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方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已有 546 次阅读2020-7-14 23:11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地方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包海山
     1.地方学 
     地方研究不同于地方学研究。相对而言,“地方”研究局限于某个特定地方的综合研究,而“地方学”是在此基础上揭示普遍规律,既要立足当地、又要跳出当地鸟瞰地方,探寻当地与全球的内在必然联系,在谋划全局中惠及一域。
     对地方研究与地方学研究的差别,台南市文化协会厦门代表处主任郑道聪在《探讨台湾地方学与社区营造的发展及影响》中认为:与传统地方研究最大之不同,在于地方学崛起时,台湾史开始受到重视,社区营造运动如火如荼,因此有许多社造精神注入地方学研究,环绕着生态环保、古迹保护、环境美化、文创产业的议题,也带来台湾地方文史研究的新面貌,并使之朝向学科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发展。由于台湾政治及经济的变革使中小企业兴起,自主性的经济让民间开始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并因社会生活多元性的需求,逐渐扩及公共事务的领域。在民众参与地方学的建构过程中,也营造出公共性格,社区也成为真正的公共领域,此时台湾各地的地方学工作已经是社会重建的途径,亦是一个全新转变地方发展的过程。
     台湾地方学对大陆地方学很启示,主要是通过地方学研究,使地方历史、民俗、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研究朝向学科化和国际化发展。大陆地方学也在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网络等,努力使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成为社会公共事业,而台湾在民众参与地方学的建构过程中,社区也成为真正的公共领域,使地方学工作成为社会重建的途径,亦是一个全新转变地方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大陆地方学工作应该学习借鉴的重要内容。
    地方学研究能够使地方研究朝向学科化和国际化发展,最根本的一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地方学正是探索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才使各行各业各地的各种研究系统性朝向学科化和国际化发展。
    科学化与国际化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使“天涯观”成为“地球村”理念。台湾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专任教授陈惠龄在《在地感、多元化与国际性——台湾地方学推展概况》中认为:数世纪以来,国际间交流互动的规模与密度都极为可观,然而现代世界却是一个全新的互动系统。延至十九世纪以来,主要的科技进展则在于交通和信息方面,诸如蒸汽船、汽车、飞机、相机、计算机和电话出现后,世界即处于“全球村”环境中。直至21世纪全球化时代来临之际,伴随着人群物流的“变迁”与“移动”现象,才真正落实了“天涯若比邻”的世界观。由于速度拉近了距离,四海之内皆如近邻,自此而改变了昔日的“天涯观”。
     广义文化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人的思维和行为有遵循客观规律,有的违背客观规律。地方研究是广义地方文化研究,而地方学研究揭示客观规律,努力使人们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从而使地方研究朝向学科化和国际化发展,使全球各地更多的民众参与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的系统工程。老子云:“执大象,天下往”;马克思说:“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努力执大象,努力做合乎真理的探讨和实践,因此天下各地民众会向往并参与,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扩展原本客观存在的真理能量,惠及地球自然村每个居民。
      2.地方学发展现状
      地方学研究包括提出基本概念、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形成框架、构建学科体系的全过程。中国很多地方学提出基本概念十几年、二十几年,经过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目前到了应该初步形成学科框架的发展阶段。例如,温州学于2002年创立即提出基本概念。18年来,在“温州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700余部著作,但是学界认同度还不高,主要原因是尚未构建起“学科体系”,所以2019年“启动”温州学研究创新发展系统工程,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学科框架,使温州学学科建设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这对各地方学在需要广泛交流、形成合力、加快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具有普遍意义和促进作用。
     温州学要通过研究温州这一地球的一角、中国的一区域,研究这里的人、经济、文化如何越来越“全球化”,变“区域人”为“世界人”。这也是地方学研究的共性。有些地方学很多年被当地特色缠绕而“裹足不前”或找不到出路而“踏步不前”,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遍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变“区域人”的目光为“世界人”的视野。地方学是“在地感”与“全球化”、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的辩证统一。如果说多年来各地方学侧重于在地感与个性特色的研究,那么现在到了通过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在全球化与普遍原理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初步形成学科框架以及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在地方学研究的交流合作以及共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与韩国首尔学和日本富士学等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2018年在北京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日本佐野充教授致辞中说:“目前,我们正在以代表中国地方学研究最高水准的北京学研究所为带头人,和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一起,中、韩、日三方共同努力推进东亚地方学的研究。三方也应该更进一步地将地方学发展成为对全亚洲地区振兴和地方创生有所帮助的学科领域。”韩国李奎泰教授致辞中认为:中国地方学的研究活动方面,北京学研究基地联合中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单位,形成了中国地方学研究全国化的趋势,促进交流合作,使中国地方学成为一个成功的学术领域。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构建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界与韩国、日本地方学的合作网络,持续把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的合作领域扩大为世界化。韩日地方学界各自国内学术联网,若由北京学研究所的中介与中国地方学研究界建立合作研究活动网络的话,我们大家期待的各个地方学的国际化的研究网络将会成功展现出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学科。
      李奎泰教授专业方向是“中国学”。他从1985年到1992年在台湾读书,1992年首次到大陆,与北京学研究所从创立之初就一直有交流,他对中国学、中国地方学很了解。他在北京学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创建“世界性一流学科”的观点,中国学者也有同感。于是,2019年中韩日三方有关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北京学、首尔学、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合作开展了《创建世界性一流学科,促进全球化交流合作》课题研究,将用中韩两种文字完成。
      对于地方学来说,研究对象的融合发展以及现代科学的融合发展决定了地方学的融合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等,在台湾岛有以县市为范围的宜兰学、台南学、屏东学以及以乡镇为主的北投学、淡水学、安平学等,在中国有北京学、上海学、天津学、重庆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等,在亚洲有中国地方学、韩国地方学、日本地方学等。无论怎样划分,就像每个地方都是地球自然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各地方学都是全球地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宏观上来看,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学都是全球地方学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各地方学既要立足当地,研究网格里的特色;又要放眼世界,根据普遍原理把各自网格与相邻网格连接起来,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描绘原本是完整的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巨幅动态画卷,使全球地方学成为世界性一流学科,而这需要人类全球化交流合作才能完成。
      3.地方学未来趋势 
     地方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学科研究、科普教学、应用服务、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学科体系是基础,只有构建起学科体系,才能应用它来社会发展服务;而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学科普及与教学的过程,又倒逼学科体系加快建设。构建与应用地方学的一个核心,其内在的原动力,就是认识和遵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客观规律以及“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根据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测:2025年初步形成学科框架,有些大学将在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开设地方学专业,将出现应用地方学服务社会发展的新的职业;2030年基本形成学科体系,有些地方将创办地方学构建与应用大学,将出现把地方学学术研究、科普教学、社会实践各环节连接起来的新的市场主体;2045年,随着“奇点”来临,全球地方学将形成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世界性一流学科,对构建人类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世界的融合中,信息交流、互动、共享已经不再是最迫切的需求,而是在全球化的同一个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对人类从古至今以及所能预测的未来所有信息、知识、智慧,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分析、识别、分解、重组、融汇、整合、创新,将会成为最大的挑战、机遇和发展方向,而且将由此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的巨大变革。无论是百年、数千年还是从来“未有之大变局”,总之人类社会最大的变局,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之变局。
      从人类科学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系统看来,就是把个人的全息图与别人的全息图以及整个人类的全息图拼接和融会的过程。在场域中,信息不仅可保存,还可通过与时空领域的相互作用被生产出来。信息逐渐积累被渐渐地“内化”演变过程,调节我们的大脑使之与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全息图发生适应性共振,意味着超出今天的自我界限和感官限制的意识,成为一种更宽阔的超越个人的意识,这样我们就可以与不同的人们以及自然界发生微妙而有效的联系。当人们产生超越个人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彼此之间、同生物圈的、同宇宙的深厚联系。人类的一种高水平的意识组成了知觉和感觉的精密方式,享有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自由:一是关于时空领域中“能量流”和贯穿场域的“信息流”的由自己决定的选择权利,一是对于两者的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反应决定因素因为处于生物进化的较高层次而被内在化了,从而产生了物种的自由水平的上升,从而一种新的文明将会问世。
      人类最终不是征服自然,而回归自然,最终天地人共同道法自然。这个转折点就是“奇点”,“奇点”是从企图征服自然转向理性回归自然,是从“人想有为难有为”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发展。美国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认为: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快,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同时,计算机智能应用也在逐渐拓宽。在未来几十年,基于信息的技术将会容纳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包含识别模式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人类大脑中的情感与道德。“奇点”将代表我们的生物思想与现存技术融合的顶点,预测“奇点”将于2045年到来。它将导致人类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使我们将获得超越命运的力量。我们将充分理解人类的思想并极大限度地拓展思想的外延。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将无限超越生物智能部分,非生物智能部分将占主导地位。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中认为:自然的野性是我们深刻认识活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从这些特殊的大系统中,我提取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大型活系统的统一原则,称之为“神律”。这套神律是所有自我维持和自我完善系统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在创造复杂机械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归自然去寻求指引。正如思维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及支配生命和自组织的定律一样,技术元素也必须服从思维、生命和自组织——包括人脑——的定律。技术元素包括人类发明所具有的“繁殖”动力,这种动力促进新工具的制作和新的科技发明,鼓励不同技术进行沟通以实现自我改进。这个系统开始具备某种自主性。人们越深入了解科技发明的整个系统,就越意识到它的强大和自我繁殖能力。因此自然绝不仅仅是一个储量丰富的生物基因库,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基因库”,是一个创意工厂。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系统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产生了变化。当科技被生物激活之后,我们就得到了能够适应、学习和进化的人工制品,从而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崭新的生物文明。工业时代的标志是机械设计能力的登峰造极;而新生物文明的标志则是使设计再次回归自然,将工程技术和不羁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即将到来的新生物时代,所有我们所依赖和担心的事物,都将具有更多天生的属性,并使之接受它那不断进化、常变常新且不受我们掌控的进程安排。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而这却是个最美妙的结局。
     总之,科学文化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激活人类自身自然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另一方面回归人本身存在于自然、属于自然的本质属性。穿越时空、以信息形态汇集和融合更多人类智慧的全球地方学研究所探索和遵循的就是这种必然规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