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方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

已有 520 次阅读2020-5-14 06:30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地方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
           包海山
     地域相连、文化融通,应用知识、创建学科,探索规律、道法自然,这对地方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也正是具有这种共性使地方学研究能够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1.为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而交流合作、协同创新
     “地方学”,是“地方”文化的个性特色与“学”科普遍原理的辩证统一。没有地方个性特色,学科建设无需“地方”;没有“学”科普遍原理,不会成为学科知识体系。
     上海学研究者特别注重学科体系的“贯通”“共相”“总相”“共性”,这里分享几个主要观点。
     杨国强认为,上海学的主体还是上海史,但上海学跟上海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古今贯通的,学科贯通的。只有打破学科壁垒,走出碎片化的迷障,从大的视野、大的问题意识着手,才能拥有大的格局,从而超越“地方性知识”。
     熊月之认为,上海学应该研究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状态,研究上海的历史与现状。但是,上海学不应该是这些分门别类研究的简单集合,不是上海概览和综述,而应是上海研究的理论升华,由殊相而共相。
     周武认为,分门别类的研究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种常态,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各有各的视域、理路和方法,但相对于整体而言,由各社会科学具体学科切入的观察和研究,所能看到的和捕捉到的都只是局部的真相或某一特定方面的意义,并不足以说明一个社会或一个城市的“总相”。如果缺乏通贯整体的视野,不具备起码的通识,把它们跟“城市的生命”、城市的内在需要、城市空间与功能的衍变连接起来,这样的微观叙事就会变成无法串起来的一地散碎。
     陈旭麓在《上海学刍议》中说:上海学要研究上海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状态,这些都是早已分别研究的内容,也是正在深入研究的内容,但它们的排列不等于“上海学”,即使在这基础上的综合,也只是“上海大观”或“上海概述”,称不上“上海学”。上海学应该是从对于上海的分门别类及其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内核,由此构成为研究和发展上海这样一种都市型的学理,富有上海的特殊性,又含有都市学的共性。
     地方研究不同于地方学研究,地方学是在地方研究基础上创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目前很多地方学研究成果,不管是几百本还是几千本著作,基本上还是分门别类的地方研究的简单排列、集合,有些微观叙事变成无法串起来的一地散碎。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地方学研究共同围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来交流合作、协同创新。
     地方学所具有的学科普遍原理,决定了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把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比作一架大飞机,那么各个地方学就是其中形状不同、性能各异的零部件。因此,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各个地方学不仅要做好各自的零部件,还需要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使全球地方学的大飞机能够蕴含更多系统性高科技研究成果,安全起飞,惠及人类,同创共享地方学发展成果。
     2.因共同的内在理念和知识增量而凝聚智慧、融合发展
     在地方学研究领域,只有找到一个核心内容,才能围绕这个核心把所有的相关研究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跨学科、综合性的中国地方学研究来说,每个地方学都必然会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二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的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发展能够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知识增量?为什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地方学研究怎样融会贯通这些人类智慧结晶?这些是每个地方学都必然会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和核心内容。
     近年来,笔者通过“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课题研究(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意识到,老子探索的“道”、成吉思汗敬仰的“长生天”、马克思揭示的“真理”,只是称谓不同,只是在认识论层次上的研究和感知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在实质意义上,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本体论层次上对任何地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的客观存在。
     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全球地方学,就是人类作为“类主体”,以“人法地”为切入点,天地人合一并且共同“道法自然”的学科知识体系,所研究探讨的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把地方学比作参天大树,那么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是它的根基,人类共同揭示和转化自然法则的科学文化是它的主干,而既各具特色又共同遵循普遍规律的各地方学,是由根基和主干生长发育的枝叶。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只有在一个系统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道法自然,全球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点,地方学研究就会穿越时空,汇集并融会更多的人类智慧,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