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尔多斯文化特色

已有 602 次阅读2020-7-21 11:03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鄂尔多斯文化特色
           包海山
      我们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主要有地理区域、新兴城市以及在蒙古族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宫殿与部落这三个含义相对而言,鄂尔多斯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比较容易理解,而具有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的是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众多宫殿和忠诚部落的蒙古族鄂尔多斯文化。
      (一)地理区域名称
      蒙古语“鄂尔多”是汉语“南”之意。古代戈壁沙漠以南为“漠南”,阴山山脉以南为“阴山南”,黄河以南为“河南”。久而久之,三南之地统称“鄂尔多斯”(南面)。古代汉文书籍中出现的“漠南”、“河南”、“南套”、“南匈奴”、“南蒙古”等记载,符合蒙古语“鄂尔多斯”称呼。学者认为:“在鄂尔多斯保存着很多匈奴蒙古祖语”;“鄂尔多斯这个名字是很早以前在匈奴时期出现的,是指地理位置的名称”例如鄂尔多斯古陆、鄂尔多斯古海、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都是指鄂尔多斯这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演变等。
      我们现在所说的鄂尔多斯地理位置,是指鄂尔多斯市的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6752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非常独特。每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之后,从天气预报图中来看,鄂尔多斯是全国唯一明显而完整地画出区域的地级市地区:西、北、东三面黄河呈“几”字形环绕,南面以古长城为界与陕西相邻,即古长城与黄河环绕之中的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是鄂尔多斯。
      (二)当代新兴城市
       2001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所辖7旗2区,即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以及东胜区、康巴什区,总人口203.5万(其中蒙古族19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鄂尔多斯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被列为国家资源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绒城、世界绒都。煤炭探明储量1930亿吨,约占全国的1/6,预测总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境内粘土、高岭土、铝矾土等一系列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具有极大开采价值。全市探明天然气储量4.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世界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境内,煤层气远景储量达5万亿立方米。此外,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也十分丰富,发展新能源条件优越。黄河流经全市728公里,年过境流量306亿立方米,资源与区位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发展大工业的优越条件,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之一。鄂尔多斯生态环境适宜,是最适合人居环境的生态园林城市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到25%和70%以上。境内既有成吉思汗陵、秦直道、萨拉乌素文化遗址等著名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响沙湾、黄河大峡谷、生态草原等自然旅游景观。

      (三)宫殿与部落

      在蒙古族人文历史中,“鄂尔多斯”到底是宫殿还是部落,人们感到很困惑,毕竟宫殿与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的来说,鄂尔多斯作为宫殿和部落,都是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四个阶段来理解。
      1.两个方面
         一是都城宫殿与祭祀宫帐。
     据《鄂尔多斯大辞典》以及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奇斯钦的《鄂尔多斯部的由来考》一文,作为众多宫殿的鄂尔多斯(四大斡耳朵),是成吉思汗创建的,地点在蒙古高原曲雕阿兰、萨里河原野、土刺河黑林、杭爱山北麓,类似于现代的一个城市群,当时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发挥着蒙古帝国的首都作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把原有的主儿勤部、乞颜部、克烈部、乃蛮部部落首领的旧营分别交由四位夫人管领,形成了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每处大斡耳朵以一座斡耳朵为中心,有“车帐千百”。成吉思汗时期没有固定的都城,大汗根据所需幸行于四斡耳朵之间,处理军国大事。据《史集》第二卷《铁木耳合罕纪》:所称四个大斡耳朵”,系指铁木真前期於三河之源地区建立的四个斡耳朵。就这四个斡耳朵的布局来看,各占一方而共同构成一个四边大致相等的棱型:阔帖兀阿阑在东、近水,宜春季放飞;哈老徒在南、居川,宜夏季避暑;哈剌屯在西、依林,宜秋季围猎;阿鲁兀忽可吾在北、傍谷,宜冬季趋暖。日本蒙元史学家箭内亘在《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中,对斡耳朵的考证,其资料虽少,而作者能以零碎之记事,勾勒其真相,从语义分析得出斡耳朵有“中央”之意,故为君主宫殿,其主人非皇帝而为后妃,为元代极有特色之制度。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把成吉思汗的皇宫(大斡耳朵)改建为祭祀宫帐。20世纪60年代,蒙古和东德的考古学者在肯特省德勒格尔罕县境内,对在克鲁伦河和僧库尔河交汇处的曲雕阿兰(该地原称阿乌拉嘎,蒙古语有来源、含义之意)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成吉思汗第一斡耳朵遗址。2001年和2004年,蒙古和日本的一支考古队,对该遗址重新挖掘,发现了带有明显的祭祀性质的建筑遗存,并初步确定为成吉思汗灵庙遗址。参与发掘的日方负责人——日本新泻大学教授白石典之在后来撰写的《成吉思汗庙的源流》一文中明确提出:“最初的成吉思汗庙是成吉思汗的皇宫(大斡耳朵),是由成吉思汗建造,经由窝阔台改建的祭祀宫帐”。北元初期的14世纪末,将四大斡耳朵改造成八座毡帐,为了躲避明军锋锐,使它们撤离故地进入流动状态。1956年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旗的成吉思汗八白宫、哈日苏勒德及其它圣物集中在成吉思汗陵,并举行仪式和陵宫新建筑落成典礼。
      二是都城居民与祭祀部落。
      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作为蒙古帝国都城,由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精锐卫队守护。当时有成吉思汗的近卫部队怯薛军以及斡耳朵组织,其职权范围涵盖皇室的安全保卫、中央政权的军政事务、皇室成员的饮食起居及后勤供给等诸多领域,又是担负各种要职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元朝建立后,为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鄂尔多)先后设置了四所总管府和一所都总管府,下辖提举司、长官司和各种造作匠局等二十几个机构。一直到元末,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仍旧存在。留守四大斡耳朵的常住居民,“约有十万口上下”。居住在成吉思汗创建的都城鄂尔多斯的人,都是鄂尔多斯居民。
      鄂尔多斯部形成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成吉思汗时期创建的斡耳朵组织和怯薛组织为该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从成吉思汗设立四大斡耳朵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其中从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守宫岁月,这一时期居民与部落的界限不明显;三是北元初期的14世纪末,“斡耳朵思”(鄂尔多斯)人为了免遭明军袭击,将四大斡耳朵改造成八座毡帐,撤离古都“斡耳朵思”(鄂尔多斯),守护具有象征意义成吉思汗灵宫斡耳朵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流动迁徙岁月,而在此过程“斡耳朵思”(鄂尔多斯)的部众也以鄂尔多斯部的名称活跃在历史舞台,因此有学者认为“斡耳朵思”(鄂尔多斯)真正成为部落名称是从这一部分人的流动迁徙开始的。 
      2.四个阶段
      一是蒙古帝国都城鄂尔多斯与部众共存的阶段。
     在蒙元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子孙三代有四大都城,即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第一个都城“众多宫殿”鄂尔多斯、窝阔台建立的哈拉和林以及忽必烈建立的“两都”元上都与元大都。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是都城;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作为都城宫殿鄂尔多与祭祀宫帐鄂尔多并存。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成吉思汗季子、大蒙古国监国托雷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帐”(白宫)。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成吉思汗祭灵白宫。1264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黄色宫殿),1266年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成吉思汗去世之后,蒙元帝国四大都城鄂尔多斯、哈拉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均有祭祀宫帐,有其管理和祭祀人员,而在哈拉和林、元上都、元大都祭祀成吉思汗的群体,并没有称其为鄂尔多斯部;而只有在都城、古都鄂尔多斯的部众是鄂尔多斯人,这一时期居民与部落没有明显界限。
         二是鄂尔多斯部落守护祭祀宫帐流动迁徙阶段。
     元末至北元初期,蒙元帝国都城元上都、元大都、哈拉和林先后被袭击、摧毁;北元初期的14世纪末,“斡耳朵思”(鄂尔多斯)人将四大斡耳朵改造成八座毡帐,撤离古都“斡耳朵思”(鄂尔多斯),直到1634年北元末代大汗林丹在西进青海途中去世,守护具有象征意义成吉思汗灵宫斡耳朵经过了长达二百多年流动迁徙岁月,鄂尔多斯人以鄂尔多斯部的名称活跃在历史舞台虽然在15世纪中叶,白色宫帐随守灵部迁至鄂尔多斯地区,但是鄂尔多斯部还是基本处于流动迁徙状态。
      三是鄂尔多斯部落入驻鄂尔多斯地域阶段。
      1635年,鄂尔多斯部济农孛儿只斤·额磷臣,率部归顺后金。1649年,清朝封他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兼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清朝将鄂尔多斯蒙古部划分为6个旗,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1649年,额磷臣从黄河南岸的伊克昭迁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中部,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室同时迁移至他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中部伊金霍洛。从此,鄂尔多斯人入住鄂尔多斯地区,有了封地,成吉思汗八白宫及祭祀圣物分布于鄂尔多斯各旗。1956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后,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地的奉祀之神,全部集中于成吉思汗陵供奉。
      四是在现代名城鄂尔多斯各民族融合阶段。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各民族的人们都成为鄂尔多斯居民。穿越时空,迁徙万里,历经数百年,从蒙元帝国第一个都城演化为现代草原文化名城,城市鄂尔多斯依然是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人也依然是鄂尔多斯人。这种神奇现象,或许绝无仅有。
      传说,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时,看到这里美丽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在享受融入大自然的喜悦和惬意中,他的心身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放松,使马鞭从手中滑落在草地。当随从人员想去拣马鞭时,他挥手制止,并深情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或许是长生天在冥冥之中的有意安排,总之,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蒙古族鄂尔多斯,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经过上万里流动迁徙,创造过辉煌,经历过磨难,书写过无数传奇故事,最终来到并植根于成吉思汗生前眷恋的并且愿作为享乐安息之地的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大地,而且又与新兴城市鄂尔多斯融为一体,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
      总之,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蒙古族鄂尔多斯,作为宫殿与部落,具有转换自如的应变能力和生命活力。宫殿如城,部落是人。鄂尔多斯不是人受围城所封闭,而是城随人所变迁。现在,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和谐生活、发展的人们共同成为鄂尔多斯居民,在鄂尔多斯大地、在现代草原文化名城,融为一体共同温暖全世界。
     (本文系《鄂尔多斯学研究经验与启示》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