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履行好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的责任担当
北京学研究所履行好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的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学科建设,二是促进交流合作。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推动学科建设,这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系统工程。
1.推动学科建设
在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无论是北京学还是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都是全球地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全球地方学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全球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文化以及地方学都是人类科学文化大网络中的一个小网格。我们构建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是探索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以此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全球各地方学都能够既立足当地、又跳出地方看地方,既研究小网格里的文化特色、又探索大网络的普遍原理时,就可以把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道法自然来描绘原本是完整的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巨幅动态画卷。
人类发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是相对而言的。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中国人思想的理论基础,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会多起来,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包括每个地方内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理论,是因为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并且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个“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要对这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探讨,能够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主要在社会主义部分。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当我们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一切细节和联系作出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时,应该深刻理解恩格斯所讲的三个关键词,即“完蛋”、“变革”、“创造”。
恩格斯说:“工资之所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由劳动市场上的偶然情况来决定,仅仅是由于直到现在工人还让别人把自己当做可以买卖的物品来看待。当工人下定决心不再让别人买卖他们的时候,当工人弄清了劳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工人作为一个不仅具有劳动力并且具有意志的人出现的时候,到那时,全部现代政治经济学和工资规律就完蛋了。”
他说:“问题不是在于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整个经济学发生变革,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
他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样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尚待创造。”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弄清了劳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只要劳动者作为一个不仅具有劳动力并且具有意志的人出现,并且拿到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就能够使全部现代政治经济学完蛋,使整个政治经济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且在此基础上把尚待创造的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造出来,而这种创造将会成为最大的最有价值的切实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知识增量,使人类共同从盲目资本主义向学科社会主义平稳和谐转型。
在认识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时,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在更深层次、更高境界,是马克思理论作为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即“真理”本身,才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能量之源。
真理与马克思有关系,也没有关系。有关系,是因为马克思发现和认识了真理,并且应用真理构成他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没有关系,是因为不管有没有马克思,真理本身客观存在,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马克思说:“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真理不仅占有马克思,而且占有古今中外任何人,不管人们自己是否能够意识到。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只是在学习和掌握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最终目的是更全面而准确认识和遵循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的真理(规律)本身。
大道至简,有容乃大。当北京学成为基于“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的“全方位—多要素—立体化”研究的综合体时,所推动的必然是全球系统性地方学学科建设,是人类作为类主体共同认识和把握自然法则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是北京学研究所履行好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