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学以及地方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包海山
创建地方学,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往往不仅超越学科的界限,也超越行业和地域的界限,因此为解决现实问题创建的地方学,必然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融合发展的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新冠病毒无国界,在武汉爆发,在纽约爆发,在全球各地都有可能爆发,这需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抗疫,也由此促进全球科技合作发展以及全球治理能力提升。这些都是系统性地方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例如道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万物道法自然的回归就是一个系统。对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系统工程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构建全球地方学学科体系来看,各地方学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相邻地方学都彼此相连,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共同探索和遵循“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必然规律来创建全球地方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从应用学科体系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来看,学科体系所揭示的“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必然规律对任何地方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真正支配当地社会发展的是内部隐蔽着的必然规律。
地方学研究既要立足当地,也要放眼全球,是“在地感”与“全球化”的辩证统一。武汉学“以武汉城市本身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温州学是通过研究温州这一地球的一角、中国的一区域,研究这里的人、经济、文化如何越来越“全球化”。武汉学与温州学都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而且变“区域人”为“世界人”,因此有共同的研究内容。
地方与区域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国,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区域;在亚洲,中国是一个区域;在全球,亚洲是一个区域,而地球自然村也只是一个地方。无论是地方学、区域学还是全球学,虽然地理位置和范围不同,研究的站位和视角不同,但是包括每个地方、每个区域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如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全球学”研究者蔡拓教授在首届“内蒙古学”论坛上所言:“无论是全球学还是地方学,都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而人类文明的大道,就是人类文明的普遍性”。
地方学需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需要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人们探寻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之大道,共同探索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2005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与温州学、泉州学、扬州学等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推动了中国地方学研究的交流合作;2018年,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与韩国首尔学和日本富士学等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2019在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不久的将来,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将推动全球地方学融合发展,这是地方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学科体系建设前景
创建学科体系要有研究人员,要有学术交流和展示成果的平台。目前,在中国地方学研究领域有《北京学研究》《上海学》《当代广州学评论》《武汉学研究》《鄂尔多斯学研究》等书刊,而促进各地方学融合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创办的中国地方学研究成果系列《地方学研究》辑刊,二是思想类公益性网站草根网建立的“地方学研究”团体博客。
1.《地方学研究》辑刊
2017年,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召开的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工作会议决定,从2018年开始,编辑出版《地方学研究》辑刊,每年出版2辑。作为联席会的系列出版物,汇集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相关系列成果的持续积累,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打造“中国地方学”特色品牌。《地方学研究》第1辑、第4辑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负责编辑出版,第2辑、第3辑、第5辑由北京学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可以说《地方学研究》辑刊展现了中国地方学研究的现状以及走向世界的趋势。例如,《地方学研究》第1辑收录有关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杭州学、 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伊犁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等30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43篇文章,这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机构部分代表第一次“集体亮相”。《地方学研究》第5辑,是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到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蒙古、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提交的70篇论文基础上择优编辑出版。
相对而言,论文汇编可以汇集和积累很多基础资料,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借鉴和总结,许多创新观念和思想火花可以有效整合、激发活力;对于创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来说,必须要有各种明确概念的一系列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著作来构建,专著是在论文基础上的汇集、整合、提升,是深入而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在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印制了“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以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学为例》专著初稿,就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各国学者合作开展具体课题研究,推进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例如北京学、首尔学、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合作开展“创建世界性一流学科,促进全球化交流合作”课题研究。毕竟,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是各国地方学研究者共同的社会事业。各国地方学研究者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全球化的研究网络,而世界性的一流学科,将由世界各国地方学研究者的系统性研究的一系列著作成果来支撑。
2.“地方学研究”团体博客
很多地方学研究都在“走进网络”,研究机构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而相对集中走进并融入的网络平台是思想类公益性网站草根网,在草根网开始形成“互联网+地方学研究”的优势,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草根网创立于2006年,近600名海内外草根学者在草根网建立博客,读者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创文章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转载率很高,知名网址导航站“hao123”“360导航”等都收录了草根网。目前,地方学研究在草根网的两个博客访问量达千万人次的量级。到2020年7月10日,2016年2月开设的“地方学研究”团体博客,刊载博文760多篇,评论1000多条,访问量1500多万人次,网站排行14位;2012年3月开设的“包海山博客”,刊载博文690多篇,评论1750多条,访问量1100多万人次,网站排行23位。
团体博客“地方学研究”主要刊载了三方面的文章。一是中国学,包括国外的“中国学”,例如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蒙古国等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成果和信息;以及本土“中国学”,例如《如何思考和建构一门真正的中国学》、《时代的呼唤:构建中国本土的“中国学”》、《江苏高校召开“中国学”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等。要开展地方学研究,对中国学、全球学等系统性学科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和认知是必要的。二是中国各地方学,例如北京学、上海学、重庆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新疆学、台湾学、广州学、武汉学、成都学、西安学等40多个地方学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刊载了《地方学研究》辑刊以及《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地方学的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专辑》等书刊文章。三是把鄂尔多斯学作为地方学研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案例,把创立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18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鄂尔多斯学研究》《鄂尔多斯学概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等研究成果集中展现出来。
(二)服务社会发展前景
创建地方学,是为了应用所创建的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为社会发展服务。从服务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江汉大学将集中精力突出的“六个一”之中,重点是“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力量构建一个武汉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把学术研究、科普教学、社会实践各环节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在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中具有普遍意义。
只有在一个系统内找到共同点,才能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实现人的全面而而自由发展是政府、学校、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可以围绕劳动就业以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来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力量,共同培育有效解决就业创业并且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的市场主体,这是创建有价值的学科体系并且在应用服务中体现出价值的地方学构建与应用的发展前景。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未来社会“基本原则”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因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而真正的人的自由“是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二是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相对而言,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人的灵魂层面上的信息应用,而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是物质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就是培育能够把人类的利益和命运联系起来同创共享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的新的市场主体。为此,政府发挥组织力量,学校发挥科研力量,企业形成同创共享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的新的市场主体。
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的分工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富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分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
对于创造和体现地方学学科体系价值来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使科学文化即地方学学科体系也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在应用服务中把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经济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成果变成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且所有社会成员可共享。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出现了数字经济,文化形成产业,可谓数字经济作骨,文化产业为魂,实体经济支撑躯体,使曾经的“可能性”现在逐渐变成社会现实。对地方学的产业化发展,有探索者提出,在需求——生产——市场扩张——资本介入——人才需求扩张——教育需求扩张——主干课程的确立和发展——教育机构扩张——促进生产——促进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循环中,劳动、信息、知识以及资本的系统性共同作用下,学科内涵得以不断增加和深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的各地方学中,温州学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学科框架,这对区域各地方学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武汉学也能够加快学科建设,同步跟进,在区域地方学中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笔者对地方学形成学科框架、建成学科体系、服务社会发展的前景展望,或者说大胆预测:2025年初步形成学科框架,有些大学将在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开设地方学专业,将出现应用地方学服务社会发展的新的职业;2030年基本形成学科体系,有些地方将创办地方学构建与应用大学,将出现把地方学学术研究、科普教学、社会实践各环节连接起来的新的市场主体。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江汉大学是武汉学主要研究力量和平台基地,因此,在中国地方学研究领域,或许武汉学在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率先开设武汉学专业;更进一步,或许武汉率先创办武汉学构建与应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