中适当流动,使不同研究之间相互转化、促进,形成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也不管是学术还是智库,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和到达的目标是相同的,因此都需要一块聚光镜。系统性地方学研究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共同通过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智库建设的更高境界。
(二)产业发展
一般认为,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而进化过程既包括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而且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因此,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包括绝对的增长和相对的增长。
据360百科,产业中的主导产业通过前向、后向以及旁侧效应会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有政策因素,但更多的取决于市场因素、取决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科学技术水平、资本和劳动力情况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分工的深入和细化以及“边干边学”、“持续改进”在生产中的运用,生产力水平与产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产业发展的一部分,而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主要体现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人口、政策、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主要在于影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而供需的变化又会限制或者推动产业的发展。至于投资预期、劳动就业率、消费和收入预期等可以归结为心理方面的因素,人们心理的变化和预期影响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通过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无论是单个产业的进化,还是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最终必然顺应和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地方学研究,就是探索和遵循这种必然规律,应用地方学学科体系促进产业向着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方向进化,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内在本能需求。
从宏观上来看,一方面,整个社会生产将会形成一个系统,市场主体、产业发展都会在一个系统内向着融合发展进化;另一方面,“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产业的融合发展与职员的自由流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一个系统内即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1.应用地方学学科体系满足现有产业职员自我实现的需求
现在工作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本能需求,而实现这种本能需求,要具备两个现实条件:一是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个系统;二是教育使他们具有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产业的融合发展而形成一个系统,与职职员具有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
应用地方学学科体系,主要是通过面向社会的学科普及,特别是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培训,来满足现有产业职员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在市场主体的企业,能够打破以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以及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分配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采用能使企业每个职员尽可能全面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从而最能促进生产的那种分配方式。
2.应用地方学学科体系创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的市场主体
如果说应用地方学学科体系满足现有产业职员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推动某些产业和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进化,那么应用地方学学科体系创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的市场主体,就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进化,使生产与教育融为一体。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而“这只有通过变社会意识为社会力量的途径才能办到”。相对而言,创建地方学学科体系是在构建一种社会意识,而应用学科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能够变社会意识为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地方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科普、教学、应用、实践的系统工程,是变社会意识为社会力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