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全球意义(1)
包海山
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学研究所(基地)努力深化北京学和地方学学科建设理论认识,建设立足北京实践、具有中国特色、面向国际前沿的综合性“北京学”高精尖学科。
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二十多年来,每年举办北京学学术年会,例如以“人文北京与北京学研究”“北京文化与北京学研究”“北京学研究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为主题的北京学学术年会。北京中轴线于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北京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为助力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切实的学术支持,进一步提升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水平,北京学研究所(基地)将与首都博物馆合作,于2020年6月在北京召开“北京中轴线内涵挖掘与文脉传承——第22次北京学学术年会”。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全球意义,也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一、历史背景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从西周时期到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地方割区的首府,城市的中心点和中轴线不断漂移。直到元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
古都北京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是中国古代都城最后的结晶。在这一伟大的都城中,有一条“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高度评价它对于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统领性意义和特殊价值,认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所以命名为中国,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就以中轴线为中心 ,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的中轴线,其意向直接来源于“中”这个汉字。在远古的农业社会,太阳对人的生存极其重要,以观测日照为目的的“立杆测影”活动被视为神圣之举;而观测太阳所立的“杆”,因其具有报告时间、标定方位的作用,也就具有了神性。因此,“中”字在其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圣意义。从“中杆”开始的“寻中”的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统国家的愿望,从古至今都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
被誉为“北京城地理活化石”的朱祖希教授在《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一书中指出:“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华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是历代都城规划的思想基石。
创建于元朝的古都京城是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而蒙元时期的四大都城可谓奠定了形成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的历史背景。1206年铁木真做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1260年忽必烈做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272年定都元大都。
蒙古族不仅有游牧文明,还有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而且蒙古族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更具有世界影响力。就城市文明而言,蒙古人所建的哈剌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在当时都是举世瞩目的“草原皇城”、“国际大都会”。
在蒙元帝国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子孙三代的四大都城中,儿子窝阔台的哈剌和林成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孙子忽必烈的“两都”之一元上都成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很了不起的;而更为神奇的是,爷爷成吉思汗的“众多宫殿”形成的蒙古帝国第一个都城鄂尔多斯演化为“现代名城”鄂尔多斯,孙子忽必烈的“两都”之一元大都成为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即北京城。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地理区域名称;二是在蒙古族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宫殿与部落;三是当代新兴城市。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几字弯环绕的这片神圣草原大地叫鄂尔多斯;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撤盟建市,将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对这两个鄂尔多斯,人们容易理解,而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的是作为众多宫殿和忠诚部落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作为宫殿和部落,都是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是“众多的宫殿”。当时蒙古高原有四大“斡耳朵”(鄂尔多),每个“斡耳朵”都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类似于一个城市群,是蒙古帝国的第一个都城。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作为汗廷的众多宫殿鄂尔多斯,逐渐改变为祭祀成吉思汗圣物的宫帐、八白室;众多宫殿的精锐卫护部队和皇室工作人员的一部分,后来成为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室圣物的鄂尔多斯部落,守护成吉思汗英灵的圣灯近800年未熄灭。
在蒙古族城市文明中,八百多年来,鄂尔多斯还是鄂尔多斯,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作为城市,曾经是古代都城,后来演化为象征都城宫殿的八白室,现在又成为“现代名城”;从市民角度来看,鄂尔多斯人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广大居民;从人与城的关系来看,鄂尔多斯是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草原文化城市,不是人受围城所封闭,而是城随人所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围绕着成吉思汗形成和发展的蒙古族鄂尔多斯,作为宫殿与部落,具有转换自如的应变能力和生命活力,她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经过上万里流动迁徙,创造过辉煌,经历过磨难,书写过无数传奇故事,最终来到并植根于成吉思汗生前眷恋并且愿作为享乐安息之地的古老而神奇的鄂尔多斯大地,与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现代名城鄂尔多斯融为一体,共同温暖全世界。
我们研究探讨汇集和融会中国历代都城最后结晶的北京城,应该理解元大都所保留和蕴涵的蒙古族城市文明以及成吉思汗文化的历史信息和优质基因。例如,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1265年追尊成吉思汗为太祖,次年又追谥号为圣武皇帝。蒙古语“忽必烈”,有汉语转世、演化、升华之意。忽必烈不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更重要的是忽必烈继承了成吉思汗的衣钵,一统了大中华,并且使元大都演化为汇集和融会中国历代都城最后结晶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