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联系(一)
包海山
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学高精尖学科建设水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将与首都博物馆合作,于2020年6月在北京召开“北京中轴线内涵挖掘与文脉传承——第22次北京学学术年会”。
从会议征文所提供的参考选题方向来看,除了北京中轴线主题之外,还有“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内涵”“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影响力动态评估”“北京学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应发挥的智库作用”“与北京学、首都学有关的其他研究”等内容。
地方学是在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基础上,创建揭示内在本质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
北京学作为地方学,有其特殊的内涵、作用和意义。一方面,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因此北京学是在全国文化中心对各地、各领域、各行业文化研究基础上,创建揭示内在本质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执行主席单位,要有效整合全国各地方学研究资源和力量,把地方学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和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提出并且研究地方学,例如北京学、上海学、天津学、重庆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香港学、澳门学、广州学、杭州学、南京学、武汉学、成都学等。这些地方学各具特色,也有共性,而最根本的相同点有两个: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的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中国地方学研究,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和发展理念,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及其最大知识增量。由此,在这里主要研究探讨北京学与世界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必然联系。
一、世界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概况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于2017年9月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大学这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应该说,最具“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据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分为世界一流学科、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世界高水平学科、中国一流学科、中国高水平学科、区域一流学科6个办学层次,入选大学340多所。其中,北京地区入选大学28所。在世界一流学科、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世界高水平学科的23所大学中,北京地区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6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教授认为:“双一流”既是一项突破性工程,也是一项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目标,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研究走向,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地,就是要接地气,立足实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民生关怀,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责无旁贷地把扎根中华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北京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有相同的一流学科,例如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清华大学一流学科也有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这些学科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够跨学科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各大学相同的一流学科其内涵一致,可以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因此,程飞亚、张惠在《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中认为:跨学科的发展加速学科之间的转化,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以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发力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共同趋势。清华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是以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聚焦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力产出科研成果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冲破学科界限束缚,广泛开展跨学科研究,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模式,服务国家战略,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棘手的难题,是清华大学设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最终目的。