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促进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包海山
就像每个地方都是地球自然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各地方学也是全球地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各地方学必然需要围绕构建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来交流合作、融合发展。
广州学研究者张嘉极在《广州学引论·序》中说:“我还希望有广州以外的专家也有兴趣参加广州学的研究,只有当不仅仅是广州人、广东人在研究广州学的时候,广州学的研究方真正成功了”。温州学研究者也有相似的观点:奚从清教授认为,“只要温州本地学者与外地学者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就一定能够创立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温州学这门崭新的综合性地方学科”;洪振宁教授认为,“在网上分布信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吸引全世界的学者共同研究温州,赢得全国人民进一步关注温州。继续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温州,温州学才能真正得以创立和建设”。
可见,对于各地方学而言,“只有”“只要”“继续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得以创立和建设。具体来说,洪振宁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在温州的实施》中认为:在温州文化研究工程中,省外一些研究机构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泉州学研究所和广州文史研究馆相继派人相继派人来取经学习。温州社科界树立大社科理念,协作创新,支持外地学者研究温州,力求外地专家与温州本地力量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与人文科普相结合,注重链合各方力量,整合研究资源,联手互动,每年择优分批立项,推进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
温州学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学科框架,这必然需要温州本地学者与外地学者携起手来,必然需要继续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温州。
在中国地方学研究领域,李强的身份很特殊。2002—2004年,他在担任温州市委书记期间倡议推动创立了温州学;2017年,他升任中 央政 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有上海学。温州学继续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他会怎样继续深入研究,怎样对温州学到2025年初步形成学科框架助一臂之力?他是否推动温州学与上海学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各地方学研究者必然会关注这些问题,毕竟这也是地方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地方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中,上海学、北京学、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上海学
1986年,上海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了“上海学研究所”,举办“首届上海学研讨会”,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上海市社联主席罗竹风等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1987年出版的《上海文化年鉴》,在“新学科”中增设“上海学”辞条:这是一门以“上海”命名的新学科研究。它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振兴上海的理论、方法为该学科建立的目的。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并不以分门别类地研究上海的过去、现在、未来为其终端结果 ,而是在研究上海诸方面(从历时性到共时性)所形成的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在“动态”探寻上海与外部(国际和国内其它省市)的联系,以及上海自身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野,为上海和上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研究成果。“上海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工艺技术,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目前,该学科研究还处在构架阶段。
上海有“上海学研究所”,也有“中国学研究所”。中国学主要包括海外中国学和本土中国学。目前在上海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是海外或者称世界中国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是依托世界中国学论坛而建立的。2004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自2010年起,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由此升格为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论坛朝长期化、机制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中国学研究所于2012年3月正式成立。作为常设研究机构,中国学研究所为论坛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借助论坛提升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
海外中国学与本土中国学融为一体,那是真正完整的中国学。相对来说,现在海外中国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也有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而本土中国学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一种遗憾,也迫使中国学术界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学视野下的上海学研究,可以起源于海外中国学,现在应该回归于本土中国学,未来应该融入海内外相结合的真正的完整的中国学。就现阶段来说,构建本土中国学是重点。本土中国学视野下的上海学研究,以及本土中国学视野下的所有中国地方学研究,这是必然趋势;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各个地方学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是构建本土中国学的有效途径。
2.北京学
1998年,经北京市政府编制办批准正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学校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北京学研究所成立已有22多年来,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一是1998年北京市政府编制办批准成立北京学研究所;二是200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批准设立北京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三是2008年北京学研究所成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四是2019年以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和设计学为主体学科的北京学学科(群)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学是基于“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的“全方位—多要素—立体化”研究的综合体。在北京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暨第二十次北京学学术年会上,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志成在致辞中对北京学的发展提出两方面的希望:希望北京学研究所在新的征程中,继续依托研究基地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凝聚校内外专兼职科研力量,强化与校内相关学科的学术联系,研究北京、挖掘文化、传承文脉、服务发展,不断提升咨询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智库作用,为首都北京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世界级文化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希望北京学研究基地继续履行好全国地方学联席会轮值主席单位的责任担当,团结各会员单位加强地方学基础理论探索,加强与港澳台地方文化研究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地方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为中国地方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在《北京学研究所2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中强调发展学科、提升平台、走向世界。她说:北京学研究所(基地)将深化北京学和地方学学科建设理论认识,进一步明晰学科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建设立足北京实践、具有中国特色、面向国际前沿的综合性“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多学科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增强学科(群)的综合实力。北京学研究所(基地)将坚持开放共享,努力提升平台层次和综合实力,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服务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全国性地方学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加强与欧美地区相关研究机构、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北京学和中国地方学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地方学研究领域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3.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
2005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成立,2008年开始由北京学研究所担任执行主席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主要从推动学科建设和促进交流合作两个方面开展工作,而学科建设与交流合作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
2018年,北京学研究所带领中国地方学与韩国和日本地方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亚洲地方学学术联盟建设。2019年10月,“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原计划2020年10月在韩国济州岛举行。
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奠定了基础,而通过学术交流,对共同关注的具体内容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就能够实质性促进地方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在亚洲地方学研究领域,北京学研究所成为“带头人”。如日本富士学会理事长、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佐野充,在北京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的致辞中所言:“目前,我们正在以代表中国地方学研究最高水准的北京学研究所为带头人,和韩国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一起,中、韩、日三方共同努力推进东亚地方学的研究。三方也应该更进一步地将地方学发展成为对全亚洲地区振兴和地方创生有所帮助的学科领域”。韩国首尔学研究者李奎泰教授认为:中国地方学的研究活动方面,北京学研究基地联合中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单位,形成了中国地方学研究全国化的趋势,促进交流合作,使中国地方学成为一个成功的学术领域。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构建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界与韩国、日本地方学的合作网络,持续把中国的地方学研究的合作领域扩大为世界化。韩日地方学界各自国内学术联网,若由北京学研究所的中介与中国地方学研究界建立合作研究活动网络的话,我们大家期待的各个地方学的国际化的研究网络将会成功展现出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学科。
那么,什么是世界性一流学科?怎样为创建世界性一流学科而促进全球化交流合作?这些是中国和韩国地方学研究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北京学、鄂尔多斯学、首尔学等地方学研究者合作开展《创建世界性一流学科,促进全球化交流合作》等课题研究。
日本富士学研究者佐野充教授认为:在当今世界,地方学作为以一个区域所有领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研究中寻找更好解决问题办法的一门学问被广泛认可。我们富士学会所探求的富士学,是以富士山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类的视野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解释明白日本文化本来的模样,摸索日本未来图景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人类的视野?作为“类主体”的人类视野将会怎样形成?日本文化本来的模样,只有从人类的视野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而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和全世界各地文化本来的模样,也只有从人类的视野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在未来图景中,中日韩乃至亚洲和全世界将会形成什么关系?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是怎样构建的?这些都是亚洲地方学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中,值得共同深入研究探讨的全局性重大社会问题。相信北京学研究所作为地方学研究领域的“带头人”,能够在促进学科建设和交流合作方面履行好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的责任担当。
4.多学科融合发展促进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北京、上海,都有地方学、中国学、全球学研究机构。例如,北京联合大学有“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学研究所是“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还有“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有“上海学”研究所,还有“全球学”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方法“万变”,“不离”探索规律“其宗”。无论什么学,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以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科学研究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寻求人类社会多样化文化和文明的和谐共生。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在《全球学的时代价值》中认为:“全球学是一门以世界为视角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经济全球化为时代和学科背景,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所催生的全球现象、全球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探寻全球治理为目标,以挖掘、揭示全球性规律为学术宗旨,探究世界的整体联系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特点、进程与趋势”。他在首届“内蒙古学”论坛上以《全球学与地方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为题的发言中说:“无论是全球学还是地方学,都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而人类文明的大道,就是人类文明的普遍性”。
无论是地方学,还是中国学、全球学,人类共同遵循的自然法则之道把人类科学文化融为一体。从宏观上来看,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联结点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全球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每个国家的科学文化都是人类科学文化大网络中的一个小网格或者大网格。我们努力构建新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就是探索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以此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或国家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中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联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联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这样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地方学、国家学、全球学等不同的称谓,而其实质是能够形成科学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